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钦/儿时的“年味”儿(散文)

立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儿时的“年味”儿

徐明钦

●●●

盼望着,盼望着,腊月到了,新年的脚步近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网络上一首儿童歌谣,将我带回到儿时的美好时光。作为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孩童时的“年味”,少年时的年味,好像差不多,都是从“腊八”节飘着粥香的清晨开始的。腊八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泡红豆,玉米,挑选花生、大枣,黑米、香米等,慢火熬制一大锅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种传说是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还有一种传说,说有一家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在农村,在乡下,腊月里除了吃腊八粥,杀过年猪也是一件顶值得兴奋的事儿。不少人家早早就定好了日子,然后请一个手艺过硬的杀猪匠,通知了亲朋好友。在院坝里挖好了土灶,把最好的柴火添加在灶膛里。滚烫的沸水在大锅里翻腾着,院子里浓烟滚滚,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的嘶叫声,夹随着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的爆破声,在村子上空蔓延着,沸腾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洋溢着幸福!是的,在风雨烈日中辛苦劳作了一年,猪肥厚厚的膘身无疑是对勤劳者的见证和肯定。杀过年猪,主人在猪身上挑些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血旺汤在桌子上散发着滚烫的热气,高粱酒已经斟满,亲朋好友满座一堂,划拳猜子,谈笑畅饮,酒喝干了再斟满,一杯接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送走了亲戚,把剩下的肉腌制起来,再斩碎些肉,拌上佐料,灌好了香肠,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到了腊月下旬,年味也越来越浓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陆陆续续从千里迢迢的异乡赶回到家乡。家乡的小镇也一天天热闹起来了,赶集的人更多了,五彩缤纷的年货摆满街头,花花绿绿。到处都是采办年货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人头攒动。烟,一定要买整条的好烟;酒,也是上等高粱酒;鞭炮要最响的,小孩子的零食儿,做新衣服的布料儿,也要早早扯好做好……一切准备就绪了,只等着,盼着春节的到来!

进入腊月下旬,大人们便更忙了,这叫做忙年。记得有一首儿歌就是描写过年前那段忙碌的时光:“二十一;糊墙壁;二十二,买糖块儿;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备爆竹;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家里早早就从镇上买好黄表、祭品、灶糖等。等待吃完晚饭,家里大人会把锅灶洗刷得干干净净,脸手洗漱净毕,填好祭灶文疏,请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新画像。把祭品放在灶台上,点一对烛,三根香,烧点冥纸,虔诚的祈祷,愿灶王爷爷灶王奶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多言世人好,莫言世人恶。不揭世人短,且扬世人长。多叫世人乐,少叫世人伤。保佑全家老幼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晚上,灶台上丰盛的祭品常常引诱得我们这帮小孩子无法入睡,一夜辗转反侧,心里都在思恋着灶头那份祭品,还有灶糖,只盼望着天快亮,让馋了一晚上的嘴尽快咀嚼到香甜可口的味道。可见,过了二十三小年,过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了。

乡下的大嫂媳妇们,到了二十三、二十四,一般都要扫房顶、除灰尘。把家里的坛坛罐罐搬到院子里一一擦洗干净,戴上草帽蒙上纱巾,手持大扫把将家里的旮旮旯旯儿的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旧报纸把墙糊起来,再在上面贴上《白蛇传》、《杨家将》、《智取威虎上》、《龙江颂》、《江姐》等剧照画,或是年年有余的杨柳青年画儿。天棚子是要糊的,窗子是要糊的,窗台子也是要糊的,天棚子和窗台子仍旧用旧报纸,而窗子是需买一张大的封窗纸来糊上的。最讲究的是窗子两旁和顶部,要买专门儿的画纸来糊,两边叫窗旁儿,顶部叫窗兜儿。扫了灰尘、糊了墙、贴了年画儿的家,就跟人家结婚的洞房差不多,满眼的新,满眼的喜气,睡前也还想着多看几眼,心里念道着过年好过年就是好!过年了,家都是新的,那种感觉,温馨,喜气,舒畅。写大字一般就是请村里有点文化又会点毛笔书法的人给写春联,记忆中那些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在年前这几天是最神气的,笔挺地端坐于炕桌前,很高深的样子,慢条斯理地给前来求春联的人写着方方正正的字,屋里屋外顿时墨香四溢。

