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四川粮食不但自给自足,还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得益于难民

抗战期间,内迁难民广泛分布于后方城市和农村,因无一技之长,又无亲戚朋友,生活无着,有部分难民返回沦陷区,为防止这些难民被敌伪利用,影响抗战。国民政府难民救济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劝阻难民不要回乡:

劝壮丁勿回故里,难民流离日久,往往受奸人蛊惑,图归故里,老弱妇孺固无重大关系,其青年壮丁转回故土,为敌人供役,则影响抗战,至重且巨!遇有壮丁领难民证回里,必谆谆劝导,促其觉悟,并为介绍工作,以安其心,计服从劝导中止回里者,达百余人。

为防止广大内迁难民返乡,使之安心后方生产生活,国民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难民进行救济。当时国民政府采取的主要救济举措有:设置难民工厂招收有一技之长的难民做工;帮助难民从事小手工业生产;加强难民组训工作,成为后方从事生产和后备兵员;帮助难民介绍职业,为难民中有能力从商者提供小本贷款;在后方设立垦区,移送难民从事垦殖等。

在四川境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救济举措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在四川各地设立了众多的救济所和收容所;另一个是在四川未开垦的地区设置垦区,使广大难民从事垦殖工作。

关于难民救济方面,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成立救助难民的组织机构,如1937年12月7日,为适应重庆难民逐渐增多的新情况,重庆市政府将原来的赈务委员会重庆分会改组为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重庆支会(简称“难民救济支会”)。该支会又于1939年9月改组为重庆市赈委会,其目的是为解决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生活生存问题。

为适应新的难民情况,国民政府纷纷成立新的救济组织。如政府也设立了空救处、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难民疏散站等许多临时难民救济机构。其次,分布于重庆的广大社会团体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协进会重庆分会、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总会、女青年会及各种同乡会组织,如南京旅渝同乡会、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等。最后,救济重庆难民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及其分会、各国华侨成立的国际服务组等组织。它们与重庆市的社会团体相似,配合政府机关开展重庆难民救济工作。主要对重庆难民进行医疗救助,但也从事一些其他救济活动,如供应米粥、慰问难民、发放衣物等。

为进一步规范难民救济工作,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难民救济法规和四川省系列救济措施。针对不同的难民救济对象,政府出台的法规和举措也不尽相同,如中央政府层面为救济和安置内迁难民的法规有:1937年9月7日行政院颁布的《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1938年4月23日颁布的《非常时期难民服役计划纲要》、1939年5月6日颁布的《非常时期难民移殖条例》等。同时作为地方的重庆市也颁布了相应的救济内迁难民的法规、政策等,如《非常时期重庆难民救济支会难民救济办法》《赈委会重庆临时难民登记处救济难民办法》《重庆市赈委会临时救济办法》《重庆救济战区来渝难民委员会救济办法大纲草案》等。

在频繁遭受日机轰炸时期,为救济被炸难民,国民政府也出台了系列法规,如赈委会制定的《关于重庆被炸受伤难民抚济办法》、空袭联办处制定的《空袭紧急救济法》、空袭救济处、重庆市卫戍司令部与市政府联合制定的《重庆市空袭期间人民或团体办理急救奖励及抚恤办法草案》《重庆市各部队机关参加空袭紧急工作员兵抚恤暂行办法草案》等。

国民政府对难民中的特殊群体难童等也出台了相应的救济教养法令,如1938年6月27日颁布施行《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1938年10月20日颁布的《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方案》《贩济委员会难童救济教养团体指导改进办法》等。

与此同时,为了安置广大难民就业,也为了长久持续的供给抗战物资,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为了开发四川尚未开垦的荒地,先后制订了详细的农垦计划,号召广大难民去垦殖区工作。当时的四川地域辽阔、水源充足、气候湿润,据统计,在抗战前,四川荒地达到1096.2万亩 。

1938年6月经济部在《经济部关于战时农业建设方针的工作报告》中对移民垦荒作了具体规划,四川作为重要的垦区之一,主要是在四川边区,如宁属八县(指清宁远府下辖西昌、冕宁、越西、盐源、盐边、会理、宁南、昭觉八县),地域辽阔、土壤肥沃,徒以交通阻塞,莫为疆理。近据重庆行营初步调查,约可容30万垦民,此外如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松(潘)、理(县)、懋(功)等县,可垦之区域亦广,计划由重庆行营先于宁属八县设计垦殖,并由经济部派员前往实地调查。 在中央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四川省于1938年2月公布了《四川省政府督垦荒大纲及实施细则》,划通江、南江、巴中、城口、万源、北川、平武、松潘、理县、懋功、茂县、汶川及靖化;天全、芦山、宝兴及金汤;昭觉、冕宁、宁南、盐源、盐边、会理、越秀;雷波、马边、屏山、峨边、南川金佛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永川、荣昌、铜梁、泸县、隆昌等县及东西山;合川、邻水、武胜、广安、岳池等县间之华蓥山;昭化、广元、剑阁等区域为官方垦殖范围。

在抗战报国、开发地方的热潮下,四川各地都积极争取成为垦荒区,但其争取过程也颇费周折。1937年四川省政府将松潘、理县、茂县等地均列入四川垦殖区,而平武县县长邱翥双向省政府建设厅呈函力争将平武列为垦区,同时还附录了《平武适宜开垦意见书》。邱县长在呈函中讲道:

当此全面抗战期中,后方可以开发之地,亟应努力生产,以为持久抗战之计,惟职县广袤达五百余里,人口不过八万六千余,而壮丁仅有一万四千余,地广人稀于兹可见,若不亟谋救济,将见每况愈下,民生日蹙,前报载钧府将移难民垦边,如松理茂通南巴雷马屏北川等县,均在设计之列,职县独付缺如,一般绅民,咸来晋谒,佥称,上峰移民垦殖,开辟富源,长期抗战实深利赖,高瞻远瞩,感佩无已,何独平武未蒙列入,是无异视兹邑为瓯脱之地,且平武出产富饶,似不亚于松茂而地方贫瘠人口稀少则有过之,为此恳请转呈上峰,俯念平武当匪患天灾之后,民生凋敝之时,准予一视同仁,迅拨难民开垦,以辟富源,而繁地方。

后经省建设局核查并上报四川省主席张群认为:“该县绅民等所称各节,确系实情,职司牧此邦,对于物产丰富,蕴藏沃饶,人民凋敝,无力开发,几兹种种,未敢雍于上闻,理合拟具适合垦殖意见,准予移民一部莅平垦荒。” 终于,平武也被列入四川垦殖区之一。

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来自县级政府的积极主动作为,广大的农垦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垦殖区主要以国营、民营为主。国营垦区是由农林部直接办理,如四川铜梁东西山屯垦实验区、雷(波)、马(边)、屏(山)、峨(边)垦殖实验区和南川金佛山屯垦实验区等。截至1944年,据农林部的统计,在全国153个公私垦殖单位中,四川居第一位。垦民24834人,仅次于陕西居第二位,当年全川垦殖面积达297074亩。 抗战时四川生产的粮食,不但足以维持本省人口的需求,还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增产的粮食也不都是因开垦荒地的功劳,但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据四川省主席张群在《胜利日感言》中承认,仅1941年至1945年间,四川征购征借的粮食总数共约7100万市石,约合106500千市担,四川垦殖区为抗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