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返乡创业,选对了吗?

作者:周家兵
从政府政策落实来看,改进也不少。基本上不会“一个没编制的小喽啰都可以随便进厂来查你”。

郝总对上次返乡创业失败刻骨铭心,但并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谈不上愈挫愈勇的豪迈和坚韧。经营企业需要具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品质。对于再次返乡创业的未来,郝总充满希望。

回过头来看十二年前的那次不成功的返乡创业,郝总认为主要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从山区穷怕了的屌丝到深圳打工,再到创业成功。三十来岁,就在深圳拥有多套房、几部豪车、三四个汽车维修店面,一家三四百人的线材生产加工厂。白手起家的成功,自信到自负是必然,自我膨胀得厉害。
郝总说,那时,自己太狂妄无知了,逢年过节回老家都不跟父母住,在县城住最好的酒店。乡亲同学朋友前呼后拥左一个郝总右一个郝总,那种场景现在想来“特别好笑”。
市招商部门领导盛情和承诺,一挥手,一块两百亩的工业用地敲定。买完地,开始建厂房,陆陆续续建成两栋,一栋生产车间,一栋职工宿舍。投产后,地皮手续也办妥了。拿着红本去找银行贷款,被告知对实体企业银根收紧。不想深圳这边的企业受牵连,果断关掉老家的企业。圈起来,做好围墙,请老家远房叔叔帮看着,叔叔除了工资,还在院子里搞种养业,双赢。
郝总坚信“断腕”也是一种策略。狼被猎人的暗夹,夹住一条腿,为了保命,果断用嘴咬断被夹的那条腿,解套,逃脱活命。
十多年来,深圳以及周边地皮房价物价飞涨,企业外迁和内移成为新时代的大趋势。深圳企业的员工场租等成本越来越高,让企业一直在盈亏平衡线上振动。经过近一年对老家的综合考察,对于在老家发展的规划和策略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过了不惑之年的郝总,对二次返乡创业的信心源于理性和冷静。将原有的厂房、宿舍进行重新装潢,水电气基础设施重新更新升级。根据现有的厂房情况,可以容纳三百多人,但,只招聘一百来人。采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让先进的设备来保障产能和品质。这样就可以克服人员综合能力不够高的问题。
这几年物流业在内陆也有较大进步。企业附近分布很多物流公司的自提点。这几年招商引资的积累,产业链要比十多年前好多了。在管理意识上,老乡们也进步不少,即使嘴上强硬,心里还是会听从,行动上也会改。“端人家碗,服人家管”成为乡亲们最朴素的服从理论。从政府政策落实来看,改进也不少。基本上不会“一个没编制的小喽啰都可以随便进厂来查你”。去到相关部门办事,作风转变了,程序也清晰了。起码不会恶意刁难你。
“现在的窗口办事人员,年轻,学历高,素质好。见过世面。”郝总微笑着评价。说到税收上来,而今网络和大数据的普及,纳税成为越来越多私企企业主的共识和坦然面对。按照自己企业的规模,在珠三角一带算不上什么,在老家县城,私企里面还是能排上号的。共赢思维越来越贯彻到具体工作中,以前的思路是出现问题,“关门”“莫搞事”的硬性执行。而今的思路是相关部门上门座谈,帮企业分析、看有什么政策支持,一起改进,搞活当地经济。
说到这里,郝总喝口茶,平静地冲我微笑说,而今跟领导们一起,只喝茶,不喝酒;只谈事,不八卦。似乎大家都在回归“本真”和“规则”。上层的要求和严抓,自媒体空前发展,“节俭”“制度”“规则意识”“依法办事”“依法保护”等,让各级领导反倒感觉轻松和减负,倒逼自我约束,依法行政。稍有不慎,网曝走红,前途尽毁,得不偿失。
大环境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个体的成长,很多“内容”在实质上慢慢发生深层次的改善。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权益保护,越来越法制化。企业和企业主会不会随着大环境的综合改善,分散各地,遍地开花,甚至,从全球回归国家层面的“故乡”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