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与其说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不如说赵孟頫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初读此贴,乍以为是赵孟頫书,虽然笔法字体等都有王羲之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以伪证伪。为了鉴定真伪,上个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曾邀请启功先生,及本院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及有关人员,进行联合鉴定,经对原迹仔细观察,一致认为是唐、宋间人所作,其字有的是双钩填墨,有的是临写,有的是自造。自此,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便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伪书赝品。
尽管已经被鉴定为伪书赝品,但是其书法艺术价值却很高。个人以为,无论它是不是出自赵孟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它对赵孟頫影响却很大。后世都称赵孟頫为王羲之第二,也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
赵孟頫作品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
后世鉴别真伪,认为此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非真迹,主要有这么些观点。或认为王羲之流传至今的都早三四行几十字,却从未有如此大篇幅的作品;或认为此文中没有考虑避讳的现象,像文中出现的“正”、“政”等为王父之字而无避讳;或认为此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通篇用笔不流畅、笔法不一致,可能是临摹集字加自造……
仔细鉴赏,再结合王羲之的当世所流传的作品,尤其是《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笔者以为,其伪书赝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出自一人之手的作品应该是流畅不阻的。从哪里读出此贴得不流畅呢?一个是笔墨轻重,一个是运笔矫揉造作,还有一个是同样的运笔雷同出现。我们知道,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因20多个“之”字笔法字字不同而被后人称道,王羲之不可能犯这样的错!在此贴中,凡是在王羲之传世可见的字体上非常优美流利,但是到了未曾出现过的字体以后,显得非常尴尬或者失体,此为“自造”的失败。
其次、王羲之书法风格干脆利落,绝不脱离带水。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就是讲他运笔的酣畅淋漓。从笔画、结体、章法三个方面来说,王羲之作为书圣,很难写出像此贴中“饭”、“稷”、“研”这样不美观的字来。(如下左侧两列)
再者、圆润并非王羲之的书法特征。从传世文献记载与众流传至今的临摹本及传出作品来看,“圆润”是此贴最为致命的命门。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是定型在骨子里的,并不是说变就变,更何况在同一幅作品之中。
钟繇《宣示表》,现藏故宫博物院
最后,作为临摹作品,必然是模仿他人书风隐藏自己风格,而此贴断不见钟繇的风格。钟繇书风由于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故而比较敞亮而不是紧凑,可参看其传世的早期作品。
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帖,虽然经最后鉴定并非真品,但它的文物历史价值是不容怀疑的,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此帖不能保存至今,那么王羲之是否临写过钟繇的《千字文》,将永远是一个历史疑案,那对我们今天研究这位书圣,更是增添了一层迷雾。大体此帖在用笔结体上,严守矩矱而不逾于法,雍容大度而无小家气,那是不错的,对于我们今天从事书法艺术创作或初学书者来说,仍有一定的参考藉鉴作用。
另外,反过来看,人们称赵孟頫为王羲之第二,而此贴确实拥有赵孟頫的味道,但是较之与赵孟頫却差得很远。而赵孟頫书法与王羲之最大的差异是其字“圆润”。但是拿此贴与赵孟頫相比,却又显得差了一个档次,原因很简单:运笔前后不一,通篇行文如鲠在喉。如果抛开作品的印章,该《千字文》可能出自赵子昂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