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BOT毫无疑问是个热门领域,众多资本、厂商都在试水。但遗憾的是,现在业内大多数项目,由于系统的设计原因导致盈利情况都非常非常差,想打包二次变卖的时候鲜有人接手。到最后还盲目的归咎于“空气源热泵做集中供暖BOT不行”。
新疆医科大学供暖项目,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4月20日,使用电量共2196960度,电费合计380177.36元,总计供热170天,每天每平方米0.22度电
本期,我们从能源站的选址、机组的定制化、主机和电气的安装、化霜水的排放、管网和末端的选型、系统的控制、项目的维护等方面为你一一详解!2020年,空气源热泵行业的一大热门市场便是分布式集中供热,且市场区域逐渐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华北地区向新疆、辽宁等西北和东北地区拓展。然而,在严寒的气候地带,项目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很大,一不小心便会掉到“陷阱”里面。在严寒地区,由于冬季气温低,因此对于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爬冰是严寒地区设备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目前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V字形,一种是U字形,经常会出现化霜水还没有彻底排干净就已经变成冰的情况。冰从底部开始一点一点爬上去,把整个机器冻住。结霜也是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需要解决的难题,应尽量延长结霜的间隔,确保制热效果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比如两个小时化一次霜,确保排水的通畅。那么就应该在机组结构上对厂家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说蒸发器、控制逻辑。在这一点上,厂家和商家的需求是冲突的,每个地区气候条件不一样,设备的使用工况和使用环境条件是不一样的,理论上设备就不应该一模一样,但是针对严寒地区提出的设备要求会给厂家带来困扰,那就是产品一致性会很差。厂家是在满足国标测试工况的前提下制造产品,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两点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冲突的。严寒地区的项目在设备上要向厂家提出哪些要求?拉长化霜间隔,最简单的一个要求是把翅片的片距加宽,这样蒸发器不容易堵,不容易停机。翅片间距为1.6mm,在-7℃工况、相对湿度65%的情况下,可能一个小时内45分钟运行、15分钟化霜。如果翅片间距加大到2.2mm,经过实验室测试,两个小时里面有一个小时45分钟在正常运行,15分钟在化霜。因此,加大蒸发器片距对拉长设备化霜时间间隔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第二个需要问一下厂家设备结束化霜时的退出温度,系统在化霜时,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加热,把冰变成水,然后排掉,但是退出的时候每个厂家逻辑不一样。有的厂家设计的是4℃,有些厂家的控制逻辑里面是7~8℃,但是在沿海地区,遇到连续最高温度都不超过过0℃的时候,化霜退出温度可能需要设计为15℃。频繁化霜会遇到第一次化霜的水没有排干净又开始工作的情况,蒸发器温度马上降下来,化霜水立刻变成冰。这个时候,稍微专业一点的商家会要求厂家把化霜感温探头放在最下面,温感到15℃的时候,基本上整个蒸发器的水全部干燥了,机组能够保证正常运行。在严寒地区可以向厂家提出这样的要求,把蒸发器的最下面一排铜管去掉,直接插电加热。在化霜的时候有一个特点,机组腔体里面压力永远是负的,化霜的过程冷媒反冲,蒸发器变热开始排水,之后风机启动把里面的水汽抽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底部是会窝水的。空气源热泵机组整个化霜时间一般是8分钟左右,蒸发器底部窝水后会流下去或者变成水汽后被抽出去,但时常会有水珠遗留,日积月累,这个地方的冰会从底部往上爬,最后把设备冻住。为了保证化霜水及时快速排出,可以要求厂家的设备排水孔必须得在蒸发器本体的下面,保证排水顺畅。大型集中供热项目施工和户式机施工完全不一样,没有谁会在资金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开始施工,大部分都是手上有三四成的项目款就开始施工。所以,前面的谋划过程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做项目之前,拿到的是一套甲方或者厂家给的,抑或是设计院拿来的图纸,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做校核,根据环境、气候、耗热量、功能、需求、围护结构等特点进行调整。比如新疆医科大学高职学院采暖项目,宿舍、教室、办公楼走廊的室温都在23℃左右;会议室是最不利点,温度在20℃左右;体育馆在16℃左右。为什么体育馆只有16℃?体育馆的末端是组合式空调箱,本身是对流散热。体育场是学生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学生们打打篮球、跑跑步,活动量很大。那么35℃出水的时候,出风温度基本上在25~26℃左右,那么室温维持到十五六度足够了。不上课的时候就把供暖给关了,而且体育馆两侧还有办公室的地暖供暖,足以保证体育馆里面不冻住。