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教育科研与写作经历的四点体会

2020年7月3日的《浙江教育报》第3版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师如何走出教育科研误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中,在市级以上获奖和刊物上发表的第100篇论文。我的第一篇获奖论文写作于1986年,一转眼的功夫,已经有30多年的教育科研和写作的经历了。三十多年“爬格子”“码字”有四点体会:

一是,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理论的视野和理论的支撑,论文就难以做出“研究”的味道;没有理论的输入,就不可能有有价值的论文输出。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前沿的观念的指导下去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发现一些“新东西”(哲学认识论上有一个观点:你只能看到你的视野范围内的东西,而你的视野则与你的经验和理论素养有关)。

二是,要有经常性的反思。对自己的实践,对自己的阅读,对自己看到听到的教育教学故事要进行经常性的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行为改进,工作才可能成为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工作与研究有机结合,其方法就是“工作--反思--改进--反思”不断循环递进。我的许多研究主题和论文都来自于这种反思的循环中。

三是,要形成写作的习惯。实践有所获,反思有所得,应该及时记录,从而为后继的思考和写作提供一手的“新鲜的、真实的”材料。我一直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日记式的),从1985年始,到今天已经有35年了,最短的一篇仅17个字,最长的一篇有7000多字(是对一堂公开课的反思,据此整理成的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2003年8月起,我的随笔进入了电脑时代,查找方便,归类整理也方便,写作与研究素材的收集更便利了。

四是,要有平常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科研、论文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达到自己所想要的那个目标的。在我的科研和写作中,以获奖和发表为标准,成功率不到20%,有过一年写作十多篇论文(研究项目)无一成功的经历,而且不只一次。如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坚持到底”,就不会有这第100篇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