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巅峰,探索未知世界的“魔力”
■记者 吴越
人的探险本能一直存在,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人也丰富着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历史长河中,什么样的探险故事值得书写?爱德华·拉森用细腻的笔触,在《触及巅峰》一书中展现了探险者冲击地球三极的故事,全景展现了人类探险史上的鼎盛之年。
今时今日,我们当如何理解探险与探险精神?这些故事又能给现在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启发?本书译者、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谭杰的讲述,引人思考。
探险
生存的本能和奖励的机制
读书周刊:这是一本关于探险的书,书中描绘的人和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相隔很远,但它依然备受关注。这是否与人类的探险本能有关?
谭杰:我觉得确实存在一种东西叫作探险本能。其实从最早的狩猎时代开始,人类为了生存就经常要去做一些超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事情。比如说要追一头野猪或者野牛之类的猎物,就需要人类跟着这些猎物奔跑。猎物肯定是觉得哪儿能逃生它就去哪儿,所以人类要被动地跟随,方向、距离、目的地完全不知道,而且还有被攻击的危险。
当然,人类有一种超越这些大型动物的能力,叫作耐力,也就是连续奔跑的能力。因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身体构造,人类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出汗、减少太阳直射面积等方式在运动的时候降温,这样可以持续地对猎物进行追逐和驱赶,而自己不丧失运动能力。这是人类在狩猎时代能够生存下来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绝大多数动物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它们不能长时间快速奔跑,比如说豹子、狮子,它们可以短时间内速度很快,但是它们必须要停,因为它们的血液温度在上升,如果不停的话,就会死,我们可以理解为中暑吧。所以早期人类的狩猎过程,很多情况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猎物累死的。
但是,在把猎物累死之前,你有可能需要追逐很长时间,而且你最终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也有可能你跟着猎物跑,最后跑到了猎物的势力范围内,最后被猎物给围歼了。所以冒险确实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冒险同时还有一种奖励的机制。冒险之后,你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比如你把动物累死了,就获得了食物。跟着动物跑,你还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水源和更好的居住环境。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冒险是人类的一个基因,因为它对于人类的进化是有作用的,所以一直存留在人类的体内。
读书周刊:那些喜欢冒险的读者,能在书中读到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而那些对世纪之交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读得津津有味。看来作者很会讲故事。
谭杰:作者爱德华·拉森写得确实好。他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和文献,比如说当时探险者们的日记、探险者们在探险过程中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还有当时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探险者们写的书。作者非常睿智,分析能力也相当强,他把素材消化之后,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整个过程重现出来。全书可以说是无一句无出处,甚至作者会告诉读者,哪些地方几个当事人的叙述是不一样的,提醒读者自己去做判断。
另一方面,这本书中涉及的几个探险的目的地,因为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些线路已经很安全了,所以人们可能不再需要去探险,但大家仍然对它们很向往。本书提到的三极,也就是南极点、北极点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直到今天仍然是探险的热门目的地。我想这也是本书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故事
科学态度与挑战自然并重
读书周刊:其实登山运动一直是存在争议的,有人甚至觉得这是让一些有前途的年轻人去做“无畏的牺牲”。您怎么看?
谭杰:关于探险运动的风险问题,尤其是有死亡危险的探险运动,一直都备受争议。这本书也提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引发巨大争议的死亡事件,就是在攀登阿尔卑斯山马特洪峰下撤过程中出现的英国团队的死亡。这一悲剧被当时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国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内的很多名人都发表了言论。狄更斯当时是持质疑态度的,他指出了登山者的自私意识,“我们被告知,登山是一项很爷们儿的运动。之所以这么说,也只是因为这不是一项娘们儿的运动。但是,这绝不是一项绅士运动。”书中也提到,维多利亚女王被死亡的悲剧震撼,她吩咐首相,由政府出面,要么控制一下这种狂热,要么让这项运动变得安全一些。
我相信每一个去探险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去牺牲的,或者说得直白一点,都不认为自己是去送死的,他们自认是有相当把握的。至于其中的风险,这又回到了刚才提到的话题,就是冒险行为的背后,是有一个奖励模式驱动的,这种奖励不一定是财富和利益,也可能是探险者内心的满足。
所以我觉得,就探险者本人来讲,他们对于生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外人无从理解,所以也不应该过多地去评价。如果要评价的话,只有一点,那就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险。尤其是探险的组织者或者领导者,要科学评估风险,要负起责任,不能拿别人的生命去冒险。在带领大家一起冒险之前,还应该告诉大家所面对的风险是什么。
读书周刊:虽然说出发前是有相当把握的,但探险过程仍然充满着许多未知。书中所写的这些探险者,他们对待危险、对待失败的态度,为何比较洒脱?