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不要怕业主说家里不热,因为用热习惯每个地方不一样,比如河北人在家里待着穿一件衬衫不感觉到冷,说明供热达标;山东人在家里呆着要穿一件睡衣或者穿一套秋衣秋裤不觉得冷,说明供热达标;河南人在家里待着,只穿件羊毛衫,把外套脱了不觉得冷就感觉达标;新疆人是在家里光着膀子,盖个薄被子能睡觉,才叫供热达标。每个地方的用热习惯是不一样的,造成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控制点也是不一样的,设计供热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必须要了解用户习惯。大型集中供暖项目的设计施工流程如下:影响供热(供冷)设计施工的详细技术资料的汇总→分析→计算→校核→调整,没问题后再实施,并实施全过程、全要素动态跟踪管理,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管到位。首先,汇总项目需求是什么,各方面的条件汇总好了之后,再来分析用热习惯、最不利点等,然后来计算负荷,进行机组的选型。计算的时候,校核厂家给的参数和设计院给的数据进行调整,没有问题后再施工。千万不要先做,做了之后想想不对,这边改一下那边改一下,会增加很多的成本。目前空气源热泵大型集中供暖项目的设计十分注重规范,但是规范本身是多个工程的经验积累、数据采集修正之后得来的。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设计规范是永远落后于技术进步的。所有热力站设计的进回水温度严格按照45℃出水、40℃回水设计,包括设计院、厂家的技术人员,没有大型项目实施经验的工程商都是这么配置。这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市政热力的设计原则是不需要考虑热源的能耗,那是热电厂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考虑系统的能耗,把泵的输送能耗控制好就行。比如两三台60P机组带1万㎡左右的项目,泵的功率估计只有5千瓦,相比主机而言小了很多,因此没必要为了水泵的节能而精益求精。很多厂家按照45℃出水、40℃回水的要求来选配主机,这样产品的安装数量多一点,但是按照这个方式设计系统,后期的运行能耗肯定会高,这样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抓设备的高效率,对一个空气源热泵供热站而言,泵的能耗顶多占10%,那么重点一定是主机的90%能耗怎么省,系统设计要先满足主机的节能性,再去考虑水泵的节能性。在严寒地区,需要注意看主机的变工况表,有些厂商叫COP曲线表。例如,同样一台机器在-12℃的工况下,35℃的出水温度,COP值是3,而45℃的出水温度,COP值则是2.2。空气源热泵主机,出水温度越低,能效比越高,那么节能效果越明显,运营成本就会越低。在严寒地区,35℃出水温度能不能满足供热的需求呢?来看这样一个公式:G(流量)=0.86Q(负荷)/△t(供回水温差)。首先确定项目的基础负荷。建筑物在开始供热的时候,有一个建筑蓄热和升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负荷是很高的,但是建筑物的墙体蓄温达到了之后,热负荷饱和,接下来只是一个补温的过程。换句话来说,10月1日到次年的3月15号和11月1号到次年的3月15号供热,时间差了一个月,用电负荷可能差异只有5%左右。当墙体温度是20℃的时候,要维持室温只需要把它散发的热量补足即可。可是墙体温度是10℃的时候,需要先让墙体蓄能到20℃,然后再去弥补墙体每天损耗的制热量。设计院常取40~45W/㎡的负荷指标,其实常规的补热负荷,25~28W/㎡就够了。系统在运行时,除了开始升温的阶段,每台机器都在工作,其余时间总有几台机组没在工作。因为升温负荷满足了以后,只需要弥补热损,那个时候热负荷不大,如果按照极端工况选机器,会造成严重浪费。不要怕出水温度低,只要有温度差,就会有热平衡。30℃的回水和20℃的室温之间的温差,如果末端是地暖的话,地板会有4~5℃的温度损失,还有5℃的温度差来做平衡,一样能达到温度需求,温度补偿这个定律始终是存在的。如果末端是铜铝暖气片,不要觉得35℃的供水温度不够,暖气片安装片数如果多的话,效果不存在问题。末端如果是地暖,30℃回水,楼中间那一段的室温到24℃没有任何问题,因此可以根据机器的能力曲线变换表,选择最合适的回水温度。从能力曲线表可以看到,5℃温差和3℃温差,COP是不一样的,同等回水温度的情况下,温差越低,COP值越高。假设做一个项目,原来供回水温度设计的温差是4℃,运行的时候把温差降低到3℃,同时加大水流量,效果也可以达到。根据负荷和温差确定了流量,这个时候再来选择水泵,因为温差低,但是流量加大,在单位时间段和单位平方数上,放热量是一样的,而主机输入功率是不一样的。所以选定基础负荷之后,把供回水温差跟厂家沟通好,最终效果还是由能力曲线决定。大流量、小温差、尽可能低的出水温度,如果可以找到这么一个平衡点,既保证了供热效果,还能把整个供热能耗给降下来。在项目设计的时候,要用好机组的高效出力段,才能做好系统节能。目前大部分的空气源热泵,在-12℃的环境温度下,55℃出水,能效大概在1.6~1.7;45℃出水,能效在2.2~2.3;35℃出水,能效在2.9~3.1。把热源的能效提上来要比对水泵能耗精益求精有用的多。另外,要避免管网的管径突然变化,差额不要过大,不能400的管子一下子变到250,这种情况下水阻会加大,会给流量计算增加更大的困扰。管径的变化幅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增加很多水阻,在计算流量和扬程的时候会找不准修正值。
版权:本文根据热泵商学院讲师顾军在2020清洁供暖财富峰会暨热泵技术大型培训会上的课程录音整理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