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九蒸九晒
九蒸九晒是一种中药材的传统炮制方法,指采用蒸法和晒法反复炮制中药材的方法,具体细节因药材品种不同而不同,主要目的是为了纠偏药材药性或增加药物成分,减少毒性成分。“九蒸九晒”是古代本草中常见的一类药材加工方法。“九蒸九晒”的“九”,有时指九次,有时超过九次,有时大于二次而低于九次。
九蒸九晒的目的:是采用蒸晒等方法纠偏药材药性或增加药物成分,减少毒性成分,从而更好的发挥药材的功效。后来这种方法也被延伸到保健食品的制作中使用。
九蒸九晒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九蒸九晒的药材为南北朝时期胡麻。《本草经集注》(480—498年):“服食家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世人学者犹不能恒服,而况馀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其性与茯苓相宜。世方用之甚少,惟时以合汤丸耳”。可见,胡麻“九蒸九晒”的加工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九蒸、九曝”之后作食用,用来断谷、长生、充饥。《本草经集》特别强调“蒸不熟,令人发落”,认为不 仅 要蒸,而且还要蒸熟。
黄精与大黄的九蒸九晒。现代研究表明,药材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后,其成分质量与含量的均会发生变化,也会对中药的药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改变。
黄精被世人誉为“血气双补之王”。各个时期的本草著作及炮制专著中都记录了关于黄精的九蒸九晒法。生黄精偏润肺,通过九蒸九晒后,其药性大大改变,偏滋补,滋肾阴,补气血,不仅可除去服用生黄精时产生的麻感,还可增强其补益作用。生大黄性寒,味苦,其泻下力峻猛,是临床治疗便秘的常用药。为满足临床上的不同需求,历代医家采用了九蒸九晒的方法对大黄进行炮制,现代研究表明九制大黄可缓和生大黄的峻下作用,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更好地用于临床。因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故古人常使用其九蒸九晒品。九蒸九晒地黄与生地黄相比,其苦寒之性转变为甘温滋补,具有补精化气,滋补阴血等功效。因此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及现代研究表明,黄精、大黄、地黄这3味药经九蒸九晒后的药性有了极大改变,是中药材经过九蒸九晒改变药性的典型范例。
此外还有槐角和何首乌。从树上把已干燥的槐角采下之后,清水洗净,晒干,除去杂质和灰尘,放在笼屉上,像蒸馒头一样加火热蒸。蒸毕,晒干(以不粘手为宜)。这样连续热蒸九次即所谓九蒸九晒。这时槐角已变成深黑色,这就是槐角茶。干燥之后,就可密封保存,留待饮用。
何首乌在《本草纲目》中曾盛赞何首乌“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制首乌在临床上已被使用数百年,要求的炮制方法为“九蒸九晒”,炮制后的何首乌颜色乌黑,有光泽,呈角质状。(根据资料综合整理,认为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