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出土文物是风神吗

在河北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两对错银双翼神兽,造型矫健雄威,肌肉隆突,头如雄狮,长颈昂起,面向一侧,怒目圆睁,巨口大开,利齿外露,长舌挺起,作咆哮怒吼状。神兽四肢弓曲,利爪如钩,前胸低伏,后臀高耸,长尾翘起,两肋间生长翼,翼尖直竖,作腾飞纵跃之势,动态强烈,形象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神兽全身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错出繁缛的纹饰图案,尤其背部的两个云中的鸟雀图案,更增加了神兽的神秘感。这种神兽以前没有出土过,是首次发现。高度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水平,首次面世的新奇感,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此“神兽”的名称应如何定,仍在研究探讨之中,尚无定论,有一种论点称谓其为飞廉,并肯定它就是风神。

风神,古称风伯、风师。一些历史文献认为风伯就是箕星,如《尚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周礼·大宗伯》:“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注:风师箕也,雨师毕也。贾疏《春秋纬》云: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箕也。”《风俗通义·祀典》一书也引用了这个说法:“谨按《周礼》:以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蔡邕的《独断》也说风伯是箕星:“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以箕星为风伯的,还见于汉代的诗赋,如张衡的《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氵典氵忍而为清。”李善注《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箕星,即箕宿,为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即天马座。因其形如箕,能引风簸物,故名之。

但历史上也有称飞廉为风伯的,这首见于《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清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也称风伯是飞廉。飞廉是什么样子呢?《楚辞集注》和《汉书·武帝纪》都根据颜师古、应邵、晋灼等注释对飞廉的形象作过详细的描述,说飞廉是一种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纹的飞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也附合这种说法:“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雀,有角,尾似蛇,大如豹。”《历代神仙通鉴》形容飞廉先得鹿形蛇尾,雀头羊角,并说飞廉步如飞禽。

综合上述文献所载,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古人由于地域不同,对风伯的信仰也有所不同。平原地区以星宿为风伯,南方则以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飞廉、屏翳(曹子建的《洛神赋》“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及《诘洛文》:“河伯典泽,屏翳司风”等句)这些神禽、神祗为风伯。受中原文化浓厚熏陶的中山国人,是不会有这种信仰的。

二是,上述一些文献中描述的飞廉形象与出土的双翼神兽形象相悖。文献上说飞廉头如雀,神兽却如狮;文献上说飞廉身似鹿,头部有角,而神兽身似狮或虎,有爪而不是蹄或足;此外无角而顶有鬃鬣,尾不是蛇尾而形似豹尾。两者相比,有风马牛不相及之感。

另外,不但形象不同,而且其使用功能也不相同。双翼神兽出土于中山王车马葬坑中,与帐具在一起。专家们根据出土地点、环境和伴随出土文物,认为是用于王帐中镇茵或镇席的镇物。那么要用风伯来镇席,不但镇不住,更有亵渎神灵之罪。如果是供奉的神祗,也不会出现四个,两两相对,似若雄雌的样子。汉代武帝建飞廉馆,东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之外,建平乐馆。据这些现有文献看,飞廉并非如此之多的。

双翼神兽到底应叫什么名字呢?我觉得应当慢慢来,多做一些研究工作,晚下一点结论。从目前看,神兽仍可以飞廉(蜚廉)称之,但要免去风伯之神号。《淮南子·亻叔真》上说:“骑蜚廉而从敦圄,”东汉高诱注:“蜚廉兽名,长毛有翼,敦圄似虎而小……。”又说:“骑蜚廉驰于外方,休乎宇内……。”这种长毛双翼,骑乘它几日内即可周游宇宙的蜚廉,似应是背有云雀图案象征行走神速的双翼神兽。

编辑丨小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