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授衔的57位上将中,都有哪些人授衔过高了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共有55位开国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1956年1月,王建安被补授上将军衔,1958年2月,李聚奎被补授上将军衔,这样,开国上将的名单增加到57人。开国的这57位上将都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名将,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那么,在这57位杰出的开国将领中,有哪些人的授衔过高了呢?
1952年,全军干部的级别评定工作圆满完成。这次的级别评定,对1955年的军衔评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根据标准,1955年的上将,需要在1952年是正兵团级,或者是功勋特别突出的副兵团级干部。根据这个原则,许世友、宋时轮、叶飞、刘亚楼、王震、陈锡联等正兵团级干部被授予上将军衔,韩先楚、刘震、李天佑等副兵团级干部则凭借革命岁月中突出的战功,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除了这些兵团级和副兵团级将领外,开国上将中有一位将领比较特殊,他是一位准兵团级干部,却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他就是贺炳炎。贺炳炎,外号“贺小龙”,从小就崇拜贺龙的贺炳炎,出身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系统,是贺老总帐下的一员虎将。
在革命岁月中,贺炳炎骁勇善战,不畏艰辛,多次在指挥打仗时亲自冲锋陷阵,他也为此多次身负重伤,甚至失去了一条手臂。但贺炳炎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回到指挥岗位继续指挥,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名。
在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跟随彭老总历经西北野战兵团的历次血战,将胡宗南的部队打得丢盔弃甲。在宜川战役中,贺炳炎与政委廖汉生审时度势,率领一纵将士们迅速攻占瓦子街,弥补了兄弟部队的缺漏,将国军变成了瓮中之鳖,在荔北战役中,贺炳炎率部直入敌人腹地,利用灵活的跑位和机动能力,突击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调。一纵改编为第一军时,贺炳炎担任军长。
贺炳炎的战功毋庸置疑,但是因为资历较浅,在1952年的干部级别评定中,仅仅是准兵团级。按理说,准兵团级将领基本上是要授予中将的,但因为出身湘鄂西根据地的将领们,需要在上将中占据一席之地,当时条件比较符合的有三位:许光达、贺炳炎、廖汉生。
我们知道,许光达最终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个上将的名额只能是廖汉生或者贺炳炎了。廖汉生和贺炳炎在我军中是一对黄金搭档,在解放战争中,廖汉生负责搞政工工作,贺炳炎负责指挥打仗,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在1952年评定级别时,廖汉生是副兵团级,比贺炳炎要高一级。但在五五授衔时,廖汉生主动辞让,贺老总也推荐贺炳炎。组织上考虑到贺炳炎是军事干部,最终确定了贺炳炎为上将,廖汉生为中将。
就这样,贺炳炎成为了开国57位上将中,唯一的一位准兵团级干部。想想与贺炳炎同为准兵团级干部的解方只是少将,贺炳炎的军衔确实是有点高了,但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他代表的是湘鄂西苏区。
我们说贺炳炎是上将中唯一一位准兵团级的干部,但他可能不是开国上将在干部评定中级别最低的,因为除了他,还有两位开国上将没有参加1952年的级别评定,他们是乌兰夫、阎红彦。
乌兰夫长期从事地方的革命工作,很少担任军事干部,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位“将”。但乌兰夫在内蒙古地区的地方革命工作中的贡献极为突出,所以破格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也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个鼓舞。
另一位就是阎红彦,阎红彦在军队中是有很高的资历的,而且红军时期也指挥过不少战斗。阎红彦出身于西北红军系统,在1925年即在谢子长、李象九等人的影响下入了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可以说资格是相当老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阎红彦跟随谢子长参加了西北红军的一系列起义,对陕甘边苏区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红军时期,阎红彦与谢子长一起,率西北红军浴血搏杀,对于西北红军的发展壮大功勋卓著。1936年红三十军成立后,阎红彦先后被任命为军长、政治委员。红军时期即做到军长,阎红彦的资历在建国后授予上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阎红彦后期由于受到了一些事情的影响,已经很少担任军内职务了。到了1952年的干部级别评定时,已经不担任军职的阎红彦自然也就没有被评定级别了。按理说,阎红彦在1955年是不应该参加授衔的。但是西北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功劳很大,他们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北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所以在开国上将名单中肯定需要一位西北红军的代表。
当时在世的西北红军将领中,级别比较高的有两位,一位是阎红彦,一位是贺晋年。贺晋年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在1952年的级别评定中是副兵团级,按理说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的,但贺晋年只被授予了少将,那么上将的人选只能是阎红彦了。
就这样,阎红彦和乌兰夫就成为了开国上将中,唯二的两位授衔时没有担任军职的。
此内容由腾讯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