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最近日子不好过,明明都懂一考就错是怎么回事?

先来个声明,题图不是小D的卷子。

最近小D日子不太好过,学校进行了阶段性测验,她成绩不怎么好看。卷子拿回家,先生把做错的题重新念出来给她,她大部分都能回答出来。

这下不得了了,从先生和家里老人的角度来看,不是不会,而是粗心大意,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所以,你们懂我说的“日子不太好过”的含义了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从我小时候读书开始,我就觉得“仔细”和“粗心”,就是一门玄学。

大人们总是要求的理直气壮,而孩子们总是一脸懵逼,“我觉得我挺仔细了,怎么才能再仔细呢?”

从我的角度看,无法精准定义问题的都是“伪命题”。我这段时间也在琢磨,“粗心”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1
读题能力
不知道你们注意过吗?同样一道题,家长读出来、电视pad上面放出来,和考卷里写出来,对不少孩子来说效果是不同的。
我观察过,小D听我们读题或者看pad上的文字声音结合,粗心的概率就会大幅下降。
这就让我意识到,她的一部分“粗心”原因还是在于眼睛扫视、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跳着读题,漏掉关键信息等。
0-3岁的孩子,大家一定要注意追视的锻炼,比如用手指着绘本进行亲子阅读就能很好锻炼孩子眼睛扫视。
“一天早上一阵大风把蜘蛛吹到了木桩上,它的身上带着一条又细又长的线”,边读边用手指引导孩子“追视”,这样他们也会听着更感兴趣。
注意,低龄孩子读绘本不需要指读文字,但指读图片是完全OK,而且被鼓励的。
3岁以后的孩子,上面分享的方法还能继续做,除此以外,可以适当引入迷宫连线、舒尔特方块这样的小游戏。
下面这些迷宫是很常见的,大家随便找些练习册,或者自己画点都是OK的。
舒尔特方块,需要和大家稍微展开讲一下,这是注意力训练的方法,但也有助于审题。
一张纸上画出25个方格,任意写1-25的数字。练习时,要求孩子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它们的位置,同时读出声。
花费的总时间越短越好,但大家一开始也不要太“结果导向”了,当成一个游戏来玩,反而效果更好。
那已经到了学龄的孩子,复杂一点的迷宫还是可以玩的,上面的舒尔特也能继续。
但与其同时,要给予孩子一些读题方法。多带着孩子在家读题,教他学会用手指着读题,或者用笔边读边划关键信息。
这是小D接下来的重点了,要学会独立读题,掌握读题方法。
2
书写能力
这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很常见,这也很多父母恨的牙痒痒的地方。都会做,就是写数字的时候,把6写成9了;明明12,偏偏写成了2;还有镜像文字等。
对于孩子来说,书写也是刚刚学会的技能,并没有完全熟练到变成肌肉记忆。
这就会出现,脑子里想到的,通过肌肉协调写出来的并不是完全一致,而且还经常不容易发现。
这种情况,我并不把它归结为粗心,而是书写的不熟练导致的。
我刚刚完成重庆南京的读者见面会,这方面深有感触。大家很热情,让我签名写字,你们要知道我这一年握笔的机会屈指可数,大部分情况都是用电脑的。
现场我就出现过好多次,脑海里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但真的写了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好在我至少书写了几十年,我的大脑还能自我纠错。
要知道,这些小不点才握笔几年而已啊。
针对这个情况,没有什么捷径的,就是多写,慢慢书写熟练了,就会好很多的。
但我们要清楚一点,书写是技能,任何技能的提升需要时间,而可以坚持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做这个技能的人不痛苦。
所以大家千万别着急,短期内想提高,结果每天逼着孩子写好几页甚至几十页,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粗心”,因为他们想敷衍完成任务。
用长期主义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孩子任何技能养成,都非常重要。
3
理解能力
还有一种情况是理解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读不懂题目,或者一知半解下进行的答题。
理解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就是进行阅读,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六年,我是不遗余力地和小D进行亲子阅读,也是一直在推广亲子阅读。
我曾经说过,阅读是一辈子的竞争力,其中阅读培养的理解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关键基石。我们经常说的“三年级落后”现象,很大程度也是阅读能力导致的。
如果学龄后的孩子已经出现理解能力落后导致的成绩差或者“粗心”,能做的就是回到基础。
而如果家里孩子还小的,那么更加希望你们能重视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能力太重要了,而这也是分两个层面的,一个就是能否理解;第二个是是否知道自己能否理解。
第二个层面经常会被忽视的,这就是学龄后很常见的。
孩子成绩差,老师父母就着急,噼里啪啦地给了一堆标签: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订正也总做错,反复讲的都不进脑子,等等。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孩子到底懂还是不懂呢?
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理解,这是需要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的。
我们很多成人也没有,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以为自己懂了”,自己做或者复述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对我来说,培养这个能力比培养第一层面的“阅读理解”更加重要,这是“元认知”的培养。
在小D 3、4岁的时候,我开始引入了阅读过程中监测自己是否理解的机制,我们使用的是,大拇指向上“ding!”,表明懂了;大拇指向下“Nah!”,表明不懂。
一开始为了让小D养成习惯,日常中我就会使用起来。
小D和我说话时,我就用手势来表明我是否理解她的话。而且因为有两个好玩的象声词,小D模仿的也很开心。
然后我们再慢慢引入到亲子阅读中。后面的技巧和任何育儿技巧都是一样的了,帮助习惯固化,就是给正面反馈。
一开始,只要她使用了,我就会表扬她。被肯定的就会被重复,那么慢慢就养成了习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对小D说不理解的,我们要怎么做呢?
这个阶段就是开始培养孩子第一层面的“阅读理解”能力了,我们带着孩子解决“不理解”的地方,其实就是向孩子展示学习阅读策略。
比如,重新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提问阅读法,猜测验证等等,具体的就不展开了,每个人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都能灵活运用。
试想,通过这样的亲子阅读,等到孩子真的上学了,她就能明白自己懂没懂。
当她上课没懂时,他会知道求助,也就能认识到预习和复习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而是他针对自己“懂没懂”的学习策略。
当他读题没懂时,他就会运用同样的阅读策略来进行二次审题。
小D成绩不好,我肯定也是急的,但最没用的一件事就是“干着急”,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干着急,还要迁怒孩子。
孩子开始学习了,就和当年性格培养一样,不会有“完美孩子”,总是一路遇到各种问题。那么就用当年育儿的态度,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拆解问题,各个击破。
没有学不会,只有不会学的。希望今天的拆解,也让“粗心”这门玄学不再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