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精髓全在此篇了!(精读,建议收藏)

本  期  导  读

各种合病无非六经病变致排列组合,凡是一经病变就用此经药物,多经病变就用其他经药物化裁应用,亦即有是证用是药。

中医的本源

宇宙生于混沌一气,一气分二而为天地,天地交媾而成万物,清者为精,化生灵物,浊者为阴化生蠢生。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本是一物化。

阴阳交替而成昼夜,时光迁流而成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升降混成一圆。

人体精气充足则和天地四时之气故健康长寿,精气亏虚则逆四时之气而成病态。

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把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等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气循行如环无端。

一旦某条经脉之运行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与其脏腑经脉相关的相关的系统病变,这就是六经病证。

天地交而成中气,此气养人脏腑。天地之气不交则中气亏虚而生百病。

天气应之于人为心肺,中气应之于人为脾胃胆胰腺,地气应之于人为肝肾膀胱。天地之气细分性质无非寒热。

寒热交替而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厥阴涵盖手、足厥阴经脉及心包与肝脏少阴包括手、足少阴经脉及心脏与肝脏;

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脉及三焦与胆;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经脉与肺与脾脏;

阳明包括手、足阳明经脉以及大肠与胃;

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以及小肠与膀胱。

人体为了生存就必须以先天父母赐予的精为基础,精能化气,脾胃肝胆与大小肠以此气为本源之气来转化五谷蔬菜与水果中的精微来充养先天的精气,以使生命久远。

精气一说,精为元阴,气为元阴所化,一气分二而为阴阳。

要想明白中医学首先要明白宇宙本源,因此要明白精气学说。

要明白人体本是温润一团和气圆融而成。要明白后天水谷精微如何在人体转化成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

水谷精微与湿痰饮瘀的生成说明

五谷入口,牙齿咀嚼、唾液(来自脾肾)搅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时食糜为酸性。

然后经过胃蠕动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经食糜的刺激胆囊和胰腺同时分泌胆汁和胰液,这两种分泌液都是碱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混合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小肠,在此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并释放热量。

古人很聪明就把小肠叫做手太阳小肠,意思是说人体的后天能量来源于此。

这些热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经小肠绒毛膜送入静脉循环,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清升进入肝静脉(女性哺乳期这些精微直接进入乳腺,成为母乳)。

并经静脉输入心脏,经肺循环与宇宙中的大气交换能量变成赤色的血液(气血合一)然后进入心脏,在女性下行即为月经,浊者经肝内的小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入胆囊,这就是胆汁。

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把糟粕送入大肠,然后再在大肠内充分吸收津液再送入血液循环,然后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精是饮食物经脾胃转化而成,先天的精需要后天水谷化生的精微来充养,也经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当先天的精被耗伤(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虚邪贼风避之无时)后阳气也被损伤。

阳虚因此而成,体液(津液精)无阳之温煦而成湿、饮,饮凝成痰,痰趁脏腑之虚而入,痰阻血行,百病丛生。

在小肠形成的热量上行至心肺时,肺与皮毛相表里,除人体必需的热量外,多余的热量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

身体强壮(精气足)的人当外界温度较低时汗毛孔会自动关闭,以保存能量。

当极寒冷时汗毛孔就会过度关闭而导致体内热量不能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发热,热郁则壮热,甚至体若燔炭,此时小便清长或者淡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并且身体不出汗,这就是伤寒之体实者;

这种类型的伤寒如果不能及时用麻黄汤开太阳散郁热,热邪就会由太阳进入阳明经脉而引起不恶寒反恶热,此时口渴饮冷,小便色黄,身上无汗,大便尚未干结则用白虎汤。

若手足濈然汗出者,会出现口渴饮冷,小便黄赤,甚至谵语,此时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而伤寒后精气不足者身体羸瘦或者肥胖无力,就会出现阳旦证就是古代的桂枝汤证。

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口不干,小便清,自汗、恶风、发热。

上述见证如果大汗而不口渴就可加附子以固表阳,津亏之人用之必手脚痉挛,与芍药、甘草汤则痉挛自除。

伤寒后无论体实体虚只要出现口苦、咽干、视物昏花就是少阳病。

少阳经脉由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组成。

无论寒、热、湿,凡胆汁不能肃降于小肠则会出现口苦;热盛伤津或湿困寒郁导致津不化气而上承于口则咽干;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精气亏虚及湿热熏蒸都可引起视物昏花。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往来寒热,病入少阳,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说明热入少阳,少阳精汁被灼,胆汁不能顺利降于小肠,饮食精微不能被转化则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热上蒸为渴。

小便乃水谷精微的余液,今精微不化小便没有化源故不利,小柴胡汤与其说是治疗少阳病的方子,倒不如说是通过滋阴生津泄胆和胃来调理中气郁滞的最佳配伍。

方中柴胡气香苦微寒,苦可去湿香可醒脾,本身自有升降,可以升清降浊,黄芩苦寒入少阳胆经可以清热利胆,半夏生于夏之半,其时最湿,所以可以燥湿止呕吐,生晒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合用生津液、去湿和胃益中气。

诸药合用升清气,降浊气,益胃气,而诸病自愈。有兼证者,视阴阳之盛衰而加减药味。

伤寒之后中气亏虚之人脾胃虚弱,寒入太阴而致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由阳经传入阴经,说明正气渐衰,中气衰败,脾胃虚寒,寒湿困脾,胃寒不磨水谷,脾虚不运精微,气虚下陷而自利,寒气留滞故腹绞痛。

