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卷◇匠作典藏•散文篇】《我的厨艺成长史》||□ 周满成(湖南)
金秋卷·2021·总第五期
(网纸同步)
金秋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已故)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我一直是吃着我母亲炒的家常菜长大的,所以我对我母亲炒的菜情有独钟。我母亲是个很平凡的女人,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她炒出来的菜,不仅引得左邻右舍都夸她,就连下乡干部到我家吃饭时都对我母亲的厨艺赞不绝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的母亲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年,我十九岁。那一段日子我不知流了多少泪,因为我知道我再也见不到妈妈那慈祥的面容了,再也吃不到她亲手为我们做的美味佳肴了!
办完母亲的丧事后,姐姐和妹妹去了南方打工,而我和父亲留在家中守着那几亩田地。可是啊,我对务农一窍不通,犁田翻地一样不懂。与其说是务农,不如说是帮父亲打打下手。有时做得不好,还要挨父亲的训斥。父亲是个粗人,从来没上过厨房做过一顿饭,加之外面的活又要他亲力亲为,所以做饭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交给了我。
一向是洗了手就上桌吃饭的我,此刻却要自己亲自下厨。那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怎样做好一顿饭,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挑战。而我又没个向导,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
第一次煮饭,我用竹筒挖了满满一筒管米,用水淘洗干净,放在一个铁锅内,加了半瓢水。盖上锅盖,就生火了。没过多久那锅里就冒出了烟来,同时伴随着一股焦味扑鼻而来,浓浓的焦味呛得我直往外跑。此刻,隔壁的婶婶也闻到了焦味,她跑过来揭开锅盖,一个劲儿地对我说,你这煮饭的水加少了,你看锅底的米都烧成了黑炭,上面也烧糊了,这饭不能吃了。后来,是婶婶教会了我如何煮饭,需要多少米要放多少水,婶婶都讲得很详细。
如果说煮饭是个死公式,那么炒菜就是一个技术活。从来没有握过菜刀的我,切菜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挑战了。那时不知道切菜的时候刀要稍微斜着点,因为这样就不容易切到手指。记得第一次切萝卜,我拿着菜刀,呈九十度直立而下,谁料到那萝卜太硬,一滑溜,萝卜没切开,倒是把我的手指切得鲜血直流。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快崩溃了,委屈的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有了第一次血的教训,我清醒地认识到细节处理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工多艺熟的道理。后来我天天拿萝卜练刀法,拿自己网来的鱼练刀工。尽管手掌磨出了血泡,但我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尽管还是经常切到手指,但我还是坚持着苦练基本功。经过几个月的磨练,我懂得了如何熟练地使用刀法,懂得了如何简单处理一些菜品。
炒熟一盘菜容易,但要做好一盘菜却非易事。所以,为了一盘菜,我不惜跑到远在三十公里之外的李师傅家虚心讨教。了解刀工、刀法,配料的搭配,调料的使用,火侯的控制等。凡此种种,我都用心地听李师傅讲解。李师傅说各种菜有各种菜的做法,各种菜有各种菜的处理方式,一道菜做得好不好,首先看品相,然后尝味道。就拿红烧猪蹄这道菜来说吧,它的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要想做到猪蹄不腥不臊,初步处理是关键,得先把表皮处理干净,然后焯一道水。红烧猪蹄要怎么好看,上色是关键;红烧猪蹄要怎么好吃,火侯是关键。李师傅把做菜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对各种菜系也分析得很透彻。经过李师傅的一番指导,我的厨艺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年,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大伙总要我露一手。为了使大家吃得尽兴,无论是选材还是烹饪我都是亲力亲为,绝不省掉任何一道环节。现在人不仅要吃好,而且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的每一道菜都有讲究,尽量做到营养、爽口、不腻、不肥,保证食材新鲜,色香味俱全,让大家伙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饮食文化,什么是舌尖上的中国。
我虽没有参加过什么正式场合的厨艺比赛,也可能做不出满汉全席那样的杰作,但是逢年过节什么的,一两桌客人的菜还是难不倒我的。我做梦也没想到,当年那个曾经连菜刀都握不稳的男孩,经过这些年岁月的历炼,如今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的生活饮食,就连整个家庭的早中晚餐都不在话下。我着实庆幸生活逼着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长。我知道,路必须靠自己走才能到达,苦必须自己受才可以消除。人不要害怕苦,因为只有体会过苦的人才有绝对的气度。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许多的事情,也会遭遇不少的曲折与磨难。当你跌入低谷的时候,千万不要绝望,因为你并非只有眼前的苟且,抬起头,依然可以看到漫天璀璨的星光。其实人生就好像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刚喝的时候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褪去的余香。就像我手上留下的那一道道刀痕,虽然当初流了不少的血,但却已然是我成长的见证,激励着我不断地前行,让我在厨艺这条道上越走越远……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作者简介:
本人周满成,湖南省常宁市三角塘镇玄塘村人。生于1975年4月。小学文凭,爱好写作。作品《雨夜》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普通话快车》录用。《难忘的旅行》获得常宁市国庆征文优秀奖。《我和宝福的故事》获得宝福集团征文二等奖。期间在中国乡村杂志,衡阳晚报、常宁报、华盛视窗、自媒体等众多媒体发表文章若干篇。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文学顾问:
李锋古(已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