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假的、不入流”,李敖对金庸小说的这两大观点,有道理吗?

多年前,笔者在一个无聊的下午,拿了一张纸想做这样一个盘点:被李敖骂过的名人。结果理了数小时后发现,一张纸根本不够写……

我当时统计出来的人数是300多人,随后上网一搜,发现有更有才的网友统计出了3000多,只能说我还是孤陋寡闻了。在众多被李敖批过的名人里,个人觉得最冤的不是三毛、余光中,而是金庸。为何这么说?且听笔者为您慢慢道来。

金庸和李敖在私底下,其实还是有些交情的,据李敖自己说,金庸曾专门去拜访过他。两人就在李敖的书房里,足足交谈了数个小时。两位大文人,能谈数个小时显然不可能只是客套地问候,肯定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对于他们谈的具体内容,金庸倒是没怎么对外公布。但李敖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谈起了这件事,并用“假”、“虚伪”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金庸。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冲着金庸说自己“早就对世事看开了”这话来的。李敖认为:既然这样,那你还赚那么多钱干什么。由此,李敖得出结论:金庸这个人很“假”。

目前两位前辈都已过世,对于他们之间的这些口水仗,笔者也不想多说了,毕竟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个人认为,咱们该关注的点应该在他们对文化的见解上,而在这件事上,李敖的观点也是十分犀利的。

也是在这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李敖一个问题:“您看过金庸小说没?”李敖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臭鸡蛋不需要吃,闻一下就知是臭的。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直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金庸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金庸写的那些东西,华山论剑、人飞檐走壁,都是假的,读它是浪费时间;第二个理由,武侠小说自古就是不入流的,是属于低级文学。因为这两个理由,就说金庸小说是“臭鸡蛋”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逐一剖析。

首先,是关于“假”文学的说法,其实不只限武侠小说,只要是小说就免不了虚构,不同的是武侠小说在虚构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而这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它们本身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900多年前,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对这件事早就研究透了,他在自己的《通书》一文中发明了个成语叫:文以载道。他认为: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外表多虚都不重要,重要的抛开种种修饰外,作品的里子是不是够“实”。那么金庸的小说有没有里子?很显然是有的。飞檐走壁之下,是关于侠与义、爱与恨的诠释,江湖儿女、人情冷暖的感情,也是丰富的。

如果连这样的外饰都接受不了,那《庄子》、《战国策》中的寓言,又算是什么文学呢?要知道《庄子》里的鱼是会说话的,《战国策》鹬蚌相争里的蚌也是会说话的。所以,假不假根本不是问题。

事实上,这种天马行空的虚构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最直接的证明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流行,这也是《百年孤独》能拿诺贝尔奖的原因。

李敖的第二个理由,关于武侠小说不入流的问题,个人认为他说得也没什么道理。

武侠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里的刺客列传,它确实不算主流文学,但它在历朝历代也仍然是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元流行一时的话本,都算是古代的武侠体。

清代时,贵族文人石玉昆闲来无事,写了一本《三侠五义》,这使我们有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长篇武侠小说。到了近现代,随着白话文的风靡,武侠小说比其它文体显然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它的崛起甚至让通俗小说这个大类也风靡一时。

严格来说,武侠小说虽不是主流文学,但非主流与“不入流”是有本质区别的。说一种作品“不入流”是在说它档次低,但文学本身是不分档次的,不管它有多小众。你能说《史记》里的刺客列传档次低?你能说唐传奇档次低?显然不能!

笔者非常欣赏李敖先生,但他对武侠小说的偏见,个人实难苟同。文以载道,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相应的受众。阳春白雪是文学,下里巴人也是,这个道理古人都能想明白,今人反而接受不了了?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