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原型与穿越U境|《U型理论》
产品经理的原型
小明毕业刚到公司不久,去了心心念的产品部。
「YES!产品经理」,小明一直觉得产品经理是个高大上的职业,可以规划产品,可以和老总谈而论道,还可以指挥别人去干活。小明拿出已被自己翻得有些卷角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心里憧憬着自己鲜衣怒马,指挥方遒的场景,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领导:来,小明,照着这个网站,把我们的产品原型画一下。还有,今天下班前给我。
小明:看了看手表,指针已经马不停蹄地跑到了15点。昨晚打游戏到凌晨的兴奋劲导致今天一天都昏昏沉沉的,小明去洗手间用冷水洗了把脸,回到座位前,打开Axure(备注:一款画产品原型的工具),陷入了沉思。
说好的顶层设计,说好的信息架构,说好的商业模式呢?
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六点,小明还在吭哧吭哧地捣鼓着Axure。领导走过来,拍了拍小明的肩膀。
领导:小明,最近你表现不错,进步挺快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啊?
(看着已经开始昏暗的窗外,小明心里万马奔腾。不过领导铮亮的脑门晃得小明不得不从Axure的思绪中抽身出来。)
小明:领导,我想问下,做新产品设计,有没有什么流程和套路啊?
领导:Bingo,孺子可教,今天我就和你详细说说。
小明:(内心崩溃地想:“你妹,我为啥要提这个问题啊?”)
领导拖过一把小板凳坐到小明旁边,说:
新产品设计,如果说有什么流程和套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第一,就是找一个类似的网站或根据以前的经验,然后模仿着进行操作,这叫「下载模式」;
第二,把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都拿过来进行分析,观察竞争对手为什么那样设计,看哪里能打动你,做得差的地方一笑而过,做得好的砸吧砸吧嘴,评头论足一番,并记录下来。这叫「开放的思维」;
第三,接到任务,不是打开Google进行搜索,而是先在头脑里作一番思考,想清楚客户可能使用的场景,考虑产品的使用者会是哪些人,能给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思路又是什么。另外,再好好听听客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想清楚这些后,再开始设计。这叫「开放的心灵」;
第四,当你一个想法的火花迸发出来的时候,你快速行动去做一个原型,去检验、修改,再检验、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成见,积极从这一过程中得到反馈,并坚定自己的判断和信念,直至将完美的产品呈现出来。这叫「开放的意志」。
小明:领导,那我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领导:想啥呢,你以为第三、第四层次那么好实现啊?我们现在顶多算产品的搬运工。
不废话了,赶紧把你的原型图画完。
U型理论讲什么?
回到《U型理论》这本书,作者是奥托·夏莫,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高级讲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提炼为:
对于过去的一些经验和学习已经不能够完全应对变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向未来去学习。
作者通过采访了世界150位的高校能人,去探索怎么向未来学习这样一种方式。
1
第一步是观察,也即「开放的思维」。
面对问题或新情况,需要客观的观察。需要澄清问题和意图,然后将自己置身于相关的情景中去,并暂悬自己的评判,保持一种对问题的好奇之心,进入共同观察的空间。
作者奥托·夏莫提到他为了写这本书,曾经走访印度去学习甘地的非暴力沟通。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区分观察和评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2
第二步是感知,感知是个人与集体、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结。书中称之为「进入共同的感知领域」。感知的本质是「开放的心灵」。
感知的三个原则:首先,潜入感知体验,把自己融入到具体的事情中去;其次,转向注意力,通过内部不断形成的场域来把握现实;最后,激活认知的深层能力,从心灵的智慧中浮现出的觉知。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感知的根源离不开上述四种模式,其实是来自我们自身的需要,洞察力和认知力都源于其中。问题不能在问题发生的层面得到解决,「开放的心灵」需要我们逆转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从而和世界建立深入的、更加良好的关系。
3
第三步是通过行动探索未来,作者借用了设计行业的词汇,即塑造原型,在实施行动之前先提出概念,快速地反馈学习效果并进行调整。
塑造原型的方法主要有:
1)与灵感相连。当你感知一些可能性的时候,你需要抓住出现的机会,立即采取行动。人受到感召去做某事,但说不清楚确切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行动,你才有可能明白为什么。
2)0.8原则:越早失败,越快学习。0.8原则出自思科,说的是:不管你的项目周期多长,必须在3~4个月内提出第一版原型。这个原型不一定成功,不是1.0版,但“0.8”意味着你必须交出点什么,即使没有完成的东西也可以。其目的是引发大家的反馈,帮助你改进原型,让它进入下一个改良版本。
孔子老先生曾说过:“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未经思考的行动和没有行动的思考,都是制约我们提升的桎梏。
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实践。塑造原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做一个草案出来,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评估、改进,再思考,再实践,再改进。
能顺利穿越U境吗?
想穿越U境,要求我们放下并连接未来的自己。需要无条件的注视、不评判,客观的爱以及观察本我,我们真的可以顺利穿越U境吗?至少我们会面临这些问题。
问题一,我们真的可以“放下原有的意图、思路和问题列表,使自己臣服于正在生成的一切”吗?
当我们还在为「免于恐惧的自由」而奔走呐喊,为「维护偶像的权威」而争锋想骂时,我们真的可以放下,臣服于未知吗?
问题二,成年后,我们的智力成熟度允许我们接受考验和改变吗?
《U型理论》也是一本提高领导力、引领集体变革的行动指南。但《改革为何这样难》告诉我们:人总是在无意中形成了“变革免疫”,将自己置于盲点之中,想改变,就需要深刻地剖析自我背后的隐藏性竞争承诺,而这无疑是一个艰难之旅。
问题三,人们可以无条件地做到“做你热爱的事情——热爱你所做的事情”吗?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想穿越U境,必须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热爱自己所做事情。可观察我们自己及身边的人,当大部分人还在为职称、家庭、加薪、人际关系等养活自己的“途径”努力时,我们还有余力去穿越U境吗?
我不知道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立即着手做些事情。比如:早起十分钟,深入思考一下;去跑个步;去尝试和更多的人连接;试着接纳平庸的自己……
还有,可以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