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张图详解建盏釉色!!!(建议收藏)
建盏釉色变化万千,1300°以上的窑火,高度还原的气氛,自然生成不同形态、大小、质感、排布、色彩的斑纹,奇诡瑰丽,蔚为壮观。
釉色的无限可能,也常让新手无所适从,怎样的釉色才是值得珍藏,历久不衰的?
前言
建窑黑釉盏能在点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并在陶瓷史、科技史上成为黑釉瓷代表,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它的独特工艺,以及此工艺带来的独特釉色。
▼这只难得的束口兔毫盏,藏于美国,以后会介绍
为了烧出建盏特有的铁系分相-析晶釉[注1],建窑的工匠做出许多妥协与牺牲,以不可控的烧制过程,极低的成品率,终于换来极品、神品的存在。
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鉴赏的重要依据。而建盏釉色又是如此庞杂,新人入门总有一些困难。本文将其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介绍。
注1:关于什么是分相-析晶釉,点击右边标题查阅→建盏的釉究竟特别在哪里?铁系结晶釉的说法准确吗?
本文采用的釉色划分方式
建盏的釉色斑纹,由于变化实在太多,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常给予不同命名方式及分类标准,至今未曾统一。
古陶瓷学家欧阳希君先生将建窑中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者分为“自然釉”,自然釉之下再按结晶呈色的不同分为几大类;
并将建窑中人工二次上釉的产品,分作“装饰釉”。我们认为这样分类,逻辑较为清楚,也易于理解,故在本文中沿用此划分方式。
以现代分类看,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一、兔毫釉
1、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最为流行的品种,它的地位如何,实物具体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传世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已经给出确凿的证据。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茶具图赞》中的茶盏配图,为兔毫盏白描形象,文字部分明确说此图画的是兔毫盏
2、兔毫釉的表现与鉴赏
虽然兔毫盏产量比油滴、曜变更高,但烧出结晶的形态、色泽、清晰度、分布状况变化多端,想烧出好的兔毫,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
看到建窑遗址成山的兔毫碎瓷片和废弃的整器,就会知道宋代窑工为了烧制一只良品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建窑芦花坪窑场的古代堆积物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毫纹有些弯曲的兔毫盏,盏心有闪光的结晶颗粒,殊有意趣。
一般认为银色/银蓝色,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为佳。彩兔毫更好,但是非常罕见。
良好的分布情况具体表现就是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
之所以普遍认为银蓝系斑纹比褐色系更珍贵,是因为前者需要保持还原状态,防止斑纹隐没,很难保留清晰、纯净的状态。后者多为先还原、后氧化而成。更容易烧,数量也多。
▼左图中的银毫盏曾经是建盏拍卖纪录,后被7800万油滴盏打破。
▼成交价207万港币的银兔毫盏
▼宋代金兔毫盏,兔毫纹明显清晰,但有些过于密集,黑色底釉都见不到多少了。建盏的基础是黑釉,若结晶覆盖过广,点茶时不好观察汤色,也少了一些黑釉的韵味。
▼60倍镜下的兔毫纹
▼宋代银兔毫盏,色泽纯正,边界清晰,兔毫纹明显且有立体感,可见胎釉含铁量很高,烧成气氛也好。除毫纹分布偏密,粗细不够规律外,其他都很不错。
▼宋代金兔毫大撇口盏(直径15cm),兔毫纤细,且颜色深浅交叠,颇有层次。
▼宋代银兔毫盏(盏沿釦银),纹理清晰,银色纯正,聚釉也美观。
