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滑县显灵王庙 文/胡晓涵
显灵王庙,在城北二十里程固村。笔者阅读县志时,不止一次看到这个记载,但奇怪的是,无论查隶属村落还是地图,都找不到此村,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处胜迹,竟无迹可寻?
直至2019年,偶然间在民国旧书《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中找到线索,显灵王庙被作为道清铁路沿线景点收录书中,记载道“庙在城北二十里宋林”,即今滑县枣村乡宋林村,遂耐不住好奇,前往走访。穿过万木峥嵘的北林场,一片麦田豁然开朗,过鱼池桥朝东南望去,远处有一古典建筑,询路人,此即“显灵王庙”,俗曰“唐王庙”。

庙中所供何神,有说唐王李世民者,也有说是唐卫国公李靖者,村人说法不一,但在百姓口中,似乎“晋福爷”才是对庙中神灵最准确的称呼。查历代《滑县志》,皆载“显灵王庙,祀唐卫国公李靖”,且庙中牌位题“大唐卫公显灵王”,由此看来,庙祀显灵王(亦称灵显王)李靖无疑,“唐王庙”当是讹传所致。
滑县为何会有李靖的庙?按《旧唐书》,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咸阳)人,功盖唐室,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卫国公。《道清铁路旅行指南》认为此庙建于唐,因“滑乃卫之故墟,卫乃王之采地“,滑民沐王之德,为感恩图报而建庙祀之。《重修滑县志》则认为,内黄旧有李靖庙及李靖堡,滑县与内黄同属于卫地,李靖曾于卫地立功,因此封卫国公,并且李靖与韩擒虎为甥舅关系,韩擒虎生长于滑,滑也应该是李靖“旧游之地”,故有显灵王庙。以上两种说法均系前人以李靖为“卫国公”的角度推测而出,在笔者看来此说略显牵强。

此庙又称“晋福庙”,查阅资料,将显灵王庙称作“晋福庙”的,实不多见。那么此庙建于什么年代?“晋福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此庙与五代时治理黄河有关。按《旧五代史》载:后晋天福六年(941)九月,河决于滑州,一概东流。又《资治通鉴》载:天福七年(941)三月,诏归德军节度使安彦威塞决河于滑州,自豕韦之北筑堰数十里,竟止其害,以功加邠国公,诏于河决之地建庙立碑。疑似天福七年河决地诏建之庙,即今滑县东北二十里之显灵王庙。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推测:
首先,根据元大德九年《重修显灵王庙记》记载:“庙基构自宋庆历前,中遭劫火,废址犹存。”此庙是在遗址上重建的,因此,庙始建年代当在宋代庆历以前。
其次,庙西临古黄河堤,距鱼池村不足五百米,村为古黄河“鱼池埽”所在,五代时黄河曾多次在此附近决口,据《新五代史》记载,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汉乾祐元年(948)、后汉乾祐三年(950)黄河均决口于滑州鱼池,而天福七年(941)滑州河决虽未记载具体位置,但极有可能也是在此附近决口。
最后,从唐末李靖逐渐神化,五代时达到巅峰,后唐天成二年(927),明宗特赠李靖为太保,后晋天福二年(937),高祖追封李靖为灵显王,天福七年安彦威塞滑州决河、诏建庙立碑,正是李靖神化的“高峰期”。综上,笔者认为此庙为后晋天福七年诏建的可能性最大,而“晋福”二字,盖因后晋天福年间所建而得名。

今年春,笔者与文友付君新峰再访显灵王庙,于宋林村中发现残碑一通,名曰“重修灵显王感应碑记”,落款为元统二年(1334),略晚于已知的大德九年(1305)黄坦撰“重修显灵王庙记”。笔者将其残文点校如下:
重修灵显王感应碑记
白马郡迤北十五里,有河南府王营前、后村……皇元有国初,修举废,堕于滑之北,乃唐十□(十哲)灵显王之……百载,庙宇摧塌,廊庑破坏,三门墙垣以□□圮。会……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南□公(南谷公)归□于万安营。夫营□公……敬仍加修葺,使宇居增新,而盘植乐处之。访厥耆旧……神之灵异,而致谒于祠下,感其建唐之慕□天瓢之□……然一新,邦人庶士,祈祝有所依归。于甲戌之春旬时……日以雨应获□□,许民□□其神速。噫!民但知吁神之……偶然而然。□故祀典曰:□有功于民者,祀之于民。□……南谷公大展为□□□以是人神感应之迹,岂不□□于……
元统贰年重建。宁山卫后所千户李崇……县丞李□棠、典史张□、庠生刘汉臣,重修庙德老马普,佛时寺……
按碑文所载,此庙祀“唐十哲灵显王”即李靖,元朝以来逐渐失修,堕于滑北,后经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南谷公(名讳不详)重建,焕然一新,后神灵有感,求雨得应,因而勒碑刻石,由此可知元统二年显灵王庙曾有过大规模修缮,“南谷公”此人,惜笔者未能查到关于他的更多记载。另外此碑落款处出现“宁山卫后所千户李崇”等字,查宁山卫建置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故此碑有明代重刻之嫌。

根据县志记载,显灵王庙的西南隅曾有一古井,名曰“圣井”,井畔有碑云:“无故而汲之者速受其谴,有疾而饮之者立享其安”,此井兼具祈雨功效,每逢旱季祈雨,十分灵验,故民间又俗称该井为“龙洞”。清邑人魏惠洽曾作《显灵王庙祷雨降神歌》一首:酒醴具兮箫鼓陈,才兼文武兮思美人。表余情之信芳兮,庶几其鉴余之苦辛。排闾阖兮出重闉,骖神龙兮拥风轮。桂旗肃肃佩振振,恍兮惚兮下紫尘。倾瓶钵于马上兮,洗乾坤之沙尘。余岂为一邑私祈恩膏兮,愿合四海九州而同春。
“圣井”同时还是一座古墓,乾隆《滑县志》记载:“隋韩淳墓,在城北二十里,俗传圣水井即是。”韩淳此人,《隋书》无传,事迹不详。这眼“圣井”不禁让人联想到白道口北王庄的“十二眼井”汉代石室墓,被古人误认为井,以至于清代建龙王庙于其上,用以祈雨。
滑县老城北二十里,古庙、古井、古碑、古墓汇集于此,实为一处滑州人文胜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