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滋肾解毒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山萸肉9克,山药15克,熟地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

  功效:养阴清热,引火归元。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见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解: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疳”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口腔乃诸经交汇之处,五脏病变均可影响。口腔溃疡属于火气上炎,然火有虚实之分,虚火不宜泻。若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客于口腔舌面,导致溃疡疼痛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进食说话皆受影响,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因传统多认为此系胃火上炎,故多服清热解毒剂,抑或以阴虚火旺证视之,亦多拘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以养阴清热类方,亦非其所宜,有医者以口溃散之类外用,也仅能取一时之效,均非良法。朱丹溪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上冲无制,用理中汤,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丹溪虽言中焦土虚,但又言附子、官桂,此应有肾虚阴火上行无疑。西医学也认为此疾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并不提倡抗生素治疗。故石氏认为,本病病机特点实为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治疗宜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为法,如此则阴虚得养,浮火得降,痼疾得愈。

  本方为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加少量附子、干姜并加大剂量生甘草。去泽泻者,嫌其苦寒而渗利,恐伤肾气,若疑有湿,可加车前子或土茯苓。

  考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可平息虚火之上浮,而少量附子、干姜,在此并非温补肾阳,而在于引火归元。甘草既能除逆上之阴火而止痛,又可解金疮肿疡之热毒以消炎,并可愈长久溃疡之黏膜,为本方君药,须用30克左右的大剂量。若能选用生甘草皮,疗效更好,量减为甘草的三分之一。

  临床加减:若临床见热毒稍重者,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此类药性淡寒,可以清热解毒而不伤正,也可增强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也有火热邪毒灼伤阴液而致者,其多伴有齿龈、舌、颊及咽喉等部位红肿溃烂,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头痛目赤,脉弦数而舌红苔黄,甚者体温增高。可用五味消毒饮加上述剂量之生甘草或生甘草皮。石氏认为即使表现热毒为甚者,也实有肾阴虚损之本质,致上浮之虚火与外感之热毒并行于上。待热毒稍平,仍需用滋肾解毒汤。

  典型案例:饶某,女,45岁,教师。反复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痛10余年,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用清热解毒或养阴清热中药内服,屡治乏效。刻诊:口腔粘膜及舌边溃烂疼痛,溃疡周边微红肿,口干燥,齿牙松动,常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舌光红,脉弦细。此肾阴不足,火不归元证,当滋肾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予滋肾解毒汤原方。连服5剂,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烂疼痛大减,溃疡周边已无红肿,口稍干燥,齿牙松动减轻,夜寐已安,舌红,脉弦细。药见显效,仍遵前法。继服半月,上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