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球记忆|2018010

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农村,直到高中时代才接触到足球。

小时候我是那种体弱多病的类型,因为条件艰苦,经常犯“肚子疼”的毛病,上高中以后跟着同学打打篮球锻炼身体,因为拿球比较稳,有一次班级有足球比赛,就让我去客串足球守门员。

说是守门,其实也就是装装样子,不过和足球的情缘算是结下了。后来上了大学,开学第一天军训以后就有同学撺掇着去踢足球,那时候我就是个技术渣(现在也是),只会跟着球傻跑,看着同学带球启动、变向、急停、转身、胸部停球、轻巧射门等动作,羡慕得很。

大学时期有足球氛围,一个泥土操场、甚至篮球场,无论是大场还是5对5,踢得不亦乐乎。那时班里有个同乡,也特别喜欢踢足球,我俩经常在早晨、中午操场人少的时候去练球,对着墙壁练射门、在空旷的球场自己带球跑,倒也是乐趣多多。

那时候不懂为什么愿意躲起来自己练,现在想想也好理解,一是技术上不了台面只好私下去提升;另外也有一点年轻不服输的劲头,有一次踢足球和对方寸土不让,结果直接把人眉骨撞开裂了,事后带着对方去医院缝针、拿药,期间还和对方约好下次再来一次争锋相对,现在想想真是年轻不识愁滋味。

大学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足球联赛了,那时候我是体育委员,组织班级球队从小组赛到淘汰赛,一路杀进了决赛,记得决赛的对手是低我们一级的一个班,对方有2位校队的队员,其中一位还是校队的主力前锋。但我们硬是靠着相互协作、坚决打防守反击战术,最后零封了对手、还赢了他们好几个球。赛后,全班同学去食堂狂欢的景象现在还时不时会浮上我的脑海。

但大学里的足球印记也并不都是美好,记得是大三下学年,我组织我们班和隔壁班踢了一场球,那时候我们班足球队已经有各自为伍的迹象,大家在场上配合度减少,很多时候都是各自为战。最终的结果很容易想到,我们输给了一直想挑战我们的同级对手。那次我特别委屈,在比赛后甚至掉了眼泪,当时作为体育委员的我很自责,没有和队员沟通好、也没有把大家组成真正的一个队。

不过这件事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同样的一批人,团结的时候战斗力超强;一旦内部出现罅隙,战斗力则急剧下降。所以说,「帝国总是先从内部崩塌,堡垒总是先从内部瓦解」。一个球队,一个团队,大家负责的任务不同,如果没有沟通和合作,是不可能完成复杂度高的工作的,如果再有一点外部压力或竞争,很容易出现相互指责、不信任彼此的状况。

毕业后参加工作,公司有自己的足球队,我因为体力还可以,慢慢成为了主力。我一般踢左右后卫,偶尔也客串踢中卫。有时候公司组织内部对抗赛或者外部邀请赛,我一般都参加,但我们的水平有限。有几次碰上技战术水平比较高的对手,我们基本上被虐得体无完肤。

从第一家公司离开后,我从网上加入了一个足球队,有一段时间,我们组织在西青大学城踢联赛,西青区各个行政村组成代表队相互踢着玩。别看业余赛场,高手其实还是蛮多的,有时候跟高水平的对手踢,我们基本上都很难过半场,所以在很多人骂国足的时候,我是不跟风的。国足虽然踢得差,但这是大环境,要是单独拿出来看,他们的技术和意识或许是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根本无法理解的。

我大概是从96年欧洲杯开始看足球的,那时候看球赛的资源有限,有一位同学姓潘,也不知道他从哪找了本足球杂志,那一期写得是“战胜巴蒂”,分析了巴蒂的各种战力,包括力量、突破、射门、任意球等,于是我就成了巴蒂的球迷,随之也成为了意甲球迷,阿根廷球迷。

说是球迷,但我并不是非常狂热的那类。不是别人说一句巴蒂不好、阿根廷差就非得和人辩个明白(现实中还真有这类人,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喜欢巴蒂、喜欢阿根廷,喜欢他们的优雅,但我也喜欢罗纳尔多的突破、齐达内的马赛回旋、皮耶罗的脚后跟、劳尔的左脚小提琴,这一点也不矛盾。学会欣赏不同人的优点和优美,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大学刚毕业那会,如果碰到欧冠或世界杯比赛在周末举行,我还会定好闹钟爬起来看看,最近几年基本上不踢球了,所以也不看球了,之前手机上还有个「懂球帝App」,去年卸载了也没觉得少什么。也许再过个一两年,我会重新穿上足球鞋,带着小球球去学校操场踢踢足球,陪他在操场上跑跑。

但谁知道呢?我想这也许就是日常,到了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

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朋友圈很多足球的信息,勾起了些许回忆,索性记录下来,希望还有机会重新热爱,有机会去一次梅阿查球场,那时或许真的会潸然泪下。

觉得脑子里有若干的问题,产品的实践,日常管理的思考,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的体验,读书感悟……

很多的想法,如果不记录下来,过个几天就完全忘记了。

立一个flag:以后每周写两篇文章,坚持一年的时间。每次写一个点,不在于写得好与不好,真实记录当前的所思所想即可。

2018年第24周(2018.6.11-2018.6.17)记录之三:我的足球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