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些技巧,再也不会担心草书会写俗

一、草书十大技巧

1、露起露收

草书的起笔和收笔一般是露锋,但是要切记虚出浮滑。露起露收能使笔势相连,笔画间要有呼应且要紧密。

2、直中有曲

草书要讲究曲线变化,随意跌宕起伏,腾挪使直中有曲,但切忌一味的缠绕油滑,笔画要有力度。

3、轻重变化

草书笔画要有一点的变化,但是一味地重会产生板滞少神,一味的轻会产生虚漂浮轻,但是轻重必须有度,否则徒增恶俗。

4、方圆并重

方以显示方正,圆以增灵动达,方增过极会产生刻板,过圆则以显得油滑。

5、宜转宜折

草书的转应多于折,但要转中愚折,折中有转。

6、笔画替代

草书是一种符号书法(即绘画中的大写意),可以一个符号代替一字或偏旁(甚至于好几个字旁),以达到简便之效,收到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

7、以少代多

草书宜尽量简练,可以以少代多。

8、墨分五色

草书在书写过程中要讲究墨色的浓度枯润干湿的变化,初学者需要多看名家的真迹,以体会用墨的奥妙。墨色的过程中有----调墨----浓----淡----枯-----干全过程。

9、牵丝映带

前一笔画雨后一笔画之间轻提适度,但又不断开,前后相连,就会形成前后相连,形成牵丝,字内、字间都可相连,笔画就会形成一定的虚实对比,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活力。

10、中侧并用

起笔一般起笔用侧锋,收笔偶尔用侧锋。行笔时常常用中锋,保证字的结构,以增强作品曲延效果。

二、处理好"三线""二连"的关系

线条是草书的精神,

具体来说,就是挥洒 “三线”(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多变及其构成关系。

线形,即草书线条的具体造型。在“篆隶笔意”前提下,某些地方往往大胆中锋、侧锋、破锋和散锋并用,流动与拙涩笔势并置,在强化线条“三段”起、行、收转变为起、转、收的连字组合中,加长中途笔线的行进距离,形成丰富多变的长短、粗细、弧形之线。

线质,即草书线条的质地和质感。常常使用不同材质或在同一材质中,通过用笔疾缓(速度)、轻重(力度)的差异,追寻线条不同质感特征。尤其体察毛笔不同部位的把控与发挥一一在行笔过程中对笔尖、笔肚、笔根不同位置与纸面各角度碰触、摩擦的变化,以期形成线条本身内部运动及两侧不同的质感。

线律,即草书线条运动过程中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各种虚、实连和虚、实混合连等方式,进行构形和势变。

虚连,是看不见的暗线,是在明线书写中生成的一种潜在的“涌动”的内力。它以搭接方式通过穿插、避就、压缩字距,形成一种整伤的连缀,也可以通过体势组合方式,连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成字组,提高作品的凝聚力。

实连,是看得见的明线,是构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笔线。它通过不同的行轴线实、虚和混合连缀方式,形成各种线造型、字造型、行造型或篇造型等。在“异音相从谓之和”“节则止之,奏则作之”中形成一种书写时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变化的节律形式。

对于此,我们要“高度把握”,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转化为功夫,变为默契于心、调控于手的一种笔墨运动的良好惯性力。这样在借助于“酒后三杯”的激情时,才能表现出“不期然而然”“无意于佳乃佳”的理想情调和审美内涵,体现出“书卷气”的轻松、遒劲的形式美感。

另外,“三线”在实笔(线的长短、粗细、弧度等)与虚笔(可虚、可实)之间的各种搭接、连缀中,在对线本身的内部运动与两侧(边廓)的把控中,在长短不同的线条对比中,在激情与理性的碰撞中,推进线条的运动轨迹,一次性完成而不可复制,创造出一种运动的形式或人类情感的奔涌状态,诉诸于视觉、听觉,甚至想象的知觉形式。

从而要给人以宏大静穆之感,而不是无休止的速度感,要透露出楷之稳、行之劲、隶之朴和篆之圆活,在纵向连绵映带、天女散花般的点画中,寻觅结构的诡异和新奇。

书法创作就是制造并协调各种矛盾,为此,我们在追求书体纯粹性的同时,更要强化书体间的兼容性,楷需草意而活,草需楷力而稳;楷过稳而失其活,草过流而失其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