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与防风通圣散之辨析

编辑整理  邢秋雨

凉膈散与防风通圣散之辨析

  导读:学习经方的朋友也不要忽视了时方,关键是如何用、什么情况下用,用对了,效果是一样神奇的,我们学习不该有门户之见。

  一初中男孩,不幸感冒,遂咳嗽,口苦,咽喉干燥而微痛,颈淋巴稍肿大,依惯例疏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二剂,结果不但不效反更高热,无汗,大渴,咽喉肿赤且剧疼,二日已不大便,脉弦数而实,舌质红赤苔薄。

  有群友提到了防风通圣散这个方,安老师说:防风通圣散是内解热通便,外驱风散寒,表里双解之方。与防风通圣相比,本案也有表实郁闭不开而无汗。但细分起来,性质又有不同,本案外无风寒,但有表郁,无汗嘛。一有恶寒,一无恶寒。本案大渴,高热,又加大便不通,脉又弦实,显为内热炽盛。这种情况即可用硝黄,以釜底抽薪。但这么高热炽盛,却无汗出,又不恶寒,我们就应选用既有利于解内热,同时又利于开表郁的药,如栀、翘、薄荷等,再加竹叶这味通小便、解表郁的药。我认为:凉膈散较好,好似此方专为本案打造之方。

  关于表郁证,在《伤寒论》只略微提了一提。如麻黄汤证的无汗、脉浮紧就是表郁证,而葛芩连、麻杏石甘等仍属阳明,表未全闭。《伤寒论》一书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我们暂叫“表郁”好了。

  凉膈散:

  处方: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本方出自和剂局方,汪訒庵编写的《医方集解》列为泻火之剂。此方虽然一片寒凉,其原本就是仿自伤寒论之调胃承气汤。故潘思敬说,“仲景调胃承气汤,后人加味一变而为凉膈散,再变为防风通圣散。”

  以药物配合分析之,此凉膈散之应用目标为实热便秘,专泻膈以上之实火。除治白喉,急性扁桃腺炎之外,如小儿鹅口疮,鹅口疮菌寄生口腔粘膜生灰白点症状之危重时,或急性中耳炎,耳下腺炎等症,在便秘高热之际,都有应用机会。本方加石膏较好用。

  此方原典有竹叶蜜煎,而无桔梗。但日本通行有桔梗,而不用竹叶,想为疗咽喉之药而变通。我认为上面那个病案,因无汗高热以加竹叶较妥,有利于通小便而汗出泄热。

  我们再借用《四川中医》1984年第06期上的一则医案:路××,男,五十六岁。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初诊。因遭受雨淋而病,用中西药治疗两日无效果,证见阵发寒战,牙击有声,时盖衣被,时欲撤去,身热无汗(体温39.1℃),全身酸痛,口苦心烦,大便微干,小便赤涩而痛,舌苔黄,舌尖赤,脉数有力而紧。

  安老师认为这恐怕就是个防风通圣散证。小便赤涩。舌苔黄,大便微干。小便不利的大便时干时溏可以下,见《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为了加深对防风通圣散的理解,我们选录了高建忠教授的一篇短文和黄煌教授的一则医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附1:高建忠教授的《防风通圣散方解》:

  吴昆在《医方考》中对防风通圣散的方解较为精彩:“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上下、表里分消,气血、三焦同治,充分体现了刘河间治热“不使少有怫郁”的组方用药特点。正如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所言:“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也指出:“按此方刘完素用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等证。查此方为通表通里,和气和血,调整二便,疏利三焦之方。药味虽多,秩然不紊,如韩候将兵,多多益善……查河间平生诸诣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此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

  由于方中使用了当归、芍药、白术等药,古人认为本方泻中寓补,泻而不伤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轻剂,用川芎、当归、芍药、白术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

  实际上,方中当归、芍药、白术用量较小,川芎、当归、芍药仅起和血之用,白术有健脾之功,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等护正自然有别。在大队清泻药中,是不可能做到“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

  至于所谓本方为“轻剂”,可“多服”,也值得商榷。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即指出:“虽云通治一切内外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实者,方可用。否则,硝、黄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寻常之症,岂能堪此?”

  证之临证,本方的适应证往往为体壮热实者。至于是否可“多服”、是否为“重剂”,主要取决于用量。

  附2:黄煌教授的经不调、雀斑、便秘案

  女,34岁。患者于2006年10月14日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黄师处。工人,形体壮实,身高165cm左右,体重75公斤。肤色偏黑,毛孔较粗。月经不调,半个月一次,服用中药调理后本月时间正常;雀斑,经前脸上有痤疮;月经有异味;便秘;患者脾气暴躁,食欲旺盛,饮食没有规律,喜荤食,下肢皮肤粗,干燥;舌暗淡苔白。

  黄师处以防风通圣散方:防风10克,荆芥10克,制大黄6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薄荷6克,生石膏12克,生麻黄6克,山栀6克,当归10克,川芎 6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桔梗6克,泽泻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干姜6克,红枣30克。十五剂药,每剂药煎三袋,服用三周。一个月后患者自觉较为舒适,脸上雀斑好转,月经正常,服药期间大便通畅。

安医生小密圈(免费版

在这里分享更多案例

向安医生直接提问、连接一千好中医

欢迎扫码加入

安医生小密圈进阶版

成为会员,参与更多讨论和互动话题

现在加入更优惠,月底前提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