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承气汤的鉴别
原文: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伤寒论》211)
讲解:重度发汗一次,病却未好,不去检讨自己辨证失误的真正原因,又盲目地再次发汗,如此接二连三地发汗,没有不伤津失液的。“亡其阳”,这里还是指在表抗御能力的丧失。假如此时谵语狂妄迷乱,脉又短小,说明发汗导致伤津失液过重,病情已经非常危险重笃。倘若脉和者,尚可救治。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伤寒论》212)
讲解:伤寒,经过又吐又下的一通折腾,表证的恶寒早已荡然不存,接下来是不大便十余日,午后热势汹涌,谵语不断。
更严重些则会谵语、神识模糊、目不识人、循衣摸床、胆惊不宁、腹满喘促、两眼呆直、脉微而涩,这种情况救治困难,大多预后不良。
若症状轻些,仅见发潮热、热势汹涌、谵语、脉弦滑,可急用大承气汤,涤荡邪热,则病可安痊。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伤寒论》213)
讲解:阳明病,当然是只恶热、不恶寒了,汗多、大便干燥而硬,还有谵语,这是热盛伤津之轻症,只用小承气汤就可治愈。同时又提醒:若大便通下、谵语止,则切勿再服。由此可见仲师对使用承气汤的慎重程度。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最大区别是:虽也有谵语,但其热不潮,虽汗多,但没有手足濈然汗出。
原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论》214)
讲解:阳明病,有潮热,又有谵语,脉又滑,虽未提到汗出,这里还应是一个大承气汤证。“脉滑而疾”的“疾”,暴露了还隐藏着不易察觉的病机。脉疾,意思是脉之数甚,且脉幅短,主虚,是根系太阴,所以切忌认为疾脉主大热。那么在这种“背后另隐藏着虚”的情况下,仲师为慎重起见,只能用小承气汤一试。若转矢气者,可再用小承气汤;若不转矢气,切勿再服,否则脉转微且涩,为里虚,预后不良。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病从头至尾,根本就没有用调胃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