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病情 只此一招管教三教九流的患者都秒懂
作为一名医生,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患者,各行各业,不同阶层。这些三教九流的患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医学知识几乎为零。为了让患者配合诊疗,又必须向患者交代病情。可望着外面的患者长龙,中国医生哪有时间给患者娓娓道来。为此,医生们常常急的面红耳赤,抓耳挠腮。
确实,在极短的时间内,向患者解释一个非常复杂医学的概念,而且对方还缺乏理解这个概念的背景知识,充满了挑战,这意味着你需要在相当简单的信息中装进去更多的内容。很多经验丰富的大牛医生,深谙让患者秒懂复杂医学专业知识的奥妙。其实,大牛医生令人称羡的沟通术,小医生也可以拥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种
领略 “基模”的语言穿透力
我们以“脑梗塞为什么需要早期治疗”为例,通过与常规解释对比,先来领略一下利用“基膜”解释病情的威力。
第一种解释:脑梗塞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需要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否则轻者致残,重则死亡。
第二种解释:脑细胞就像稻田里的秧苗,如果缺水,早期尚不致干死,如及时恢复灌注,还可能活得过来;时间长了,等地缝都裂开了,再灌注就晚了,神经功能再不能完全恢复了。
同样是解释脑梗塞为什么需要早期治疗,显然是第二种更容易让人瞬间理解。
“基膜”让患者秒懂复杂医学知识背后的原理?
为什么第二种解释更容易让人秒懂,这是因为第二种解释跟对方已知的概念(秧苗)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秧苗,患者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印象(比如秧苗是长在地里、需要浇水,缺水会旱死)。而这一系列的印象就叫做一个“基模”。(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
对于一个人来说,建立一个全新的基模,非常难,那意味着需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未知信息。我们小时候花费了很大精力才认识了什么叫做“桌子”,这就是原因所在。
但是在已有的基模上加以修修改改,将大大降低新信息量,避开了创建新基模的高难度(比如一旦你知道了什么是“会议桌”,继续理解什么是“电脑桌”就容易多了,甚至继续理解虚拟的电脑“windows桌面”也容易很多)。
相对于复杂的世界而言,人大脑的容量和计算能力简直太小了。整个大脑只有1G左右的存储空间,人脑的CPU主频不到小米手机的千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对信息进行高效地压缩和整理,一部动作片就足以把大脑空间完全占满。
人类大脑根据已有“基模”对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而不是像电脑一样直接存储新的信息,可大大压缩数据。拿记忆照片为例,计算机存储1000张人脸照片,需要1000倍的存储量,而人脑实际上只相当于存储了1张人脸照片(基模)。看到新的人脸,只需要在那个基模上做相应的改动—比如鼻子更高,眼睛更大,嘴更小。
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基模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快速、不烧脑地理解复杂的信息。
1、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很麻烦?你会说他是一个典型的狮子座男生的性格,即使他是白羊座的。(虽然出生日期本身无法预测性格,但是星座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概括别人特点的方法,从而减少了脑力的使用)
2、描述一个人的长相很麻烦?你会说她具有Angela Baby的脸型和舒淇的嘴型。
3、跟外国人描述《小苹果》很麻烦?你会说这是中国版的《江南style》
如何熟练利用神技“基模” 给患者交代病情
如何将“基模”神技运用到医患沟通中,让患者秒懂复杂的医学?很简单,只需2步!
1 引导患者跳出导致偏见的基模
2 套用患者熟悉的正确基模
有一次,王医生接诊了一位肺腺癌的患者。家属来了一堆,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加起来有七八个。因为已经病灶已多处转移,王医生建议患者尝试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患者家属一听到免疫疗法,满脸狐疑且略有怒气的质问道,“魏则西事件已经证实免疫疗法没有效果,为什么还推荐使用?!”
很明显,因为震惊全国的魏则西事件,患者家属已经形成了“免疫疗法无效”的基膜。当王医生说出“免疫疗法”的时候,患者家属就自动套用了 “魏则西事件”的基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免疫疗法没什么卵用。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知道,此免疫妙法非彼免疫疗法。魏则西使用的免疫疗法,是CIK细胞疗法,10多年前在欧美尝试、然后被弃之不用,因为它无法解决两个难题:一是靶向不明,二是癌症的免疫逃逸。王医生提到的免疫治疗是PD-1抑制剂,是非常成熟免疫疗法,在肺癌诊疗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疗效。
那怎么办呢?首先要引导患者跳出导致偏见的的基模。因此,王医生如此解释:魏则西使用的免疫疗法,是输入了大量的免疫细胞,好比装修房子,请来了100个人,结果99个都是开挖掘机的,技术水平很高,但是不对路,没用!
然后,王医生套用患者熟悉的正确基模,解释道:我现在说的免疫疗法与魏则西使用的不同,肿瘤细胞就像潜伏在身体的敌人,善于伪装成我们的战友, PD-1抑制剂就像优秀的侦查兵,能戳破肿瘤细胞的伪装面具,把他们揪出来,让体内的免疫细胞群起而攻之。通过运用“基膜”的方法,患者家属瞬间明白了两种免疫疗法的区别。
套用基膜时,还需要谨记2个注意事项。
一 利用对方已经理解的事物作基模。一次,一位小伙子做了包皮环切术,未婚的女朋友前来医院看望他。看望期间,问小伙子做了什么手术?小伙子红着脸支支吾吾,就是说不出口。姑娘很着急,于是就来找医生询问病情。当医生得知小伙子的女朋友是个裁缝,于是很幽默的给她如此解释这个手术:我们在他身上的某一个部位,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就像你们裁缝将一件衣服的高领改成低领一样。很简单的手术,没事的。姑娘听后,脸渐渐的红了。但显然,姑娘明白了!总之,针对不同的患者,要使用不同的基膜,跟养羊人不要说“1+1=2”,而要说“一只羊+一只羊=两只羊”。
二 谨慎选择基膜。使用的“基模”不同,最后产生的理解和感知是天壤之别。比如,给癌症患者交代病情,如果说“95%的患者活不过5年”,患者听了,一定会跌入绝望的深渊。但是如果说,“5%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存活5年以上,有点信心,一切会好起来的!”这样听起来,就给了患者适当的希望,即说的5年存活率数据是一样的。
使用“基模”可以加快别人的理解,但是很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很不喜欢用?因为这种“加快理解”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并不需要也不想要理解准确而严谨的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