二十五日,推磨磨豆子,将豆子磨成泼子,做豆腐。先将豆子提前用水泡了,然后五家六家的结成帮儿,支起一盘平时不用的磨豆子的专用石磨,吱儿吱儿地推起来,有专人用木制的勺子来刮泼子。然后,各自回家烧火做豆腐,使豆腐盐前舀出几碗豆腐脑儿,放点葱花儿,热热地吃,那滋味真美,又香又烫的。这豆腐脑儿,一般是盛给爷爷奶奶和爹的,我们这些小家伙儿只有最小的才能捞着吃上几口的,我们就在旁边看,一边吞着口水,一边想:俺啥时候能捞着当爷当爹?到那时过年时一定多弄两碗豆腐脑儿吃吃。

二十六日,蒸馒头。这只是统称,也有晚两天蒸馒头的。小时候,上庄下村的乡亲们,大多选用上好的小麦,反复擦洗干净送到磨坊磨面,回家发好面团成礼馍,蒸熟后雪白雪白的,还要在雪白的圆馒头上点红胭脂。圆圆的礼馍,不仅用来祭祀,还要留着正月里待客,走亲戚串门子。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年糕或白面馒头,因此家里的大娘婶婶们往往会蒸上好几大筐馒头。蒸得多,预兆着来年日子好,省去了正月里又烀地瓜又烀饼子的麻烦,好多人家蒸的白面馍馍一般都能吃到正月十五呢。因为与年味儿是连在一起的,平日里断然是吃不上的,因此印象深刻。

二十八,贴花花。一大早,家里大人就会打一盆子浆糊。我们踮着脚,把前些日子跟着大人买的红红春联贴在门框上,花花绿绿门神贴在门板上。到了中午时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整个村子红彤彤一片,大红灯笼也挂上了,水缸里的水也担满了,院子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了,只等着新年的到来。

到了二十九,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油锅炸丸子,炸糖糕,煮排骨肉方,盘饺子馅……就这样忙着,累着,乐呵着,转眼就是年三十了。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家家户户到了吃团年饭的时候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碗里倒满了最好的酒!团圆饭当然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尽情的吃吧喝吧。团年饭要吃得久,许多人家就会伴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慢慢的吃着,谈笑着,有的是时间。不少的家庭年夜饭吃完了,还会去感谢一下为家庭创造财富的“伙伴们”:拿几个大蒸馍,放到牛槽里,让辛苦一年的老黄牛也体味一下年的感觉;舀一些汤饭,用刀在树干上砍一刀口子,这是给果树喂年饭,“喂点饭,结一担,喂点汤,结满仓”…… 一家老小就这样幸福地围坐在一起守岁,一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虔诚的老人在大门前点燃香烛钱纸,叩拜祈求上苍的庇佑,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孩子们,年轻人们更是点燃鞭炮、二踢脚,焰火,顿时十里八村鞭炮齐鸣!乡村新年的夜空更加欢腾了,炮竹声声,连绵不断的响到天明。

   天刚发白,大人们就早已起了床,勤劳的母亲往锅里参满了水,然后和面包饺子,包出元宝样的饺子,整整齐齐的摆放到一张张圆蒲团上。初一早上,是有很多禁忌的。为了防止小孩的乱语,大人事先准备好了糖果,放在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嘴里。糖含在嘴里,只有了甜!新衣服穿在身上,一些孩子还记着头天晚上大人教的歌谣,跑到大门外的椿树旁,抱着椿树正绕三圈,倒行三圈,一遍遍地念着“椿树王,椿树王,你长高我长长,你长高了做栋梁,我长高了穿衣裳”……出来的小朋友多了,大家就一起绕树念歌谣,祈祷着自己新的一年里长大长高个子,直到就被家人拉回家中吃饺子。碗里堆满热气腾腾的饺子,三鲜馅的,韭菜鸡蛋馅的,大肉馅的都有,放进嘴里,那份美满,那份清香,从舌尖一路奔放到胃里,久久不能忘怀!新年的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吃饺子的个数也很讲究,饺子外形酷似元宝,象征着财富,所以一定要吃过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十全十美,吃十二个便是月月发财!如果能吃到包硬币的饺子,那就更有福气了,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同宗族的人要互相走动拜年,村人之间见面也互道一声“过年好”,男性晚辈更是要到长辈家里磕头跪拜,在祖宗面前以示奉孝的心情。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了年,得了压岁钱。三三两两的孩子们相约去村代销点买鞭炮,买了鞭炮放在口袋里拆着放。远远看见牛屎堆就有了主意,把炮仗插在粪堆上,用香烛远远的点燃,双手捂着耳朵躲的远远的。鞭炮把牛粪震得像缠绕在围栏上紫藤花,灿烂般绽放开来……初春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看!女孩儿们跳绳跳皮筋,妇女们磕着瓜子儿拉家常,男人们在打纸牌,老人们啪嗒啪嗒的吸着旱烟。不一会儿,村里耍龙灯、走社火的来了,村里的群众三三两两围了过来,迅速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昂欢快的唢呐声扭动着腰肢,新年的气氛像烈酒一般的浓烈了,情绪更加高昂了,笑声不断充盈着我们的小村庄……

