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武华民/记忆中的夏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武华民

前几天,路过一片麦地,黄浪波涛里,收割机械把麦田理成了寸头。望着空空的麦田和远去的收割机械,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我刚上小学。夏收时节到了,家里十几亩麦子要收。天不亮,一大家人便到了地头。大人一次割十来行,镰刀飞舞,带穗的麦杆便成排地倒在了脚下。割久了,腰酸背痛。收割完家里的麦田,需要早出晚归忙上好几天。有时,我们也会借来一种收割工具,当地人叫“散麦戳”。用它割麦子时,一个壮劳力左手拽紧绳,右手把着长长的木棍,旋转着身子,用力轮圆双臂,优美的曲线下,一大片的麦杆揽入框中,侧身一倒,麦杆整齐地排列在地上。有了它,割麦得快了许多,但割麦的人的确很累。

地里的麦子好不容易割完了。架子车、牛车齐上阵,终于把小山一样的麦桔杆运到了打麦场。打麦场是村里的集中打麦子的地方。收麦前,人们早早地把麦场洒上水,赶着牲口用碌碌压实,太阳一晒,打麦场坚实整洁。这时候的打麦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使用打麦场,各家要按照事前的约定排队。打麦场外,成山的小麦堆积着,几家人守候着。

终于等到该我们家打麦了。一大早,爷爷父亲和哥哥们便把带穗的麦杆厚厚地平铺到打麦场上。

早些年,村里碾压麦桔杆全靠牛。一大早,爷爷起来喂好牛,到打麦场上后,把几百斤重的石滚套到牛后面,一遍遍地压着麦桔杆。刚开始压时,爷爷戴着草帽,以他为中心,赶着牛拉着大石滚,走在虚高的麦桔杆上,深一脚浅一脚,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大半晌过去了,麦桔杆渐渐地被压实。压的过程中,麦粒透过桔杆缝隙,一层层地堆积到地面。过了中午,趁人吃饭牛喂草料的时候,赶紧把带麦桔翻一遍,吃过饭接着再压。个把时辰后再翻一遍,到了傍晚时分,麦桔杆已薄如一层白纸,麦子颗粒与桔杆彻底分离。

天气越热,碾压麦也就越顺。中午时分,大地热浪滚滚,打麦场石滚子转的正欢。那时,往打麦场上送水送饭成了我们的正事。从井里打出来的一桶凉水,放上白糖,抬到打麦场。舀上一碗,只听得咕咚咕咚,几大碗水就进了肚。饭也是一年中最好的,量大菜好,有时还会有肉,一大盆饭不一会儿就全空了。那些日子里,也会遇上变天,甚至疾风暴雨。一看雨就要来了,大家伙全部上场,把麦桔杆重新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严压实。如果连下几天雨,我们也只好在家里呆着,天天盼着雨过天晴。

入夜,打麦场场灯火通明。人们要趁着夜色,抓紧时间扬场,把麦糠、叶子等碎屑扬去。这时候,如果来一阵小风,就会换来一片欢呼。微热的风里,一锨锨的麦子在空中飞舞,比麦糠碎屑顺着风的方向,拖曳着长长的尾巴飘向远处。大约到了半夜,麦子扬好了,还要抓紧装麻袋。我们装着袋口,大人们用木制的大铲,一铲铲地装上麦子,然后封口。这样一直忙到后半夜,甚至天明。麦子收完,一袋袋麦子堆到场外。打麦场腾空了,下一家又要很快上场了。

渐渐地,村里有了拖拉机拉石滚压麦,人和牛解放了。再往后,生产队买了打麦机,收割麦子不见了人海战术。不久,村里有了收割机械,收割麦子成了分分钟的事。我已远离故土许多年了,也很少再经历那样的收麦子,但昔日的夏收农忙光影,一直丰盈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

武华民,河南省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各类媒体。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陈新安 | 夏 收

    夏 收 文/陈新安 最近,我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在庄稼人的眼里,成熟了的小麦,就是庄稼人的希望啊! 我出身农村,对农村和农事活动有很深的情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我读小 ...

