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与丽正书院
滋兰书院,位于吕成公祠东,金华知县赵泰甡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书院之名得于屈原《离骚》中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大约三十年以后,滋兰书院趋于荒废。
丽正书院,位于原滋兰书院地址。康熙六十年(1721年),金华知府张坦让建。为金华府内最高学府。丽正书院建筑规模较大,前后共分五进,每进三楹,两边又有旁舍耳房各26间,后堂为七贤祠,主祀朱熹、张栻、吕祖谦(以上原丽泽书院祀)、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以上原崇正书院正学祠祀)七人。丽正书院之名乃合丽泽,崇正两名于一而得。至乾隆,嘉庆年间,金华知府郑远、杨志道、凌广赤、吴廷琛曾相继对丽正书院进行了整修、改建。同治五年(1866年)、金华知府徐主治重建了三堂。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华知府赵曾向又建东西斋舍32间,东斋后花厅三楹,并选金华府属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秀士32人住院肄业。光绪十四年(1888年),金华知府继良又建斋舍于讲堂前,东曰“明经”,西曰“养正”,各三楹。次年,又重修讲堂,复修七贤祠,于东建屋四楹,额曰“宴桃李轩”,并捐钱600贯存典,以其利息作为奖金。丽正书院,除继承了明代崇正书院的大部分学田外,还新置了一些学田,如康熙年间知府张坦让置田82亩,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府郑远置田39亩。后经核实,丽正书院共有新旧学田280多亩,并特立石碑于书院中,上详田谷之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金华知府杨志道又拨重修通济桥之工余银一千六百两存典,以其子金(利息)作为书院延师课士之费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金华知府继良按清廷废书院、兴学堂之谕令,改丽正书院为金华中学堂,由廪贡生入堂肄业。次年,金华知府海福又改金华中学堂为金华府立中学堂,并选取学子二十人入学,分甲乙两班教授,学生中有何炳松等。金华府立中学堂后来发展成今之金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