此时误下,中气更陷,水饮宿食结聚胸下则胸下结硬。寒入太阴后凡是出现自利、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等症,形体肥胖,脉微细着者就可应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生甘草)来调理。

而身体羸瘦者就可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或者理中汤加附子来调理。贫穷无钱可医者,也可用生姜(切成末)150克红糖50克烧水喝。

寒邪由表及里的传变以精气为本,凡精亏者传里,因此精亏之人寒入少阴就会出现脉微细但欲寐,形盛气虚者用四逆汤,形体羸瘦者就可应用理中汤类调理。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黄连(四两)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属心肾,病则水火之盈亏,或寒化,脉微细但欲寐,或热化心中烦、不得卧。

素体阴虚精亏之人,伤寒之后毛窍闭塞,阴虚精亏不能化汗而解,从阳而热化,出现小便短黄、口渴饮冷,舌红少苔,心烦、不得卧。

疾病传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厥阴,也就是心包与肝脏及其经脉所过的病变。

厥阴病的特点是手足厥冷。此时心血不足,肝肾阴虚,心包失养,肝胃阴虚而继而不欲食。

凡手足厥冷着,心中即悸动,口渴饮热,小便短少者。可采用桂枝加人参汤。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则用一贯煎去川楝子加龙眼肉调理。

上述是单经病变,临床中由于体质原因往往会多经同时发病,而出现合并病并病。

比如平时精气亏虚之人极易出汗,伤寒之后就会引起毛窍闭塞,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宣而出现咳嗽、哮喘。此时就是太阳伤寒、太阴病与太阳伤风共病。

此时就可以用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调理。

根据现代人的体质我治方为“化裁小青龙汤”。

素体虚弱出汗多,弱不禁风寒相啄,营虚卫弱气不足,桂枝汤方正相合,再加麻黄姜、半夏,外散风寒内营活。咳嗽、哮喘合此症,小青龙去五味子,汤下病去不虚诺。

化裁小青龙汤:桂枝6生白芍4麻黄6干姜9细辛2姜半夏6生甘草12三剂水煎服  每剂分三次服用。

另外将炒热的细沙子装在一个棉布袋里在背部和腹部上热敷,下面要垫一条毛巾。

厥阴寒而与太阴湿困则会出现巅顶疼痛而腹胀满,此时可以用吴茱萸汤调理。吴茱萸汤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临床中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各种合病无非六经病变致排列组合,凡是一经病变就用此经药物,多经病变就用其他经药物化裁应用,亦即有是证用是药。

 | 安 |  | 

一门涵盖:

脉诊、舌诊、医案、中药学、方剂学的课程

伤寒与温病学说两者相辅相成

想学好中医

这是你绕不开的经典

3月13日 深圳开课
现在报名,还可享受特别新春优惠
更多课程信息及福利,请咨询班主任:
甘草老师
18025314737
(暗号:伤寒与温病)
课程特色

◆  中医真正的工匠精神

如果您已经学习过《中医心法与健康管理》,又或者您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伤寒与温病后,真正明白中医临证的精华所在,能感识到历代中医高手的工匠精神和临证境界。

◆  破除对体质观察判断的迷惑

真正的中医临证是天地规律的共性与个体舌脉证的精妙结合,是天人合一的智慧与身心面向上的工匠精神的运作。您一旦在“临证细节”上领悟突破,所有的医学实践、理论研究上的细节问题,都有可能抬眼伸手处而拈花一笑。

◆  精选高手的临证医案,一个医案搭建一个框架

唐太宗李世民阅读历代兵书,总结成一句话:多方以误之。养生调理,临证实践,往往会出现“多方以误治”。通过学习高手的伤寒与温病医案,只谈最实用的临证思路,通过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整体思路,精准分析高手医案中的心得与误区。

◆  只为提高临证水平

通过前面三条,只为一个目的:分析学员个体体质,把握细节,提高水平。现代人得温病的机会较古人多,但不同节气对人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只有“热和湿”,上热下寒,营卫不和的体质在现代人中也比比皆是。学温病必须要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而伤寒论的处方也一定要考虑现代人内热藴育的问题。

范师会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让你无缝隙地专注在舌脉症等虚实上,开方永远只是手里的兵器而已。

课程内容

序篇 综述——文武之道

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三要点与中医临证心法

第一部分 伤寒医案学习

1.太阳病脉证并治

2.阳明病脉证并治

3.少阳病脉证并治

4.太阴病脉证并治

5.少阴病脉证并治

6.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二部分 温病医案学习

1.风温
2.春温

3.暑温

4.暑湿

5.湿温

6.秋温(燥)

7.冬温

8.杂病

……

第三部分 针对现代人各种常见疾病的医案分析

老师介绍

范英志 老师

◆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在正安开设《中医心法与健康管理》、《伤寒与温病》、《辅行诀》、《六壬心法》等课程。

◆ 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在国内行医多年,后在英国行医十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曾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深受欢迎。

◆ 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深入研究。对中国传统术数:风水、八字、紫微斗数、大六壬、奇门遁甲;和西方术数:古典占星;经典《易经》《德道经》《孙子兵法》《西游记》有独到而系统的研究。尤能把东西方术数和各大经典与中医打通授课,构建清晰的学习框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