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四海:指天下。

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

徂晖:晖,一作“辉”。夕阳的余辉。

枳棘:有刺的灌木。

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

解读:

此诗或作于天宝三载(744)作者遭谗去朝之时。诗人借景喻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隐晦地描写了当时国君不贤、奸佞当道的情势,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

整首诗以登高起,以剑歌收,由空间到时间,表现了对荣华易逝、命运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英雄失路小人得志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等复杂的思想感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人喜欢登高,因为登高超越生存局限,可以获得一种居高临下的广阔视野。人们借助登高以进入一种摆脱现实困境超越生存极限的状态,超越的不只是空间,更是时间。对李白来说,登高还能体会云海苍茫的神仙境界,使身心更接近神仙。就该诗而言,它除了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埋下伏笔。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上两句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下两句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穷达。面对着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诗人不免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犹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犹如波澜之起伏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上两句以落日的余晖被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下两句诗人运用《庄子·秋水》的典故意谓枳棘(有棘刺的灌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鹓鸾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弹剑作歌”出自《战国策》。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客,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以此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也有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表明自己归隐心愿的意思。

《古风五十九首》中大部分作品,“指言时事”的作品并不多,然“感伤己遭”的作品却占了将近一半,不过“感伤己遭”的作品却往往与“指言时事”紧密结合,这也是理解《古风》的一个重要视角。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