   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的,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不能扫走。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中午就吃昨天剩下的菜肴,或者接着吃煮饺子。团年时的鸡头鸡爪却留了下来,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路人,是责任者,所以鸡头是要留给老人吃的。鸡爪是抓钱手,所以留给家里的主力吃,而且一定要在新年的第一天吃到的。吃了鸡爪,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找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源远流长,也象征着已出嫁姑娘们长长的思恋。初二这天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姑娘无论远近,都要回娘家。而且,一年到头,从播种到丰收,忙碌辛苦了一年,该回娘家看看了。早在腊月赶集办年货时,当女儿的一般都会在集上给娘家老父亲买好爱抽的叶子烟,买几斤最好的瓶装酒,也给母亲买一些糖果。带着淳厚的丈夫,牵着大娃,背着二丫,早早的启程,回娘家了。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便也开始走亲戚了。路上走亲戚的络绎不绝,你来我往。走到娘家门口,娘家那条黑色的看家狗早已摇着尾巴奔来,欢腾着跳跃着迎接女儿和姑爷的到来!娘家母亲留下了猪身上最好的东西招待女儿女婿。外婆是痛爱外孙的,悄悄的从柜子里翻出一大把糖果塞在正在哭闹的外孙衣袋里。临走还从里层的衣袋里掏出藏在手帕里的零钱,一层层的揭开,从中抽出几张打发给外孙……热闹的情形一直会持续到天快黑,直到送女儿一家到村西口,才抹着眼泪转身离去。

   到了初五,做生意的都要慢慢地打开铺面,挑一个吉时,在铺面前点燃长长的鞭炮,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意如同炸飞的屑纸一般的红红火火,纷纷扬扬。亲戚走完了,“破五”了,立春了,勤劳的庄稼汉也赖不住那份清闲了,纷纷扛起了锄头,下地铲起一堆堆草皮,再泼上一层层粪,准备着春耕时的肥料。有句俗话说,只看见人家过年,没看见人家种田。是的,要想过丰盛的年,就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奋斗!

   正月十五,过大年。虽然人们已经陆续下地,但这一天还是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在村子里串串门,聊聊天,打打牌。正月十五,豫西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有扯青的习俗。扯青,也叫偷青,乘着朦胧的月色,寂静清幽的夜晚,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悄悄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扯几根蒜苗或是拔几棵青菜。再乘着月色悄悄的回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送走新年的最后一天。据说扯青不能扯断,否则就不吉利。所以事先在白天就观察好了,到时就会得心应手了。被偷的人家不怒反而高兴,说明自己的菜长得好人家才“偷”,才会被肯“光顾”,来年一定会丰收。去偷青的人也沾点喜气,盼望新的一年有好的运程!新鲜的蔬菜“偷”回家里,趁着菜的鲜嫩放进锅里,热气腾腾的端在桌上,再斟满一碗酒,在月色下享受这份独特的味道,菜的清香掺夹着那份“偷”的刺激,也包含着那份庄稼人淳朴的希望!

十五的月亮早已从东边升起,圆圆的挂在村东那片光秃秃的杨树林上,照耀着祥和的村庄。而村子里场院上,积聚的人们还在喧哗。老人裹着叶子烟,含在嘴里“啪嗒啪嗒”的吸着,嘴边的烟火忽明忽暗的如天上星星般闪烁着;孩子们还在追逐嬉闹,跳绳的跳绳,唱歌的唱歌,游戏的游戏;当然,十五的天空也离不开烟花爆竹的点缀。村村寨寨燃放烟花炮竹的也非常多然,到处都是绚丽璀璨,分不清哪里是烟花哪里是星辰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看!孩子们长得更高了,而老人们的额头却增添的几道横沟,多了一缕白发,岁月匆匆,时光如流,不知不觉就更老了。一天复一天,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  

这,就是儿时的“年味”。儿时的年,有叙不完的童趣,道不尽的故事。也许是人们现在的日子过好了的缘故吧,按儿时人们过年的标准,大多数人们现在天天都在过年。人们对年的那种企盼、期待、欣喜都被眼下富足安康的生活情趣替代了。正因为如此,除了新兴的发红包抢红包,短信微信拜年,再也找不到儿时“穿新衣,带新帽,盼新年,早来到”的欣喜感,满足感。人们更多的感受是,新的一年,新的企盼,新的奋斗又开始了……

是呀,热闹的新年过去了,春回大地,又该忙碌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今年比去年更好!

