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拓|吴朴堂临摹王福庵,就用这种愚公移山似的篆刻学习法!

1940年,吴朴,17岁,在私淑远房叔父吴隐(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之后,得拜王福庵为师。

1949年,吴朴,26岁,将王福庵印蜕中,比较容易学习的响拓成帙。

响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先要用油纸或者蜡纸覆上印蜕,细细勾勒钩每一笔每一画,再用墨笔填充,一方图章做下来,再快,也要个十几二十分钟啊!这么复杂麻烦的事情,吴朴不是做了二十方,也不是两百方,而是两千多方!两千多方是个什么概念?就当平均10分钟做一方好了,就是20,000多分钟,1,200,000多秒,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最少也要1个月时间吧?!

这种笨功夫,现在还有多少人还愿意下?

响拓完成,这些墨稿,还需要沿着边框,整整齐齐地剪下来,粘贴到硬质的纸页上面。每一个页面的粘贴也不是随随便便,十几到二十几枚不等的响拓印蜕墨稿,依据最合理、最精美的设计理念,贴好,对折,细细保存,吃饭,睡觉,均不离身……我没造谣哦,吴朴堂自己说的:

吴朴堂墨拓前言手稿

可惜,这样一本墨稿册子,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的丢失,损毁的损毁,现在只存了七页残稿。

吴朴堂墨拓残稿

今天,金石书画录为大家找来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对王福庵先生印蜕,以供同好对照着参考学习!

吴朴堂响拓墨稿

我有读书癖,每喜以笔界。 抹黄饰句眼,施朱表事派。

此手定权衡,众理析畎浍。 历历灿可观,开卷如画绘。

王福庵印蜕

ps:此后左为吴朴堂响拓,右为王福庵印蜕

来性情不宜官

季郁所藏造像

止园金石拓赠

蔡氏且盦藏本

丁国澄审是记

双柏轩审是记

缉熙堂鉴赏章

均室手拓

文节公孙

介启

赞尧

皞民

唐源邺之印

吴朴(1922年11月19日—1966年6月23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上海。学名得天,又名中簠,后名朴,字朴堂,号厚盦。因得周湘云旧藏汉甘露四年造池阳宫镫,遂言其室曰味镫室。吴朴治印始于家学,幼即私淑叔祖吴隐,17岁得拜王福庵为师,为海派篆刻名家。

金石书画录

(0)

相关推荐

  • 想不想把王福庵、赵古泥的原作带回家?戳这里有惊喜!

    王福庵.陈巨来,相信是金石无数小伙伴的最爱,这一次,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欣赏.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努力尝试把原作带回家哦! 王福庵,其浙派印风风靡大江南北几十年,有几代弟子一直努力践行着他的创作方法 ...

  • 吴朴堂篆刻作品

    吴朴堂,海派篆刻名家.17岁拜入王福庵门下,既有天赋,又极用功,是王福庵最得意的弟子,享年仅45,就已然成为近代篆刻的中坚力量,惜英年早逝,未得大成.吴朴堂虽师出王福庵,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印宗秦汉.2 ...

  • 吴朴堂摹写王福庵印稿

    1940年,吴朴,17岁,在私淑远房叔父吴隐(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之后,得拜王福庵为师. 1949年,吴朴,26岁,将王福庵印蜕中,比较容易学习的响拓成帙. 响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先要用油纸或者 ...

  • 吴朴堂“愚公移山”似的临摹王福庵,多少人能做到?

    1940年,吴朴,17岁,在私淑远房叔父吴隐(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之后,得拜王福庵为师. 1949年,吴朴,26岁,将王福庵印蜕中,比较容易学习的响拓成帙. 响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先要用油纸或者 ...

  • 师承王福庵,十八岁时就悬例刻印,吴朴堂篆刻精选110方欣赏

    吴朴堂,浙江绍兴人,幼名得天,又名中簠,后改名朴,号厚庵,因得汉代池阳宫灯,故以"味灯室"颜其斋.朴堂的叔祖父便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吴石泉,家学渊源,自幼即嗜书法篆刻. 他治印先 ...

  • 吴朴堂篆刻选,印秀雅如其人,尤小玺置古谱中难辨真伪

    吴朴堂(1922-1966),原名朴,字厚庵.浙江绍兴人.1947年时二十五岁加入西泠印社,属早期社员中最年轻几位之一.吴朴堂少年即居杭州.十九岁时曾为阮性山治印.阮钤于扇上到处为之揄扬,遂致时誉,丁 ...

  • 吴朴堂篆刻艺术简述

    吴朴堂(一九二二-一九六六),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上海.乳名瑞林,幼名得天,又名中簠,后名朴,字朴堂,号厚盦,别署垕龛.因得刘燕庭旧藏汉甘露四年造池阳宫灯,遂颜其室曰味灯室. 先生治印,可谓始于家学. ...

  • 吴朴堂《樸堂印稿》丨印谱

    书法馆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公众号 在此删减了几页序言 来源 |图文来源网络

  • 吴朴堂篆刻,大家风范

    吴朴堂,海派篆刻名家. 17岁拜入王福庵门下,既有天赋,又极用功,是王福庵最得意的弟子, 享年仅45,就已然成为近代篆刻的中坚力量,惜英年早逝,未得大成. 如果苍天能再给他40年,或许近代篆刻会再出一 ...

  •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吴朴堂

    输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