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安处---祁门安茶

今日,茶百科品鉴到的是一款采制于2018年的祁门安茶。

安茶,属于黑茶的一种,产自安徽祁门县的芦溪乡一带。
因其制作工序多、历时长,生产规模较小,知道安茶的人并不是很多,如今尚属小众茶品。
安茶,安五脏六腑,在这乍暖还寒的北方早春天气里,喝起来非常适宜。
【 安茶 品鉴记录 】
主泡器:紫砂壶(约130ml左右)
投茶量:7g
泡茶水:纯净水,100℃
快速润洗茶一遍,后冲泡约九道水。
前三、四道即冲即出,之后每道出汤时间稍延长5-10秒不等,后两道适当闷泡出汤。
| 条索细嫩,级别较高
看干茶的外观:叶嫩梗细、色泽黑润,整体匀整,干净无杂质。
可知经过精制工序中的筛分、风选和拣剔,这款安茶的级别较高,而且后期也有很好的存储。
| 火香、竹叶香、菌香、花蜜甜香
干茶微有火香,注水冲泡后,有类似隔壁祁门红茶的花、果甜香。
茶汤里有箬叶、荷叶等的清新草本香味,反馈到味觉上是类似传统六堡茶的微微清凉感,从齿缝间体会明显。
| 甘、顺、爽,有一定醇厚度
因为茶叶相对细碎,出味较快。
汤色多呈橙黄色,稍闷泡出汤的话,会加重显出偏橙红的颜色,每一道水亮度都很好,完全没有浑、浊。
当然,通过汤色的这种颜色表现,有经验的茶友就会知道:茶汤的鲜爽度肯定差不了。
前几道汤色浓黄显红,然后随着冲泡次数增加慢慢变浅,逐渐过渡到橙黄、明黄色。
还有一个特点很明显:
冲泡时,几乎每道茶汤表面都会产生很多的泡沫。
在卫生达标的前提下,茶沫多一般可以理解为茶叶茶皂素糖苷类物质丰富的表现,这也对应了茶汤滋味中的甜和后期有更多转化空间存在的可能。
◆ 汤色明亮,茶沫丰富
◆ 叶底柔嫩、匀整
【 品鉴小结】
既有黑茶的醇、顺、甘,又兼有红茶舒服的清爽和淡淡果香蜜意。
滋味平和不刺激,茶香、茶味也都很干净,余味回甘持久,品饮之后体感较舒畅。
虽然于醇厚度、浓滑感和陈韵方面距离优质老黑茶还有一段距离,但毕竟年份尚浅,不必苛责。
价格不贵,耐久存,所以大家对它再陈化几年以后的表现都相当期待。
【 安茶 小百科 】
※ 历史悠久,消失又重现
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据记载,安茶大概创制时间在1725年前后,在祁门红茶创制(1875)以前,安茶的产区非常广泛,当时祁门整个县均有生产。
鼎盛时,安茶经由水路热销两广、东南亚一带,那里多湿热天气,安茶性温凉,能够祛湿解暑、杀菌消瘴,可做药用,被人们誉为“圣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火纷飞,茶路中断,安茶迅速没落直至停产,制作工艺也失传。
直到九十年代,在当地政府和茶人们的多方努力下,经过几年试制,终于重新掌握了安茶的基本工序,并制定出其相关的生产流程、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复产成功。
至此,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安茶,逐渐重回大众视野。
※ “安茶”名字的由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① 产地说。因其产于安徽,由“安徽茶”后简称为“安茶”。
② 功效说。人们认为饮之可以辟邪、有安五脏六腑之功效,故得名“六[liù]安茶”,简称安茶。
③ 借名说。仿当时知名度更高的贡茶——六 [Lù]安茶的名号,曰“安茶”。
※ 安茶的工艺特点
现在的安茶工艺,基本选择谷雨至立夏前后的茶青为原料,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部分。
初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干燥;
精制:筛分→风选→拣剔→拼配→高火→露茶→蒸茶装篓→干燥、陈化。
| 露茶
“夜露”是安茶最特殊和关键的工序。
选入秋后白天晴朗、晚上有露的天气,将炭焙提香后的茶叶在夜晚摊凉于室外,次日早晨收起。
很有“吸天地精华”的感觉吧,实则起到了退火,回软,吸收露水“慢发酵”、改变茶叶口感涩味的作用。
| 箬叶、竹篓包装
通常采用箬叶和竹篓包装。
采摘下来的箬叶,清洗后擦干,再按照一定尺寸串连成纸张的样式,放入竹篓中作为内衬。
茶叶制好放进篓里,长长的箬叶一部分作为里衬,伸出竹篓的部分又可交错折叠作为盖子,把茶叶包盖严实。
| 历时长,需陈化
安茶的制作历时较长。
从每年4、5月份的初制,6、7月份精制筛分,9月份夜露,10月左右的精制包装后才算彻底制成。
存放时间短的安茶青涩感重,品饮口感不佳,必须要经过一定年份的自然陈化后才能绽放其醇厚柔和的魅力和健康功用,因此安茶也是以陈为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