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同声传译员的Albert: 这才是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1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西方国家选举时,候选人为赢得选民信任往往强调最多的是“I’m one of you!”。如果你问我 “这么多年各路英语大师都没能拯救我的英语,你凭什么能?”我想最合适的回答就是“I'm one of you!”。
22岁前我的画风是这样的:
大学就读于国内普通高校,主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想过留学深造但家境不允许,找到月薪四千五的稳定工作。。。
接下来我的画风是这样的:
22岁成为惠普英文讲师,24岁自学成为同声传译员,25岁为瑞士联邦总统翻译,创办公众号【Albert英语研习社】,全网超100万粉丝,超20万课程订阅量。

▲为时任瑞士联邦总统Doris Leuhard翻译

朋友说我脚踏风火轮,手拿乾坤圈,人生简直一路开挂,但其实我没有哪吒神功,只是一个有幸找到了正确学习方法的普通人。

2

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描述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在开头引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
译文:让你陷入麻烦的往往不是你熟悉的事情,而是你一直深信不疑的事情。
很多时候你一直认为是对的其实是错的,而且错得厉害。我大学二年级之前便是如此。
大学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我参加六级考试得了78.5分(当时满分100分)。虽算不上很高的分数,但这在机电工程学院已算不错的成绩,让周围的同学十分羡慕。
快到暑假的时候,学校来了一批美国交换生,我在篮球场上认识了其中几位。第一次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虽磕磕绊绊,但加上比划大体能表达简单的思想,周围一起打球的中国同学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
这一系列的经历不仅让我自我感觉良好,朋友间也传开说我英文很好。
时间匆匆来到大二,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英文,我会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英文杂志。(是的,当时太会装了。。。)
遇到熟悉的话题,虽然感觉隔靴搔痒,没法真正走心地去理解文章,但大概能囫囵吞枣看个明白,自我感觉再上一层楼。
偶尔遇到没有什么生词的文章,我会埋怨这样的文章没有学习价值,觉得生词多的文章才有学习价值。(想回到当时扇自己耳光。)

3

一丝不挂,才能轻松前行

一天晚上我的一个好朋友邀我去他宿舍一起打游戏,刚进门,他便骄傲地把我介绍给他的室友们:“这位是我的好朋友,英文好到爆啊”。
看到其中两位室友正在电脑上看一部美国电影,我朋友便随口又加了句:“他看美国电影都不用字幕的。”
还没等他继续把话说下去,其中一位室友非常不留情面地回了一句:“不可能,英语再好的人看电影也要字幕的!”。
克服了短暂的想为自己辩驳的冲动后,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回了句:“是的,有道理,电影里这些人语速太快了。”
现在回看,我真要感谢当时那位不留情面的理工男兄弟。他的直言快语一下点醒了我这个自我麻醉的梦中人。
他说得并没有错,当时人人觉得我英文好,但其实不带字幕美国电影电视剧里的对白我真听不懂几句。美国所有小孩都能轻松做到的事情,我这样一个号称“英文好”的大二学生却做不到。
问题出在哪里呢?思考了几个星期,纠结地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无果后,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以往的学习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随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变了我人生的决定。我对自己的心态进行“清零”,自己以往在英文上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归零。我要从头开始学英文!

▲为时任澳大利亚内政兼司法部长Brendan O'Connor翻译

4

积累的力量,比大更大

不带字幕的美剧电影我现在是看不懂,那我一集一集反复看,一句一句反复听,总能慢慢听懂吧。我开始这样跟自己较劲。
我下载了好多当时流行的美剧:《迷失》、《绝望主妇》、《老友记》、《越狱》、《欲望都市》。。。
最后我发现《老友记》描述的场景最符合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七情六欲。
我不再瞧不起那些一个生词都没有的句子,即使简单到如“…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I’m telling you…”, “I was told…”这样的句子,我也会抄在小本子上,晚上操场上跑完步后,花上半小时反复练习。
我第一遍开着中文字幕看,第二遍第三遍开着英文字幕看,第四遍第五遍关掉字幕看。我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每集看过的美剧、每部看过的电影、每部看过的纪录片。在大三暑假的一个炎热下午,神奇的一刻终于降临。
在无意下载了一部不带字幕的美国电影后,我居然从头到尾都听懂了。太不可思议了,我赶紧下载了一些其它电影和美剧做“试验”,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当时我好想像金庸武侠里报仇雪恨后的武林高手一样高吼一句“皇天不负有心人!”。想想吵到邻居不好,我只是对自己酷酷地说了句:“原来这就是英语学习的原始积累,不过如此!”。

5

中国YY教育的失败(英语OR游泳?)

大四后半年在外企实习,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美国IT公司惠普,我专注于工作的同时,没忘记关心自己的英文。
外企的各种与世界各地同事一起参加的例会、电话会议、培训让我把美剧电影和书本上学来的英语更好地进行“安放”和“微调”。
与此同时,我也坚持看欧美原版书以及Wall Street Journal和New York Times这样的报刊,因为我逐渐意识到,你能说的英语远远少于你听到过的英语,而你听到过的英语远远少于你读到过的英语。
阅读是信息和知识的最大来源,在阅读中我也发现大二之前的 “错误努力” 并非毫无用处。在我有了几年口语的积累后,在我对美国人和他们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之前学到的书面语(print English)变得更加清晰。
我能够更好地透过文字去理解文章作者的语气、情绪、幽默和讽刺。从此阅读不再是消灭生词,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拼图更加完整。
我也终于明白为何我们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大多是失败的。在绝大多数学生一点口语积累都没有的情况之下,直接训练大家的语法,并且所教内容几乎全是书面语,顺序完全颠倒。
就好比游泳教练年复一年地在岸上给学生讲解每种泳姿的分解动作,并发明了一系列独特的考核方法,但就是不让学生下水。
一开始还有学生向往将来有一天能在水里畅游,到后来大多数都已忘记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疲于应付考试。

▲为南澳贸易部长David Ridgway翻译

6

让改变自然发生

中学时代练听力的时候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完全听懂美国CNN,那是一个多么遥远而崇高的梦想。
我要听多少盘磁带啊,即使能全部听懂,一直这样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是多么费神和折磨人的一件事啊。
现如今我一边刷朋友圈一边能听懂CNN,一边开车一边能听懂NBC晚间新闻,不禁嘲笑当年的自己too young, too naïve.
美国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都能够轻松看懂新闻,也没听任何美国朋友说过他们从小要特别训练听CNN,一切似乎很自然地发生。
我通过大学二年级顿悟出的方法,利用课余和业余时间学习英文,成功地让一切自然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o 不带字幕看懂美剧
o 轻松听懂英语新闻
o 看懂英美主流报刊
o 轻松主持电话会议
o 和外国友人谈天说地
o 一不小心成为同声传译
o 再不小心为国家元首翻译
相信我,让一切也自然发生在你身上。。

7

小火炖汤最入味

很多人问我,学好英文要多久?急切的表情明显地写在脸上,他们期待的答案肯定是“3个月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之类。
我也希望那是真的,但事实是人脑接受新技能的方式决定了“小火慢烧”是最好的提高方式。
你无需用力过猛每天从早练到晚,只需固定地抽出一两个小时或更多点时间练习英文。
你担心的那个未来,无论多么遥远,都会如期而至。而你从现在起的行动会决定你在1年后、3年后或是5年后能否做不一样的自己。
越是着急得到的,往往越是得不到。越是不想结果地付出,越会有意外的收获。爱情如此,人生如此,英语学习也如此。
所以亲爱的朋友,食材我都在公众号里为你准备着,你只需每天开着你的小火就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