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门:带不走的美景与乡愁一一《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范家门采风侧记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

带不走的美景与乡愁

一一《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范家门采风侧记  

顾君义    陈占超   苏小蒙

 采风团成员在范家门景区大门合影留念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

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9月22日,由河南文学杂志社牵头,主编李一,副主编阿若、冯新林参与组织,作家孙勇、师艳军、王镜宾、徐小红、邹相、孙彦涛、张琳、丁艳华、苏小蒙等十余名作家组成的“《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赴登封市唐庄乡范家门景区采风。

登封市作家协会主席顾君义,副主席崔燕方、孙淑霞、王占敏,秘书长王迎勋,登封市作家协会机关刋《嵩山风》副主编欧阳文权、作家郭朝军、唐庄乡工会主席陈占超等一同参加了采风活动。

范家门村位于唐庄镇西北部的林台山上,最高海拔达1136米,是登封市海拔最高的村,全村面积7.34平方公里,人口近700人。作为省级贫困村,近几年,通过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村民大多已搬到镇里的新型社区居住。

在景区会议室,景区负责人向作家们介绍景区概况

为让村民的老房子、耕地、地面附属物以及种植的树木得到充分利用,该村自筹资金230万元编制完成《范家门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该《规划》整合村内优秀的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以“山村老家”为主题,以“山居体验”为核心,遵循“回归、简居、生态”理念,融合特色山居环境、特色石窑群落及土砖瓦房建筑群落资源,全力打造深度山居体验游项目。

经过十多年努力,如今的范家门旧貌换新颜。不仅修建了旅游栈道、玻璃滑道、外婆桥、凌空穿越滑索、喊泉、古寨门,集导游、餐饮、交通、安全等项目的游客服务中心,开发了具有近万年秘不宣人的山中溶洞,完善了一系列旅游的基础设施,形成了“一山、一水、一洞、一桥、一湖、一洼”独具山乡特色的风光,而且正在成为国家级的休闲农业基地、农业旅游区和特色旅游示范区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目。尤其是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不到3000元发展到12000元,彻底摘掉了几十年来贫困落后的帽子。

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的范家门,再不是许多人记忆中“风吹石头满地跑,鸡鸣犬吠不知春”的荒凉,早已成为“山清水秀迎宾客,鸟语花香处处新”的世外桃源。

此刻,作家孙淑霞(前排)、徐小红(后排左一)、崔燕方(后排右一)完全被陶醉在范家门的丰收景象中

不久前,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专门到范家门采风,他创作的散文《范家门的“妆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一睹范家门“妆容”,全国各地前来范家门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沿着王剑冰会长采风走过的山间旅游道路,采风团一行跟随着向导拾阶而上,首先到达来龙洞,并在来龙洞入口处合影留念。

 采风团成员在来龙洞入口处合影留念

据导游介绍,来龙洞为嵩山地区少有的溶洞,深藏于杏花岭下。虽不如南方溶洞发育完备,洞穴通达,却有着幽曲瘦狭神秀的奇异特点。来龙洞全长1298米,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溶洞,它形成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石灰岩中。有五层套叠,说明有五次沧海桑田的变化。相传有一条神龙从洞中腾空飞起,龙首落在唐庄北河,那里就叫做龙头村,龙尾落在来龙洞的出口黑龙潭边,村子就叫龙尾村,来龙洞由此而来。

听到此,作家们惊呼不已,惊叹自然的神奇和变化无常。

 来龙洞美景

来龙洞洞口狭小,仅能一人通过。洞内灯光斑斓,石笋,石钟乳,石幔形态各千,美丽壮观。洞内石幔自然形成的有龙之九龙、有象、有虎、有白龙马, 有大鹏展翅,有佛像,藏经阁,有女娲补天,每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更有一处奇景,名唤金盆洗手,无论干旱和下雨,水一直这么多,都不会溢出和干涸。洞内温暖如春,身上寒意顿消。彩灯映照,一步一景,时若荷塘月色,时若金蟾鸣溪,仿佛置身幻境,又似游弋龙宫,景色变幻莫测,让人目不暇接。洞曲如龙,回环盘旋,羊肠逶迤,不辨南北;洞幽似梦,石象石马,石虎石狮,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洞窄若线,吸肚屈身,挤肩擦脊,磨胸舁石,方可穿过;洞穴神秀,此处穴壁若蜂房,若书册,若神龛,若壁画,形神具备;彼处石笋似神佛打坐,似仙女起舞,活灵活现。

