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9)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9)
刘晓林

二、传统与创新并重,承中求变。

只要你我承认事物的发展性,那么在属于事物范畴的艺术上对传统的继承就是一种本能的必然。由于传统的复杂性及你我自身的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继承上都要有所选择。

我在《慎谈创新》一文中曾经有过类似的陈述:传统的复杂性表现在人类发展至今已遗留下了大量的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也非常太多。传统也有优劣并非完全对与正确等价。但其本身具有的诸多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存在诸多合理性,早就消失了。由此看来,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原因实在是客观多于主观:具备诸多合理性的事物非绕过去不学是没道理的。(当然全学也是不切实际的:怎么学得完。)另外,我们在谈论传统时多指传统中的优秀部分而非全部——传统者,传世之统则,流传之统理。)艺术家作为人类社会中情感丰富的独特群体更讲究自身的独特性,这样才会使自身及作品有别于他人。同时,正是艺术家这种自身的独特性限制了他们对继承全盘吸收的不现实。

对传统的继承上,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者,若从中选两位天纵之才则张大千与齐白石足以担当。不同的是:前者在继承中含蓄的保留着自我,后者在继承中十足的凸显着自我。换言,在艺术的个人面貌上张氏与齐翁相比要稍逊风骚。齐白石在艺术的消化能力上大的令人吃惊,他仿佛在用“吸星大法”将前贤与今人有用的东西一并拿过来为己用;最终,他却将其他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中。

当优秀的艺术家在继承上产生了不满足,要创新的思考和行为就应运而生。创新是非常难的事情,它需要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在这一点上,白石老人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如我在前面所述,这得益于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与自知。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仅对极少数的人适用,对大作数人而言作为自我激励的精神追求更好些。艺术界无数的人们在喧嚣着创新,殊不知连基本的素描(摹形状物)、色彩运用(随类赋彩)、大致的美术史(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等知之甚少、使用的蹩脚。一生中所绘作品了了无几,不是因为个人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而是懒惰得出奇。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厚积薄发?不知道什么是循序渐进?有的把“花样”当形式,更有甚者将无数人用过的技法当作自己的独创!以怪异、荒诞、不知所云为能事!请记住:任何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产物;作品要把创作者(主观)与被描绘事物(客观)的融合统一在一起才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与人生对话,才可以一窥宇宙之妙,自然可以屹立千秋。创新必须基于此!!即使怪异的达利、毕加索等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行业的“符号式人物”无不是有一系列的具体作品(不同时期)积累升华而被社会接受的结果。

创新问题上,白石老人也为美术工作者做出了极好的表率。在色彩上,他将红黑等原色在画面中的对比运用,红、橙、黄等暖色在画面中频繁使用;在构成上,平正见奇,率意中寓严谨;技法上,工写结合,或工或写,一切因陈述对象而定;视觉上,既满目绚烂又平和雍容……而达到的上述又是老人不求而求、承中求变的结果。

白石老人的作品并非是“可惜无声”,它静静地讲述着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任何艺术家都要在传统的继承中衍变出崭新的自我!天才也不例外。为了揭示出人们揭示在创新问题上出现的误区以及更好地对传统进行继承,我想把以前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问题的文字移过来:“形式是什么?因形而式至。它实在是应纳入事物的表象范畴,可以近似理解为作为艺术的载体艺术品乍一看的“样子”——或工或写等抑或进一步的“大略印象”,多因“术”而然。艺术风格则是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是艺术形式的最终反映与内在呈现——此时若仅限于技法、形式的“术”已远远不够。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的修养、学识、技法的自然浸融甚至于艺术家的情感、创作时的瞬间状态等一系列非“术”所能达到的一切都在其中“表述”无疑——说玄点艺术风格中包含了“人性的气息”,他应是具备了“DNA”的艺术品的再次转换的结果——具备相当艺术修养的人可以通过艺术风格来解读艺术品而不是艺术形式。

举例如下:徐悲鸿先生所绘钟馗却让人感到有文雅之感,齐白石先生的极其细致的“草虫”同样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在自如的“写”,凡高先生的作品无论采用什手法来绘就我们会仿佛看到他的呐喊、就要爆发的内心——八大山人、渐江、怀素、王羲之、郭熙、王蒙诸贤的作品亦复如是。为什么?在此,我再次提一个本不属玄妙却实在玄妙的观点:如果哪一天,当别人在欣赏你的作品时已经全然看不出你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最基本要求)甚至已全然忘了考虑创作者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一事,而是因你作品要表述的一切而费解而思索而震撼而缠绵而嚣张而低沉而不能自己时——你已经接近或走到了艺术的巅峰:不求而求,不知术为何物却处处时时有术,你已将你的一切思想并着整个宇宙(所绘作品)在自己内心所留下的烙印一同进入作品中却浑然不知:中规与破矩自然而生。艺术的创新在于其内涵,内涵者如我上述无形却存在与“气场”有一比。”

齐璜一生与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相“友善”,与胡沁园、王湘绮、徐悲鸿、黄宾虹等人相往来。他生活在变化莫测的真实世界里,也生活在亦大亦小的个人世界中。他在传统与创新的河流中进进出出,最终形成了无论新旧的“万能艺术”——传统与创新之如形式与内容本是不可分,它只不过特定的状态下我们的特定强调而已。