▼宋代银兔毫盏残件,带蓝光,虽然兔毫纹边界不够清晰,已经很难得。带蓝光的银斑较难达到边界清晰的标准。
▼下面这个标本比较特别,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越难烧的结晶,其析出过程就越剧烈、越不稳定,所以同一只珍品建盏中,通常会有不同状态的斑纹存在。
可能同一只盏的斑纹会有清晰的有不清晰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密的有疏的,甚至形成不同颜色。
兔毫如此,油滴亦如此,曜变就更是变化繁复。
▼宋代三色兔毫残片,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正因为斑纹有过渡、有对比,才会形成层次感、立体感,也令建盏釉色的变化之美仅在一只盏上就能体现,玄妙非常,魅力无穷。
二、油滴釉(鹧鸪斑)
(本文认同油滴=鹧鸪斑的观点,为方便讨论,统一使用「油滴」一说)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 窑温偏高或变化太剧烈,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宋代油滴盏拍一只少一只,图为创下新纪录的油滴盏正面与底面
▼建盏拍卖排行榜第四名的油滴盏
▼图为油滴斑有流动痕迹的宋代银油滴盏,虽然斑纹的品质不错,不过有些斑纹的形态已经呈条状,更接近兔毫了。
同兔毫类似,油滴斑也有形态、清晰度、分布状况的区别。不过后者比兔毫多出一项:镜面感。
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如下图,显然镜面效果好的话,斑点会更闪耀。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这只国宝油滴盏,斑纹就有镜面效果。稍一打光就很闪亮。
一般认为,油滴以具有银色光泽(带蓝光更佳)、斑点较大且呈卵形(大小和形状要兼顾,太大的斑点易随着釉的流动而变形)、
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则更佳)、有一定立体感、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和疏密程度适宜者为佳。
▼宋代银油滴标本,斑纹深浅不一,有层次感,且带蓝光,不过普遍较薄,且边界不够清晰。
▼斑纹形态变化多端的宋代金油滴盏残片。
▼宋代金油滴标本,斑纹比较大就容易因流动而粘连、变形,导致最后的斑纹保持不了卵状,比起油滴,更像鳞片的感觉。
▼罕见的金属感强、边界清晰、且带不同层次蓝光的银油滴标本。
▼两侧斑点疏密有变化的宋代金油滴标本。
▼小油滴也颇受青睐,图为日本德川美术馆所藏「星建盏」
银油滴生成时容易被次生杂色干扰,少许柔和的杂色,不会影响整体美感,还会增加颜色上的层次感,如下图。
▼静嘉堂所藏这只宋代撇口油滴盏,盏底刻有“新”字铭。斑点形态甚佳,有较大的斑点,且并未因釉的流动而被拉长,斑纹颜色整体为银色,口沿处稍有杂色,但反而增加了层次感。
静嘉堂这只大撇口盏,器型优雅,保存完好,釉珠美观,玻化效果也好,实为宋代建盏之极品。
然而,要是一只油滴盏的多数银斑都被大量突兀杂乱的次生暗色覆盖,就会感觉很脏,还不如色泽统一的金褐色系斑纹美观。
品质好的银油滴盏,不但金属质感好,立体感强,而且杂色较少(要求完全无杂色又过于苛刻了),又泛着蓝光,神秘深邃,动人心魄,当然烧制难度也大得多。
而如果是带彩色的油滴,则比银油滴更加珍罕。
三、曜变
兔毫和油滴,在建窑遗址均有出土,且经过当代材料学家与陶艺家的努力,都已经能成功仿制,其中的精品能做到与宋代珍品形神高度一致。
然而同为“自然釉”的曜变,经过中外各国多位专家的研究和尝试,依然不能做到完全与国宝曜变盏一致,建窑遗址也未见曜变釉的只鳞片爪出土。
而且曜变盏在我国历史文献上似乎不见踪影,对多数国人来说比较陌生,难免造成一些隔阂和误解。
1、如何欣赏曜变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日本著名中国古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书中曾给出曜变的释义:
