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注:
“一百”句:自唐代开国到李白写此诗,约有一百四十年。
五凤楼:古楼名,在洛阳宫中,此处泛指宫殿。
峨峨:高峻的样子。
三川: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水、伊水。一说指流经长安的径水、洛水和渭水。
金宫:指皇宫。
蹴鞠:古代类似于今日踢足球的运动。
瑶台:本指神仙居处,此处指皇帝宫殿。
当涂:当权者。
翕忽:迅疾。
失路:此处指不得意的人。
弃捐:弃置不用。
执扬戟:汉代文学家扬雄,曾为宫中执戟之臣。
闭关:闭门。
解读:
唐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国力之强盛、经济之繁荣较之开国之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首诗的前十句,我们能感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此时的唐朝仿佛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才俊,英气勃发。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社会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条宽阔的坦途。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6月,玄宗诏令,选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委吏部临时擢用”,一时“入仕之途甚多,不可胜纪”。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一大批门第不高的士人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积极要求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在边塞创立奇功,这种英雄主义的时代氛围一方面培养了士子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自信、青春豪迈的气息,而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诗人更是信心满怀。
李白素以“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业自许,尽管他终身未能真正进入佳作,但却初心不改,直到生命垂暮。
最后四句为全诗佳处。与前十句相比,转折出人意料。本诗起句“一百四十年,开国何赫然”看似平平,但这是大篇章的开局方式,于平顺中见庄严宏大。接下来,以“五凤楼”“三川”两个标志性的意象,缀以“隐隐”“峨峨”二词,写出了帝都的横空出世。在这种氛围里,被讽剌的对象出场了。“星月”“云烟”“金宫”“瑶台”“白日”“青天”,活动其中的王侯及其宾客、斗鸡、蹴踘,荣光已然乐似乎一同遨游仙境,然而乐极生悲,物极必返,在这种烈火烹油般的景象中,人们似乎闻到一息隐隐的祸乱气息——金宫、瑶池为帝王之所,他人岂可随意玩耍;白日、青天本天行有常,又岂能“摇”而“回”之。“当途”“失路”二句急转直下,跌出扬雄草“玄”,守默自怜。抒发诗人淡泊自守的情怀。
全诗前扬后抑,前夸张后实写,前热烈后冷静,形成鲜明对比,成功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势将由盛及衰的隐忧和洁身自好的情操。如果说前十句是相近意象的叠加,突出繁华势焰,与后四句结尾的守默自洁构成相反意象的对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