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 河南,河南人……
总535期
2021年 07月 29日
本来是想写一篇随感请教一下朋友们,时下怎么会有这种缺乏常识的作家呢?后来一想,觉得如此命题实在有违温柔敦厚之旨,就绕道蹭个热点,名之为《河南,河南人……》,而话题也确实是因为河南的灾情而引起的——
一个朋友昨天告诉我发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他的朋友是作家,他们作家有一个专门的微信群,群友都是作家或者诗人,且都有一定的地位——因为这个群的成员都是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
一个据说有些名气的老男作家,在群里怒骂河南人。他骂人的话大概有两层:一是河南人落后、刁蛮,连外国记者采访都“暴力阻挠”;二是这一次来河南救灾的领导,部级以上的都没有——言下之意,足见河南有多不重要。
这个老男作家的谬论惹火了那个朋友。他在群里和他展开激辩,而至于詈骂升级……朋友怒而退群——道不同不相为谋嘛!鲁迅说中国民众根深蒂固的毛病是围观,且不辨是非,只看热闹。其实,何止是民众,作家们也是。据说我朋友的朋友在作家群里舌战老男作家,为河南人正名的时候,群里面声援者聊聊——绝大多数人是作壁上观,或许有人据此腹诽——看,河南人多差劲!没有人愿意帮他们说话!
……
听完朋友转述的故事,我有点意外!这个光鲜的、著名的、到处讲座出书的、被人捧的作家,怎么就这么孤陋寡闻?而且信口开河——
1、他说河南人“暴力阻挠”外国记者采访,不就是说郑州市民指责德国之声驻北京记者的歪曲报道那件事儿么?这件事儿网络上有视频呀,市民们没有暴力也没有阻挠呀!德国人不是已经在西方媒体圈发布了他采访的实况了么?设若真有所谓的“暴力阻挠”,请问德国这个记者的报道是怎么完成的?他又是如何安然无恙地离开郑州,并在西方传媒上大放厥词呢?
2、“暴力阻挠”这个意思是德国记者自己说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西方读者,败坏中国人民的形象,同时也能彰显其创作环境的“险恶”,衬托出其作品的“宝贵价值”。这一点把戏,老记者们都明白。但这套传递西方人歪曲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见的把戏,为什么一个中国作家选择了坚信,并据此对受灾的同胞施以蔑视和嘲讽呢?而况,地域黑是低级错误,作家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3、他说这次河南救灾部级以上的领导一个都没来……云云,让我惊诧到顿时语塞!感到非常离谱。一个作家,据说是有点名头的作家,信息会如此闭塞么?或者说常识会如此缺乏吗?请问:全力救灾的河南省四大班子领导是部级以下领导么?亲自带领子弟兵深入社区一线抢救灾民的中部战区政委、朱生岭上将是部级以下领导么?再说了,救灾就是救灾,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什么排场和级别?你以为是你这个“著名的作家”走穴、讲座、签名卖书、出席论坛……那样讲究排场、讲究级别?
朱生岭上将在郑州救灾
———————————
河南怎么样?河南人怎么样?只要不黑不吹,逻辑思维正常,一般人都会有靠谱的答案。谁都明白:哪一块谷子地不长稗子?哪一颗脑袋上不生白发?白脸蛋上也会长雀斑,红太阳里也有块黑痣。一般不能代表普遍,个别不能等同于全体。五个指头伸出来也不是一般长,总不能削指适齐,或者一个指头坏了就把手砍掉吧?!
北京有正黄旗大妈,但更多的是热心正直的朝阳大妈;云南有野蛮导游,但更多的是淳朴的人民和优美的风景……一样的道理,河南人里面也有素质不高的人,但更多的是古道热肠、大方实诚、知恩图报、深明大义的人民。河南人感谢全国人民的援助,那是实实在在的,热泪流自内心,热情溢于言表,行动胜过一切!一个外省救援队撤离河南时发的视频是——再也不敢来河南了!他们在河南救援,无论到哪里,吃饭老板不要钱,抽烟、喝水老板不要钱……走到哪里都是感恩的笑脸和真诚的热情!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慨叹“再也不敢”来河南了——连付钱的机会都没有啊!
亲爱的那个~~什么作家,你说这样的人民是低素质?
——啊呸!去你个鳖孙!
2021年7月27日 夜
阅读链接:文学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