谭杰:这本书讲述的年代,是20世纪初的1909年,这个年份很特别。从历史角度看,探险与大航海是一脉相承的。大航海等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一部分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部分的地方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少部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南极、北极、高峰等还没有人类进入,所以在那个年代产生了探险的风潮。但要注意的是,当时探险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已经不是为了追求黄金等利益,而是为了一种挑战自然的荣誉感。
世纪交替的时代,科技并不发达,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也不便宜,所以很多探险都是人类步行前往的。骑士时代英雄主义盛行,但到了热兵器时代,个人英雄主义在生命、科技面前似乎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触及巅峰》故事里体现的,有可能是最后的英雄主义。
回家
无人生还的探险没有意义
读书周刊:一旦开启征程,过程中的坚持和持续的努力是非常关键的。书中最触动您的有关坚持的故事片段是什么?这种接近生与死的体验,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谭杰:最触动我的故事片段倒不是坚持,而是放弃,或者说活着回家。书中有一句话,“如果回家是终点的话,那么抵达地球的终极边缘,只是回家路程的一半。”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极的那个探险队,在距离南极点180公里左右的时候,领导者沙克尔顿计算了一下,决定就此折返,回家。书中还有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持续努力,那么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无法活着回来讲这个故事。”这种努力,既是冲击目标的努力,也是回家的求生欲。显然,完成目标但是无人生还的探险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探险的残酷和探险者的冷静之处,他们要平衡功成名就和活着回家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最佳点,然后坚决执行。在这个故事中,沙克尔顿根据队员们的身体情况、路程、时间、补给等因素,最终找到了最佳点,然后带领大家安全回家了。书中还讲述了他们回到南极大陆边缘,但是险些与接应他们回家的船擦肩而过的惊险情节。探险队的一名成员在日记中的感慨“如果我们哪怕再多往南走一个小时,我们都回不到家”是非常准确的。
他们虽然没有完成抵达南极点的既定目标,但这是一个成功的故事,这种接近生死的体验其实就意味着人类距离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
读书周刊:要审视和理解当年探险家的抉择,还得回到那个年代和那时的情境。过去与现在,探险者面对的“未知”是完全不同的。
谭杰:这要谈到本书对我的另外一个触动,就是我们现在的探险和110多年前的探险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探险所去到的地方和途经的线路,其实都是被前人走过的,即使没有被前人走过,也可以被卫星或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到。也就是说,现在的探险基本上没有去过未知的地方,当然,这仅就地球表面而言,一些洞穴或者海底以及外太空除外。每一个地方都是已知的,未知的只是实时的气候,比如人到那儿的时候气候条件是怎么样的,瞬间的温度、瞬间的风力是未知的。当然,大致的气象形势也已经可以预报,但某一点某一瞬间的极端的气象还不能完全掌握。
所以,今天探险运动的极限性在于探险者们给自己增加的难度,比如说单人穿越、无保护、自补给、无助力等等,以及一直被职业登山家们推崇的阿尔卑斯式登山,简而言之就是自助登山,自己修路、自己补给,没有氧气瓶。但是100多年前完全不一样。当时人们连北极是一块陆地还是一块冰都不了解。更何况这一路上,地形、气候什么样,因为没有人走过,所以完全不知道。甚至,北极点和南极点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要通过仪器测量,然后再计算,才知道个大概。那时也没有便携式的电报系统,不能实时与大本营、媒体和家里人联系。100多年前的探险故事,都需要探险者活着回到自己的船上,再开到有电报的港口,才能把消息告诉全世界。
但是,仅仅用了100多年,人类到现在为止,已经把曾经需要伤残甚至献出生命才能完成的探险旅程变成旅游项目了。百年来科技的进步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疆界,拓展了人类可以舒适活动的区域,这是给我的另外一个很大的触动。
特质
掌握所处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读书周刊:一名好的探险者,通常具备哪些特质?
谭杰:我觉得探险对人的素质要求其实几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过。探险者要掌握生存的技能,要有比较不错的运动能力,这个是从人本身的素质而言。还有就是使用最新的工具和技术的能力,毕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从狩猎时代一直到现在,能够区分高手和普通人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这种能力在狩猎时代可能是投射石块的能力,而今天是使用智能设备的能力。总之,一个高水平的探险者一定要掌握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读书周刊:这些对探险来说至关重要的素质和特质,是可修炼、可复制的吗?
谭杰:我觉得一个超级探险者一定拥有一种难以形容、难以复制、难以学习的素质,那就是天赋。比如精神上的天赋——巨大的抗压能力,以及身体方面的天赋,比如有的人就是可以耐住各种极端环境,在极端寒冷、极端炎热、极端饥饿的时候仍然保持头脑清醒,而且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运动能力。
如果说上述素质还有一点后天锻炼的成分的话,那么还有一种素质绝对是天生的——本能。也就是大脑下意识的对身体的支配能力。它有两种体现,第一种表现是可以瞬间爆发出超常的能力,比如速度、反应、弹跳力、抗击打能力,相当于自己的大脑给自己的身体自动注射了一针肾上腺素,实际上就是肾上腺素突然大量快速分泌,以让自己瞬间脱离危险,或者实现目标。这就是人的本能,无法训练、无法复制、无法重现,却是高手的必备素质。
第二种表现是自我保护的能力。前面说过,冲击南极点的沙克尔顿计算出回程所需要的时间、补给等等,然后确定了折返的地点,最终保证了所有成员的安全,这是根据数据计算出来的。但还有一些顶级探险者,他们的大脑就能自动计算出身体面临的潜在危险,从而自动地保存能量、精力等作为备用。他们总是显得更有理智,显得更有预见性,这种预知未来危险的“超能力”是天赋。
读书周刊:对一个探险团队来说,不同成员之间如何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
谭杰:团队中一定会有合作,而这涉及人的性格。这是探险过程中容易被忽略但绝非无足轻重的因素。因为探险者绝大多数是拥有比较独特性格的人,相对独立,但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甚至有可能是在封闭的人际关系中,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所以这对探险团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拥有上述所谈到的天赋的人,会成为探险团队的组织者。那些暂时无法成为组织者的探险者,其实也需要一种素质,就是甄别优秀组织者的素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探险的组织者或者领导者,但并不是说你不能成为这种人,你就不能去探险。你需要能够判断你的组织者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你是不是跟对了人。如果你能找对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然后你要在探险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合作和配合能力。
本书中讲述的4个探险故事,涉及两个堪称合作完美的团队,有一个被勉强维系着、接近崩溃边缘的团队,有一个独裁制的、探险之后成员之间恶语相向的团队。在此,就不剧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