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崔修建/炊烟是开在乡村屋顶的花(外一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外一篇)
崔修建
初秋时节,去山村访一老友,走过一条芳草萋萋的小路,远远望见山窝窝里绿树环绕的小村,散落的民居,红瓦的屋顶,几缕炊烟袅袅,一幅写意的山村风俗画,在黄昏的微风中迎面展开,蓦然想起陶渊明满是人间烟火味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份贴心贴肝的暖意,立刻柔柔地围拢上来。
炊烟,是一个村庄古朴而温馨的风景,是一个村庄最诗意的注释。那些在各种灶膛里噼啪啪啪燃烧的草木,留下了温暖的灰烬,其灵魂却化作一缕缕或青或白的炊烟,顺着屋顶那高高凸起的烟囱,绵绵地飘飘逸而出,满怀依恋地缭绕着,盘旋着,升腾着,似纱,似雾,闪着童话的光泽,作为蕴藉十足的意象,在无数美妙的诗篇中飞舞着。
老友说得好,炊烟是开在乡村屋顶的花,花开了便有了温馨的向往,便有幸福的栖居。
我是在乡村里长大的,对炊烟一直有着特别的亲近感,一见到炊烟,我就心生欢喜,就感觉自己被一种柔情簇拥着,那些从自家屋顶升起的,从邻居家屋顶升起的,从陌生人家屋顶升起的,形形色色的炊烟,自然,舒适,温馨,安详……可以远远地欣赏,也可以置身其中,可以随意说点儿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相互欢悦地对视着,彼此便深深地懂得,一如花朵懂得春天,果实懂得秋天。
母亲说天空那些棉絮一样的白云,是一家一户的炊烟汇聚起来的,那些色彩斑斓的朝霞和晚霞,也是一家一户的炊烟调配出来的。小时候,我经常站在院子里,出神地凝望碧空里的一朵朵白云,猜想哪一朵来自我家屋顶飘逸的炊烟,猜想究竟是麦秸燃烧出的炊烟变成的云洁白一些,还是茅草燃烧出的炊烟更轻柔一些,还有那些炊烟明明散开了,怎么还会飘得那么远、那么高……悠悠的炊烟,抛出无数个勾人魂魄的问号,让我兴致勃勃地猜了又猜、问了还问,答案却总是炊烟一样的飘忽不定。
“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真是慧眼识烟,被雨洗过的群山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连那些炊烟仿佛也被彻底地清洗了一番,处处流淌着一尘不染的清新,叫人愈发喜爱不已了。“雾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陆游笔下湿润的炊烟,亦有着别样的风采,我也曾静静地赏过——那是早春二月,细细的春雨,爱怜地笼着淡淡的炊烟,丝丝缕缕的,似断似连,若隐若现,分不清哪里是雨丝哪里是烟丝,也辨不清那烟雾在向上飘还是在向下落,迷迷蒙蒙,尽显婉约、含蓄的美。
乡村的早晨,是一抹炊烟开启的。晨曦中,那是谁家的厨房里,勤快的主妇俯身点燃一把柴禾,灶膛里的火苗热情地舔着锅底,灶台上很快就腾起一股股热气,顺着热气而来的是饭菜的香,顺着耸在屋顶的烟囱飘出的炊烟,也带着些许饭菜的香。这时,枝头响起了啾啾的鸟鸣,大公鸡和老母鸡一起站到了柴禾垛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呼朋引伴,偶尔几声粗犷的牛哞,又引来几声欢快的狗吠,小小的村庄立刻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请出了暖暖的炊烟,一会儿的工夫,整个村庄便在浓淡相宜的烟雾缭绕中,开始了生机勃勃的一天。
乡村傍晚的炊烟也是迷人的。夕阳西下,鸟雀纷纷地归巢了,鸡鸭鹅狗们也安静了许多,一天紧张的劳碌结束了,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走回村子。抬头时,看到自家屋顶飘出的炊烟,还有邻家的炊烟,亲密地缠绕着,随着风,绕过树梢,不急不徐地向上攀升着,脚步马上轻盈了许多,似乎一身的疲惫也被轻柔的炊烟带走了,有说不出的惬意,在温柔的晚风中轻轻荡漾。
白雪皑皑的冬日,我与朋友驱车在无边的旷野上奔驰了整整一天,远远的,看到山坳里飘起如带的炊烟,马上欢呼着朝那温馨的方向奔去,就像小时候在大草甸子里疯玩,忽然听到母亲的一声亲切的呼唤,赶紧蹦蹦跳跳地往家里跑,还没踏进家门,便嗅到了醉人的饭香。
炊烟是一根扯不断的线,牵着乡情,连着乡音,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无论所处的境遇鲜亮还是狼狈,有时只需站到城市高楼的阳台上,冲着故乡的方向深情地一望,心头便会骤然涌来一缕缕的暖,那些袅袅的炊烟,像一首经典老歌一样萦绕在耳畔,一声声,唤起有关乡村的美好记忆,唤起无数唏嘘不已的人生感慨……
炊烟,是大地上不停地变幻的水墨画,简洁又丰富,散淡又浓郁。
一缕随风而逝的炊烟,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只是一抹淡淡的忧伤,也许只是几行隽永的小诗,也许正是一曲可以洗尽生命的骊歌,也许还是一条再也无法回去的路……咀嚼梦中的缕缕炊烟,竟让人悲喜交加。
菜园里长满了小幸福
