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驱虎

五方文殊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诵经驱虎

故事一: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 1620年),有一位苦行僧,他白天总是不辞功苦,为寺庙里挑水打柴,烧火煮饭,伺侯大法师和其他师兄弟,真可谓无微不至,他却依然欢洽愉悦,从无怨怼之情。

到了晚上,他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劳累,换了一个人似的,静坐室中,伴随着古佛青灯,修研佛法。

一天,这位苦行僧偶尔从树木茂密、遮天蔽日的一座大山中经过,突然发现一只吊睛猛虎雄踞道路正中,虎视眈眈,闪耀出森然博人的架势。环顾左右,绝无其他岔道可走。在这种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位面目沉静的苦行僧却镇静自若毅然决然,敲打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向前走了过去……

眼见着苦行僧就要靠近猛虎的时候,突然,那只吊睛斑额大虎却若有畏惧似的,爬起身,夹起尾巴遁逃了!

这位佛法无边、诵经驱虎的苦行僧不是别人,正是名重当时、显异惊世的明得法师。

明得法师本来别号月亭,后来,因为他师从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万松林法师,为了表示自己尊敬师傅之意,他特地将自己的别号改为千松,以未自己不如恩师的谦虚。他的祖籍则是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县),父亲姓周。

明得法师刚刚生下来不久,就显露出自己的不同凡响处。有一次,也就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吧,他跟随自己的父亲一起去一个叫资道场的地方,傍晚住宿在一座寺庙里,看见墙壁上的罗汉绘像,小小年纪的明得就一本正经地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人?怎么不跟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呢?难道他们是神僧吗?”

父亲见自己的垂髻小儿居然一下子便被这些罗汉画像所深深吸引,又居然问出这些令人惊诧的问题来,不禁情动于衷,感慨地说:“他们正也是那些法力无边、普救众生的神僧。”

明得一听,不禁慨然赞叹,坚定地对父亲说:“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说完,就请求父亲同意自己出家修行。他父亲哪里会同意?回到家里,他又禀求母亲,却依然未得应允。

这样一直等到他长大到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双亲见儿子仍执意出家,无可奈何,便同意他出家修行。

于是,明得法师便来到本郡的双林庆善庵,拜兴祥和尚为师,学习瑜珈教义。四年之后,方才削发剃度,正式出家。

故事二:

江浙一带,旧俗多崇尚玄武帝。甚至连有的僧侣,也不顾教规,明明穿着袈裟,却去礼拜玄武帝。

明得法师见了,故意走近了去问这些跪拜玄武帝的僧人们说:“你们现在要干什么去?”

那些僧人有的见过禅师法容,就十分恭敬地说:“我们是去敬奉我们佛门祖师去啊!”

明得法师一听,不禁厉声呵斥道:“你们这些人,不过身在佛门,心却纯属旁门左道。玄武帝只是北方的一名水神,在我佛教中,被称作毗娑门天王。他不过是凭借自己的神力而成为我佛的外护之神,你们却不分青红皂白,竟然敬奉为祖师,这难道不是十分荒谬的事情吗?”

说完,法师就将玄武神像捣毁,而就地另设达摩始祖神像,并告诉那些早已吓得发呆的僧人们说:“这才是你们真正的始祖,好好敬奉吧!”

从此以后,明得法师只要经过名兰精舍,一旦发现僧侣有敬奉玄武神像的,一概毁去,并重新设置达摩始祖神像,使僧侣们专心正道,努力修习,不断精进。

评价

明得法师的为人,孤鸿高迈,刚毅果敢;一生之中,始终弘扬佛法为己任,所以,祸患不避于身,喜怒不形于色。而只要登座讲法,则一如慈云霭然,听众无不感受到他广博的慈悲佛心;对邪门歪道,法师虽然不横施棒喝,去法仪威严,不假宽贷,挽救了不少人。







佛经精华欣赏






慧人护戒,辐致三宝。

名闻得利,后上天乐。

——《法句经》

【注释】

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

品味经典



佛偈禅语









炼心妙要





理解与智慧

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节奏变快,现代人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为什么?究其原因只有三个字“不知足”。

所以,现代人应该懂得调节身心,克服无尽的欲望追求,知足常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