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辉:书信里的眷念
书信里的眷念
安徽淮南 邹辉
傍晚时分,刚把一篇随笔在电脑上敲出来发送到平台,邮递员狄师傅上门送来信函与几张稿费单。大概是好长时间没有我的信函和稿费单,狄师傅打趣我怎么变懒了不写文章了。我说我一直笔耕不辍且天天发文,只不过不在报刊杂志而在微信平台。对此,狄师傅长叹一声说原来如此,看来我这个送信的以后要没有饭吃了。挥挥手,狄师傅苦笑了两声走了。望着狄师傅远去的背影,不知怎么一回事,我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曾几何时,来往于东南西北的书信,寄托着我们多么美好地期待啊,又承载着我们多少苦也无悔,累也无悔的深深眷念啊,没想到现如今居然如此冷落。不过,任凭时代咋变,我对书信的眷念是久久刻在心里的。
我们那个年代写文章投稿,不像现在如此方便的电脑和快捷的互联网,敲打好的作品不要舟车劳顿去送,也不要天南地北去寄。只需要轻轻一点鼠标,稿件就会飞到报刊杂志编辑的手里。那时的我们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有向报刊杂志投稿的稿件,都是在稿纸上经过反复修改后,自己工工整整抄写好邮寄出去的。可以说每一篇稿件的完成,字里行间里无不浸透着我们这些“爬格子”之人辛勤的汗水。然而这些苦累算不了什么,因为想把手写的文字变成印刷的铅字,这一切都是应该付出的。关键的关键是,我们所写的文章能否入编辑老师的法眼那才是一锤定音的。因此,我们把文章寄出后最盼的就是能尽快收到编辑老师的书信,尤其是希望能收到的信是厚厚的而不是薄薄的。因为薄薄的是印刷的统一格式的不拟刊用的回信,厚厚的则是刊用的样报。当然想归想,现实是不拟刊用的回信多。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爬格子的积极性,每天坚持写稿是必须的,投稿也是继续的,只不过在稿件里夹了写给编辑老师意真言切的书信,请老师百忙之中给予斧正。应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当收到编辑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见报的样报后,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提笔回信感谢老师的书信第一时间写好寄出。一来二往,我还与许多编辑老师成为志趣相同的好朋友。除了平时书信来往外,逢年过节更是寄上贺年的卡片表示问候和谢意。记得一位省城副刊的编辑,用了我的文章后来信告诉我,这样接地气的反映平民生活的文章可以多写。受到他的鼓励后,我的文章经常在他编辑的报刊上抛头露面。为了感谢,书信往来那是必然的。有一年,他到我这个城市采访,我还有幸与他彻夜长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在写文章发文章以至于寄文章都在电脑里一点即可。因此,不仅与报刊杂志编辑们彼此之间的书信往来明显减少,而且朋友间的书信往来就更难见飞鸿。前几年,心血来潮的我提笔手写了篇《写封家书寄北京》的书信发给远方的儿子。儿子用微信告诉我,把手写书信的兴致暂时收藏到记忆里吧,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电脑笔耕不辍吧。对此,我一时语塞。
这就是不断变化的年代,这就是不断进步的社会。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当然应该会与时俱进。但我们更应该莫忘过去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的记忆。比如在那个年代里,带给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和无穷乐趣的书信····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邹辉: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百余万字发表于全国、省、市各类报刊。出版个人文集《杂拌集》。作品荣获2011年首届,2013年第二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二等奖,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优秀作品奖。作品入选《散文里的中国》,《淮南情怀》下卷,2014年《中国最美散文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