来龙洞美景

再往景区深处走去,一条300多米长的玻璃栈桥呈现在大家面前。它是河南省跨度最大的吊桥,主体风格以红色为主,象征富贵吉祥,更重要的是,它是为纪念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而建——所以起名外婆桥。

外婆桥东起范家门西到搬倒井,全长300米,宽2.4米,深116米。从下仰望玻璃桥,仿佛碧蓝天空中为牛郎织女搭建的鹊桥。湛蓝天空下,红白相间的玻璃桥凌空飞架,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站在透明的玻璃桥上,向远处望去,巍巍嵩山苍茫隽秀,群山环绕指尖的范家村静谧幽远,好一幅“世外桃源”的优美画卷。

 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密市文联主席王镜宾(左一),河南文学杂志主编李一(中),唐庄乡工会主席、作家陈占超(右一)在外婆桥上。

走过外婆桥,踏上凤凰岭,置身高处,俯瞰辽阔壮美的山野,山岭如细浪翻腾,峰峦如骏马奔驰。给这壮美的山河又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走到接近乡愁的传统村落,这里已为现代人所不识的土墙,石窑,石磨,一下把大家带回了往日,记忆起爷爷辈和父辈(50-60年代)人们当年的辛酸和辉煌。拥有一辆拖拉机,盖三间红砖平房,或者箍一孔青砖窑洞,是当年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却废弃在这高山之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向恐高的河南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孙勇,走在一百多米高的外婆桥上竟然笑容满面。

在几间经年的石屋旁,门前一位老婆婆正在忙活着。看到作家们来到,非常热情地打招呼:“回来了!”

“回来了!”多么亲切的声音!我们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好似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眼角有些许湿润……这淳朴的乡音,这草盛木茂的土地,这没有雾霾、空气透亮的旷野,这宁静安详的山村,不就是留住乡愁的地方吗?

“快,你们吃核桃,想吃多少吃多少,走时再带点”老人不停地热情招呼着。作家们经不住老人的热情和美食的诱惑,纷纷拿起核桃品尝,仿佛就在自家。

作家们在李玉兰家品尝核桃

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李玉兰,她14岁初中毕业就担任范家门的妇女主任,一直干了48年!在儿女们搬向山下的新居后,她却不肯下山,陪伴痴呆了二十余年的丈夫,固执地在山上守着这个老宅,这份乡愁!

而她的儿媳,从她手里接下了接力棒,继续为范家门村民服务!

此刻,理应记住这份乡愁

随后,作家们在向导引领下,来到景区配套建设的旅游基础设施——“宋家大院”项目工地。只见灰色的仿古建筑风格已初露芳容。导游告诉大家,这个院落共有七进房屋,主要为景区提供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功能。

“我们就是要通过打造'慢生活’留住游客。你们看,景区修建了铺满石头的乡村小道、古朴的亭子,还准备栽上果树,种上各种鲜花,让游客来村里可以春赏花,秋摘果,悠然享受自然田园风光。”景区负责人告诉大家。按照规划,范家门将逐步建设自然休闲度假区、绿色产品开发区、农家乐、民宿……巧妙地将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景观等乡村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尽快将范家门景区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氧吧’、省会郑州的'西花园’”。

“宋家大院建设工地

下午四点,采风活动即将结束,《河南文学》杂志主编李一就这次采风活动代表采风团全体作家向景区有关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就下一步与他们共同合作,建立“林台书院”,编写《范家门传说》《范家门:中国一座美丽山村》事宜进行了交流与商议。

采风团成员在“千年核桃王”树下合影

范家门景区负责人也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活动,能给广大文学艺术家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今后凡持有县级以上文联所属的文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作家艺术家会员证的朋友来他们这里旅游观光休闲,所有项目凭证均可享受七折优惠。

这对于广大文学艺术家朋友,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

已是下午五点。当采风团成员驱车离开范家门时,就像将离家门的游子。纷纷住回首眺望,这里的天,这里的山,这里的洞,这里的树,这里一切的一切,已经扎根在了大家灵魂深处。

作家邹相忍不住即兴赋诗:

《己亥年秋参访登封唐庄范家门》

秋风瑟瑟入深山,范家门前笑语欢。

外婆桥上览胜景,来龙洞内血脉连。

玻璃滑道穿林中,核桃无声越千年。

嵩山老家天地中,观光休闲两不厌。

范家门,有我们带不走的美景与乡愁!

河南文学杂志副主编阿若在范家门丰收节现场留影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