徐明钦,男,汉族,1971年9月出生,河南新密市人,本科学历。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热爱热爱文学创作事业,喜欢散文写作,尤其擅长写作杂文,作品见诸各类媒体。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今年过年不回家/何高宏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年. 儿时盼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好玩的和新衣服穿.长大后,却害怕过年.特别是人到中年,父母一天天变老,孩子一天天长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每到过年,心情就格外的沉重 ...

  • 年俗

    <桃河燕语系列篇> 年俗 文/王金爱(金燕诗雨) 提起过年,老老少少都会露出一副喜悦的笑脸.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石太铁路线的一个偏僻小车站,我们兄妹五个,最大的是哥哥,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当 ...

  • 散文•年味 文/欧阳浩歌

    散文·年味 文/欧阳浩歌     过年了,人们相见"相互作揖道祝福".随后,就有人叹息.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随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过去的年如今的年/赵振超

    人过不惑,感觉越来越念旧,越来越容易感伤.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感觉尤甚. 年终岁末,孩子终于迎来了期末考试过后的寒假,他们欢天喜地走进过年的欢歌笑语中.如今的我,对于过年,没有了儿时对食物的过分 ...

  • 正月初五,想要财源广进,要破“五”赶“五穷”,才会吉祥如意

    明天就是正月初五了,在过年的时间里,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走亲访友,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初五,不管是在城市或者是在农村发,按照老祖宗留下的习俗,大年初五是俗称"破"五,还要赶走 ...

  • 【山西】申昌芮《我的春节》指导老师: 公燕燕

    我的春节 尧都区北城双语学校 博雅班 申昌芮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它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 ...

  • 散文||拜年散记

    拜年散记 小时候,春节看拜年如观大戏,煞是好看.六十多年过去,一出出,一幕幕,尽在眼前. 印象中,农家春节磕头拜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记得在我们家正房的堂屋,有东.西两个灶台.在东面灶台南面的墙上 ...

  • ​ 徐舍:儿时的回忆【收稿​:小玥儿】*附往期精彩回顾

    以文会友 桃花源文轩有声平台文学作品阅读分享群欢迎你的加入! 愿意进群共同学习的朋友可以通过加总编微信"Shuixianzi66"或管理员微信"suiyuerugequ& ...

  • 油画家徐明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神圣、纯洁的感受,非常喜欢

    走进画家徐明, 看他所展现的高贵单纯. 生命注定是一种流浪之旅, 在这个过程, 我们不断地收获艰辛与快乐. 徐明,1967年3月生于贵州省凯里市,男,汉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方画院院长,现旅居广东 ...

  • 天凉好个秋,徐小姐演绎秋装女神范儿!

    现在已是初秋,这个夏季过的好快啊,快的感觉就像生活在梦里! 还未来得及展示新买的秋装,秋天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愈来愈清冷了. 多数时间我会平静地在家看书.做饭.洗衣,把浪漫摈弃在我的生活之外. 我向往在田 ...

  • 徐明山水国画作品选萃

    笔墨丹青新视角2020-08-21 04:22:00

  • 牛气冲天 榜上有名,精品展示——徐明阶

    精选作品赏析 徐明阶 男,贵州省思南县人.现为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会员,中艺华夏书画家网常务理事,中艺华夏书画家网中国书法家委员会副主席,高级创作员.书法作品参加市.省和全国 ...

  • 从明朝流传百年的明方、正方两味中药调补心肾远离冠心病

    从明朝流传百年的明方、正方两味中药调补心肾远离冠心病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文/坦然 时光的日新月异,许多改变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譬如我们日渐年老的容颜,譬如我们周边焕然一新的环境,也譬如渐渐被遗弃的年味-- 凡是在沙地长大的孩子都有着差不多的童年,虽然贫穷 ...

  • 《弓箭制作》:讲述非遗传承人徐明坤制作弓箭的故事

    弓箭制作 弓箭的制作历史悠久,从远古人类开始狩猎就发明了简单的木质弓箭,到后来弓箭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弓箭成了战场.猎场之重器.然而自现代兵器诞生以后,以弓箭为代表的冷兵器渐渐被取代,它们几乎被世人遗 ...

  • 诗海拾韵|儿时的年味(外九首)文/乔崇秀

    儿时的年味 文/乔崇秀 暮年不由忆从前,想起儿时咋过年. 红花棉袄翻里面,蓝花棉裤补丁连. 生活虽贫心舒畅,招群结伴逛大街. 左兜糖果装几块,右兜黑枣塞里边. 趁人不备搞恶剧,偷偷动手剥对联. 回家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