三、妙在似与不似间,形神双具。

关于似与不似的问题,其实质是形神问题的另外表达而已。有研究者认为“妙在似与不似间”是白石老人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我同意。但需要指出的是,世界艺术史的大画家无不是这一“理论”的阐释、验证者,并非齐璜一人。梁楷、范宽、八大山人、徐青藤、达芬奇、凡高等人,甚至毕加索、达利等貌似对似极其不重视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也遵循“妙在似与不似间”。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赏他们的作品时会发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绝不仅是似,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绝不仅是不似。什么是妙?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和谐。有了高度的和谐,妙方会产生。若此的作品想远离形神兼备都不可能!何为形神?精义烦琐,概略简洁:形示外,神示内:换言,形为阐述、表达物象的载体,神为载体所隐含、传达出的核心与想象。形与神在艺术中都不可缺,无形则神无所寄,无神则形无所言。也就是说“似与不似”“形神”的问题凡造型艺术,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无法绕过。

“妙在似与不似间”并非是白石老人的独创,在中国艺术史上持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王孟端:“古之所谓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明代沈颢《画尘》:“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元代倪云林在《答张藻仲书》中写:“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近迂游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九天居士批注:倪云林此处“不求形似”与我们通常所谈略有差异!)

在20世纪至今的百年间另一位大艺术家黄宾虹先生提出“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这与白石老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实在是殊途同归!100年来,黄齐二位也堪称在艺术上“既似又不似”的伟大的实践者。二位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深度与“学术”上独领风骚,后者则广度与“生活”上睥睨群雄。今天,我略过宾虹老来谈白石翁。

我们通过白石老人的作品来具体印证一下他的“妙在似与不似间”。无论是他笔下的花鸟草虫,还是山水人物,我们都可以体味到似与不似间的妙哉!平心而论,齐璜的花鸟草虫以似为主,掺以不似;他的山水人物则以不似为主,以似相融。而最终的归旨却都是趋近大妙,因和谐而神采飞扬!它通过对事物的外在描写将既包括客观物象“内”、也包括主观创作者的“内”合二为一,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要发生碰撞、激荡、溶解。活现之螳螂、漫游之河虾、轻盈之蜻蜒、踮脚之老鼠、质朴之农人、清鲜之白菜、秋艳之菊花……这一切因“似与不似”而妙趣横生,妙不可言。据说是白石老人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牡丹》将“妙在似与不似间”阐释的淋漓尽致,大美无言。花朵出奇的硕大,枝叶出奇的不分,韵律出奇的动人,色墨出奇的瑰丽——原来绘画应该是这种样子!不用想什么何为似与不似,难得糊途啊!返璞归真;无视法规啊!毫无挂碍。

俗话讲里外都要好,“妙在似与不似间”的存在是人类对造型艺术在审美上的必然要求。它无需什么人讲述与论证,若有人违背则定然会无妙可言。“妙在似与不似间”本来不应算做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无数聪明的人们却因聪明而时常将其忘却!“妙在似与不似间”不仅对在适用于中国的艺术,也不仅对艺术产生作用!白石老人紧紧抓住了它,于是他的作品有了内在的“神”。它在白石老人这里得以更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使得你我对宇宙间的“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

“妙在似与不似间”在白石老人这里得以更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使得你我对宇宙间的“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妙在似与不似间”,取决于“妙在似与不似间”——他顺应了宇宙间的“道”。

(0)

相关推荐

  • 没有高考,他的人生还是逆袭了~齐白石作品精选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 ...

  • 齐白石的儿子们,继承齐派绘画艺术传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蓝鹰书画专注于文化领域,书画传播推广领先品牌. 齐白石的儿子们,继承齐派绘画艺术传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文/华勇 作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不仅创作了非常多的绘画作品,同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10)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10) 刘晓林  四.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白石老人终生在向宇宙的"造化"最大限度地学习,前贤与今人都是自己的学习对象:他也终生在向自己的"心源&qu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8)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8) 刘晓林  跋文与画共千秋 --齐白石先生的题款 杰出的画作可以不需要跋文,赏者通过所绘就可以领悟其中的趣味与玄机.自况与他指.杰出的画作也可以需要跋文,图文的相融较之前者更为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7)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7) 刘晓林 神借我手传天趣 --齐白石的人物画 许多艺术家的翰墨生涯从人物画开始,这里面自有道理所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基于一个人的先天而形成于后天,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6)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6) 刘晓林 (四)芥子腾挪化须弥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 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有哪位艺术家的笔下既能力撼五岳,又能和风细雨?既能摧枯拉朽,又能旖旎缠绵?既能点墨纵横.又能循规入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5)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5) 刘晓林 (二)色飞魂绝缘刀下 --齐白石先生的篆刻 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寿石工,中国20世纪的"篆刻四家".他们精研"六书"而巧布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4)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4) 刘晓林 (六)化解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了齐白石,这与我前面所谈的自知.勤奋.生活.情感.平衡自然密不可分.而上述一切的落脚点都可以放在化解上,因为白石老人对艺术那无与伦比的化解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3)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3) 刘晓林 (四)情感 "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 ...

  • 刘晓林: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2)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2) 刘晓林  (二)勤奋 白石老人的勤奋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已然罕见,他的勤奋可以与苏东坡.达芬奇.毕加索.李叔同等人同列.据说老人一生画了3万多张画,当然也有人称此数字有些夸大. ...

  • 刘晓林:启功与齐白石的“绝交”

    启功与齐白石的"绝交" 刘晓林 启功与齐白石,两位先生在艺术界已然成为彪炳青史的人物.后者曾是前者的师父,但时间不长便终止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