“建窑所烧,在挂有浓厚黑釉的盏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为曜变……'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其实这些话语,都无法完整概括曜变盏的玄奇,看彩色照片也有折扣,亲眼见过,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已知的存世完整曜变盏仅三件,且均藏于日本,悉数被定为国宝,中国仅在杭州出土残件。欲了解静嘉堂与藤田美术馆所藏曜变盏,可看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相关纪录片,比看图片生动许多。
而大德寺龙光院所藏,被当成佛器的曜变盏,是三只中外表最为低调的一只,也是最少展出的一只。
即使日本的国家级电视台,亦无缘拍摄到它的真容,只能以不甚清晰的照片示人。
然而中国有人亲眼见过这只盏。1987年,古陶瓷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陈显求先生赴日本近距离鉴赏曜变盏,并撰文发表。
以下为文中对龙光院藏曜变盏的描述:
这次我们得到慷慨允诺,特意去鉴赏国宝,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它最初为津田宗及所有。自龙光院创建以来,这只茶碗已是当时的重要珍宝,从来都是不出院门的。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这段文字有一个重点是,曜变盏要在光线(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由于龙光院曜变盏的斑纹比另两只更不明显,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朋友曾经向我们提问说,他在日本参观过藤田美术馆曜变盏的展览,并不觉得有视频上那么神奇,怀疑视频是否加了特效。
我们回复道,应该是布展时环境光的缘故,在阳光下看,会很精彩。阳光是复合光,是含七色的,照射在曜变斑纹之上,会折射出变化无穷的异彩。
▼藤田美术馆藏曜变盏细节
可惜的是,能将曜变盏自由移动到合适光源下的参观者极少。其实欣赏油滴盏、兔毫盏也可以参照这个方法,有金属感、镜面感或银蓝光泽的盏在阳光下看,会更有惊喜。
曜变盏的斑纹,可以说与油滴相反,色彩在外,斑纹中空,而且大小形态变化纷繁。
曜变斑纹在很狭小的一块里,就能同时出现黑、灰、蓝、黄(或绿、紫)等色彩,且每只盏的斑纹特征都不同。阳光一照射,顿生孤高神秘、深奥幽玄之感,引人无限遐思。
另外据亲手摸过静嘉堂藏曜变盏的栗建安先生介绍,曜变盏看上去斑纹立体,很有层次,但摸着都是平整的,斑纹在釉里面。也就是说,它是釉下析晶。
▼静嘉堂藏曜变盏(稻叶天目)
要烧成这样奇诡瑰丽的曜变斑纹,生成条件自然极为苛刻。
从一只盏上有多种斑纹变化,且三只国宝曜变都是外盏壁平平无奇,内盏壁别有洞天,就能看出,曜变斑对温度和气氛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按快门的机会”转瞬即逝,烧制难度自然为建盏之最,珍贵程度亦然。
有人认为曜变一说不见于宋代文献,故而曜变应该是只有日本人喜欢,在宋代就是次品,被日本人捧太高了。其实宋代文献,未必没有记载过曜变。
有学者认为,曜变在中国古籍中,以“毫变”之称被记录(见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李达老师就在文中采用此观点。
▼《四库全书》本《方舆胜览》书影,本书为南宋著名地理志,作者常居闽北,与朱熹颇有渊源。
叶文程教授则在书中将曜变归为“类鹧鸪斑”的一种(鹧鸪斑的名贵程度在宋代文献多有体现,也可以看出,考古学者眼中曜变与油滴/鹧鸪斑的渊源)。
曜变在宋代是否有对应的记载,尚未成定论,古今称呼有异的状况,在建盏其他釉色上已屡见不鲜。仅从字面上认定曜变盏在宋代不被重视或是次品,过于武断。
另外,即使曜变盏未以任何形式见于宋代文人之笔,光是它在陶瓷工艺和美学上的独创性、十万里挑一且至今无法仿制的烧制难度和极其稀少的存世量,就已经无愧于它如今的地位。
建盏的“自然釉”除了兔毫、油滴、曜变这三种名贵品种以外,还有“乌金釉”与“杂色釉”,虽然这两大类釉色并无铁系析晶斑纹,或斑纹较少、不明显,但亦非常典型。
四、乌金釉
乌金釉即纯黑釉。有部分斑纹较少或极难直接观察,达不到兔毫等标准的盏,也归类到乌金釉盏中。
宋代因点茶斗茶的需要,全国多个地区的窑口都有仿烧黑釉盏。
虽然兔毫多数仿得不正,但素黑釉还是可以烧得比较纯正的,不过其他窑口大多施釉不够厚,或釉层趋于均匀,缺乏流动感,也难见釉滴珠。
另外建窑早期阶段烧制的一些黑釉盏,又称酱黑釉盏,釉料配方与成熟时期的黑釉配方有不同,且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或不够黑,或偏滞涩。