一辈子闲不住的父亲,离开乡村,进了城,还恋着种菜,他执意在城郊买房,因为他考察过了,离他相中的那栋楼不远处,毗邻牡丹江的一片沟沟坎坎的荒地,有人开垦成了菜园,一小块一小块的。他也想开垦一块来种菜。
拗不过他,便为他买来镰刀、铁锹、镐头等农具,由着他折腾,我提醒他,种菜只是一种休闲方式,不可累着。他呵呵地笑着:那是当然,一想到搬进城里了,还能吃到自己亲手种的菜,这心里就美着呢,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紧临着别人的菜园,父亲选中的一块荒地,要变成菜园难度还是不小的,但他不怕辛苦,竟津津有味地干了起来:先拣走一块块散落的石头,用镰刀贴着根割掉那些荒草,然后一锹一锹地翻地、平地,又买来两车鸡粪撒开,再用镐头起出垄台,一小块六七十平米的菜园,便初具雏形了。看着一个多月的劳动成果,父亲笑咪咪地,仿佛中了奖似的。
还没到种菜的时节,父亲便开始忙碌了,他买来几个花盆,在里面撒下菜籽,放到阳台上育苗,没过几天,茄子苗、辣椒苗、黄瓜苗便长了出来。瞧着那些嫩嫩的幼苗,父亲得意地告诉我,自己育的苗,成活率高,能早点儿吃到菜。
天暖了,父亲将早就准备好的菜籽播种下去,将育好的秧苗移栽到菜园里,接着,他便天天都去菜园里,松土、浇水、除草、捉虫,饶有兴致,悉心照料,毫不懈怠。他还用石子砌了一条浅浅的排水沟,防止雨水淤积到菜园里。父亲多年前就跟我说过,土地是最懂得报恩的,你善待它,它就善待你。
很快,父亲就陆陆续续地吃到了自己亲手种的韭菜、菠菜、生菜、黄瓜、茄子、辣椒……父亲将刚摘下来的新鲜菜,给我送来,说这些纯绿色的蔬菜,吃着放心,还省了花钱,不用到菜市场浪费时间……语气里,满满的都是欢喜。
没多久,和父亲同住一栋楼的邻居们,也分享到了他的劳动成果,每每看到他送左邻一把小葱、送右邻几根黄瓜,听着大家由衷的感谢,父亲嘴上说着“都是自家种的,不值钱的东西,喜欢就好”,心里美美的,因为他种的菜受到了夸奖和欢迎。
我的一个好朋友,偶尔在父亲跟前提了一句喜欢吃绿色蔬菜,父亲牢牢记住了。那天,他摘了一大筐新鲜的蔬菜,倒了两次公交车,亲自送到朋友的单位。朋友不好意思跟我说太辛苦老人家了,让我告诉父亲千万不要再去送菜了,他想吃了,会开车到菜园里自己摘。我安慰朋友:他种菜就是赚快乐,他去送开心,我们就不要拦着他了。
与父亲一起搭伴种菜的八十五岁的邻居,被儿子接到北京养老了。临走前,邻居把自己开垦的一块沙土地送给父亲,让父亲种花生和地瓜,因为父亲菜种得好,还乐善好施。父亲愉快地接受了,到了秋天,收了花生,他给北京的老邻居邮去了一大口袋,他说第一次种花生,收成就不错,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最后一垄萝卜收完了,热闹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小菜园安静下来,父亲还时常跑到菜园里,他不嫌麻烦,非要把菜地重新翻一遍,疏松一下土壤。他说一天干一点儿,也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还说,侍弄菜园是上瘾的,一想到来年还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就像小时候盼望过年一样,有盼头的日子,是开心的。
就这样,父亲守着自己的一方小菜园,一年又一年,忙忙碌碌,挺充实,也挺幸福。
那天,给父亲庆祝七十五周岁生日,我建议他好好歇息一下,明年不要种菜了,父亲立刻反对:“那可不行,种菜就是种幸福呢,咱是一个小老百姓,就该享受一些小幸福,种菜的日子里,哪一天都能碰到幸福呢……”
从父亲生动的描述中,再加上这些年来耳闻目睹的种种情形,我知道自己是说服不了父亲的,就让他欢喜地种他的小菜园好了,只是我也要多回来陪陪他,陪他种菜,也陪他一起遇见平凡时光里的一个又一个的小幸福……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作为一名普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大多人有过出书的经历。或免费或自费;或欢喜或悲伤;或如愿或失望……那么,就请您把出书的酸辣苦甜的故事讲述给我们,让我们再告诉大家……
文字要求:3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字样。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您《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崔修建,文学博士,中国写作学会理事,《读者》《青年文摘》签约作家,创意写作名师,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中考、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中考、高考作文辅导专家,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作品500万字,著有《爱那么短,爱那么长》《亲爱的爱,你好吗》《不负流年,不失美好》等30余部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