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E与精益生产的暧昧关系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3RwaW1hZ2UuMzYwZG9jLmNvbS9pbWFnZS90ZW1wbGF0ZTIvMi5wbmc=.jpg)
想研究IE与精益生产的关系,就不得不寻根问祖了。
首先,聊聊IE。IE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发明于19世纪末期,是一个创时代的发明,意味着管理从此由经验主义走向了科学主义(也即是量化)。这意味着,后来的管理思想/方法,都或多或少地从科学管理的土壤中汲取了养分,从而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作为20世纪50年代才出生的精益生产,基因里更是含有IE。
其次,聊聊精益。谈精益生产,就不得不谈大批量生产、谈手工制造。最早的生产方式是手工制造,产量低、周期长。为解决这个问题,福特创造性地发明了标准零件、流水化组装,大批量生产方式由此确立,但问题是品种少、库存多。为此,大野耐一发明了丰田生产方式,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少库存生产。
由此,IE与精益的关系可分析如下:
1.IE为精益所用,但不因精益而生。这是因为,精益生产也是整个科学管理史的一部分,IE的科学分析方法/工具也必然为精益生产所用,否则精益生产就不科学了。IE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各行各业都有应用,但这种通用性是来自于它的客观性--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而这种客观性就恰恰表现为它的工具性--谁都可以拿来使用,用法都一样。
2. 精益发展了IE,但不为IE所生。看看IE的发展史就知道,IE从来就是因海纳百川而发展了自己--运筹学、组织学、统计分析、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都有涉足,使得IE越来越潮流、越来越丰富。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因果关系:不是因为研究IE就研究出了运筹学,不是因为研究IE就研究出了系统方法。同样道理,福特不是因为研究IE就研究出大批量生产方式,大野耐一也不是因为研究IE就研究出精益生产方式。恰恰相反,因为有了大批量制造才有了IE的产线平衡研究、经济批量的计算,而线平衡和经济批量的研究促进了大批量制造发展;因为有了精益生产才有了IE的目视管理、单元化布局、产品别布局等(这时经济批量就被鄙视了)。
总之,IE作为一个科学管理工具,是现代任何管理思想/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某种程度上讲,精益就是做正确的事,IE是正确地做事。至于从范围大小、时间先后、目的、参与程度等来分析IE与精益的区别,虽然的确有差别但那些只是表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