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人物画
笔笔得见深情
文/王跃
中国传统绘画在先秦哲学的沁润之下,对形、色、质、空间等形式语言的表达与西方绘画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传统绘画的「以色貌色」或「随类赋彩」、「以形写形」或「应物象形」、包括「经营位置」都不是以真实还原对象为终极目的,并且对光影体积的表达也非视网膜所呈现的比例透视,画中的一切物象都是一种意象的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当中要想表达光影、体积只需要高染或者低染法,便可以使观者有一种立体的错觉;而想表达空间的前后关系时,只需要利用一定的遮挡、叠加关系即可产生前后位置的差异;
若想营造视觉中心,也不需要像西方绘画那样利用焦点透视将视点集中在一个点上面,而是通过人物所占画面的面积比例来抓住观者的视觉中心。因此,中国绘画自成体系,本应该有着一套完整的造型体系、造像体系、色彩体系以及空间体系。
在中西融合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许多学者将东西方绘画拿来对比,立足西方视角对中国画进行概括总结,所谓“散点透视”、“反透视”等理论,都是以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为基点而概括总结,究其根源在于“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具有强烈反传统的思想运动,
“中西融合”乃“至全盘西化”成为了当时的潮流,陈独秀、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等革命家、艺术家相继提出以西方科学的绘画改良中国画,这样的变革在融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抹杀了诸多优秀传统,其中就包含中国绘画独有的空间观,
中国人物画的空间理论不同于西方绘画理论的系统化,常见于只言片语、画论散记,近代的美术教育从西洋绘画的基础入手,由于审美理念、视觉文化、思维意识上的差异性使得很多人一时难以从素描转化为线描;把笔墨、黑白当成明暗去处理;忽视传统的随类赋彩,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光学影响下发展出来的色彩体系。
在中国画领域里“置陈布势”、章法、布局都与“经营位置”同义,而“远”、“境”、“虚”、“实”、“计白当黑”等概念归属于空间研究范畴,然而,其实两者完全可以放在一起探讨,在画面中经营物象的位置实则就是在经营空间关系。
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开启了绘画经营探索的大门,南齐谢赫首创品评“六法”提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将“经营位置”提升“画之总要”,随后历代都有对“经营位置”的阐述,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明代沈颢《画麈》,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方薰《山静居画论》等,
从中可以发现对于“经营位置”的研究主要对象发展到后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也可以说是扩充,早期中国画不分科,顾恺之、谢赫等人提出的经营意识针对的是人物画,而发展到唐代以后则集中体现在山水、花鸟领域。
因此,理解中西绘画体系的差异性,了解中国人物画空间观念的形成及渊源,掌握中国人物画构图的空间建构特点,开拓中国人物画视觉空间的范围,极力探索绘画空间作为一种创作思维方式的现实意义,建构中国人物画的空间认知体系,而不囹圄在西方的透视空间之中是迫在眉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