  • 【西散原创】吕景会作品 | 母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晚上,我坐在卧室温暖的书桌旁,仔细地观 ...

  • 【主编荐读】沈富民:麦收气息

    让我们剪一段流金的岁月,和着淡淡墨香,来书写似水的流年.托风儿偷偷告诉你,浮世清欢,唯桃花源文轩是愿.邀请你关注并锁定[桃花源文轩],微信号:Shuixianzi66,欢迎天下贤士添加好友,不喜文勿扰 ...

  • ​陈建军 | 收麦的季节

    引言:又到一年收麦季!富平人,还记得那扎扎的麦芒吗?还记得背着布书包,匆匆赶去麦场帮忙吗?还记得溜到拖拉机旁,悄悄拾麦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陈老师的<收麦的季节>,再忆往昔收麦的场景 ...

  • 原创散文: 第一次割麦子

    文/雁南飞 在农村,有句俗话,"麦子不喝夏水",意思是,麦子要在立夏之前收割完.      小麦成熟后,正是夏天,麦壳自然裂开,鸟儿吃,风吹雨打,麦粒掉落多,更为严重的是,不收割, ...

  • 【在人间】路万林丨麦收旧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麦收旧事 □路万林 /  文 小庄,村子不大,是个隶属于大队的小自然村,前面田地后面坡.人均田地不多,每人也就六分.在以种地为生的农村,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凡是可以开垦的山 ...

  • 常振华:记忆中的麦芽糖|散文

    韩雪丽:婆婆要再婚?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时光如水流转,冬至将近,猪年的春节屈指可数了. 冬日的暖阳和煦地普照着大地,昔日走村串户的挑担小货郎,长长的吆喝声"卖姜糖啰卖姜糖啰 ...

  • 【散文】雷强/记忆中的春节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雷强 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闲下来的农民们也开始张罗着过年了,集市上便日渐热闹起来. 读小学的我放假了,不用下地给猪薅草,没有柴火 ...

  • 唐凤华:记忆中的村庄(诵读:李彦平)

    [总第106902期] 记忆中的村庄 作者:唐凤华 诵读:李彦平 一口大井 就是小村的坐标 东西四条街 大井在当腰 胡同连着旮旯 村民共饮一井水 井南老李家 瘫痪多年的五老太太 高一声低一声 喊着二丫 ...

  • 【方志四川•散文】何姝 ‖ 记忆中的老院子

    记忆中的老院子  何 姝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提到老院子,都不会觉得陌生,脑海里或许还会浮现出很多生动的画面. 时光不居,随着城市化加快推进,高楼大厦正吞噬着传统的乡村,那些曾经代代相 ...

  • 武卫东 | 记忆中的北京-孝中同学联谊会

    作者简介: 武卫东,男,1967.1生,1989.7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任中国银行孝义支行副行长(基层经营管理正职职级),经济师. 1989.8--1990.12吕梁市教育局 ...

  • 【西南作家散文】关腾云/记忆中的成都市八里庄中学

    西南作家散文 记忆中的成都市 八里庄中学 关腾云(攀枝花) 时光如流水般在悄然无声中逝去,转眼又是金秋时节,丛菊怒放花开正茂,一切都洋溢在秋天的世界里.街道两旁的银杏树开始落叶了,纷纷扬扬的落叶铺满地 ...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奶奶/叶辉

    在家乡颍上县,每逢清明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间草民:无论身在异乡,还是近在咫尺,都要给先人上坟.上坟也就是祭祖.扫墓的意思.上坟意味着这个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知恩图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老远我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年/余黎明

    记忆中的年,在我们70后和80后人眼中,是期盼已久的,它透过你我他的天真.无知却充满了无尽欢乐. 二十三来祭灶,从小年二十三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家乡习俗中的小年这一天,母亲便会在集上或会头上买上几根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春节/乔佳珍

    在外读书的这几年,越来越怀念家乡的味道,不止是美食的香味,还有生活的气息.过年,也是许多人向往的节日,小孩们盼望着快乐玩耍,大人们盼望团团圆圆. 在北方,春节从腊八就开始准备了.熬腊八粥,打扫房屋,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