清代的军机处
军机处也称“军机房”,是清朝中后期特有的重要中枢机构,它的创立是以雍正朝办理军机事务为契机的。
自雍正五年(1727年)起,雍正帝开始筹划以武力解决西北准噶尔蒙古问题,并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川陕总督岳钟琪密商此事。雍正七年二月,清廷正式决定对西北用兵。同年六月,为办理军需,雍正帝特派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主持其事,并特意为此发布上谕:“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这是清廷正式设置军机房的缘起。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军机处设立的具体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有关的记述也说法不一,这是因为这一新生事物有一个由初创之前身或称雏形,经逐步完善正规的发展过程,清人对各阶段的名称、作用与性质理解就不一样,又多有一定道理,也导致后人对其设置时间认识的不一致,因而出现雍正七年、八年、十年等不同说法。”(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雍正朝》)实际上,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即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八年改名为办理军机处,十年铸造关防用来下发公文的印信,这期间确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军机处最初设在乾清门外西边,不久迁到乾清门内南庑,与南书房相邻。后来又迁到乾清门外西边,即内右门之西,隆宗门内。初设时仅为板房,在乾隆初年才改建为瓦房,可见其当初的简陋。
入值军机处的官员有两种,一种是主官,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称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处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由皇帝在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特简,无定员,均属兼职。另一种是军机大臣下属的“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等衙署中的中级及其以下官员中选任,这些人也是兼职。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地址设在隆宗门内也是为了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使军机处成为清廷一种特殊的机构。
军机大臣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是在有关国家军政大计上,面奉谕旨,草拟文书,缮写寄发;二是“赞上之机务”,即供皇帝咨询,进而参议军政大事;三是为皇帝管理文书档案。雍正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政务总归他一人处理,为此钱穆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然军机处无专官、无衙署,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180多年。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至此,军机处才算寿终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