而建窑成熟时期烧制的乌金釉盏精品,色黑而润,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较厚,底部露胎处有聚釉、挂釉现象,可以观察到釉的流动,有部分还带有隐约可见的斑纹。
亦有不少老盏带有细微的开片,细节处生动可人,别有滋味。远看只有黑,对着光线近看却有惊喜。
如下图这只,玻化效果很好,都可以照出影子了。
这浓黑的釉色,是兔毫、油滴、曜变的基础,也可以进一步将它们吞噬,或只留下少部分的影子,这种似有还无的境界,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五、杂色釉
建盏“自然釉”中,凡不能归类为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釉的釉色,都可以归到杂色釉范畴。杂不等于容易烧,不等于低等、廉价。只是不太好归类,故称为杂。
因为杂色釉包含种类太多,全部罗列不太现实,故文中以典型品种为主,品种命名有的尚未统一,取常用说法供参考。
多数杂色釉虽然不是窑工有意去烧制,而是意外所得,但也分好坏,有包含一些烧坏的次品,也有美观、量少的佳品,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柿红釉
柿红釉,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样红的釉色,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
虽然色调不是黑色系,点茶斗茶时在颜色对比上不够鲜明,但是这类色调温柔耐看,也有不少人喜欢。
柿红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样的。因窑炉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偏高、气氛偏氧化时,会形成柿红釉。
部分柿红釉盏在烧成时,会在盏心、聚釉流釉处有较为明显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
从柿红釉的标本横截面上可以看出,呈柿红色的是表面一层,敲进去还是黑的。
2、茶叶末釉
在底色上布满茶叶粉末一般星星点点斑纹的釉色,称为茶叶末釉。
茶叶末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绿、酱绿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带开片,需要气氛极好方能烧成,除整只盏都是茶叶末的盏之外,还常与银兔毫、银油滴共生,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
▼日本医圣曲直濑道三旧藏“蓼冷汁天目”,即茶叶末釉盏
3、生烧和半生烧的釉色
灰白-深灰的釉,属于火候不够的产品。有的带有乳浊状颗粒,有的带有龟裂纹理,也有比较平滑,仅几处跳釉的。
在宋代,它们属于不合格的次品,在现代就有一定的研究和历史价值。如果是不龟裂,比较平滑的,也有玩家乐意直接用来喝茶。毕竟胎是老的,用起来也不硌手。
不过这类盏通常升值空间不大,买来自用或填补收藏空白尚可,投资的话回报周期太长。
建盏的“自然釉”就介绍到这里。而建盏的“装饰釉”,比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铁锈斑”。
珍珠斑与宋代文献中所称“鹧鸪斑”的关系尚有争议,以后展开讨论。但可以明确的是,珍珠斑是黑釉点白釉的二次上釉产品。
“铁锈斑”,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宣和遗事》中所记载的“建溪异毫盏”,这一观点尚需更多证据支持。
其工艺为二次局部施铁红釉,烧出的纹理也有流动感,北方窑口有不少用这种装饰方法的,2666万那只天外飞仙就是。
这两类二次上釉的产品都有发现带“供御”底款的标本、整器,可见是窑工刻意烧制的。
虽然釉上的花纹不是自然形成,也未明确它们在古代的具体称呼,但都有其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篇简介就到这里,三种名贵釉色——兔毫、油滴、曜变,都很经典,毕竟经过千年的考验。至于哪种釉色最耐看?看各人审美。如果第一眼喜欢,看了好多遍还是喜欢,那就是符合你眼缘的釉色。养一段时间之后,更有惊喜。
希望大家都能收到心仪的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