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把离异后独守空房的女人也称之为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全句,没有详细出处,是民间俗语。上句则是“鳏夫房前炊烟少”,是说鳏夫房里因为没有女主人,很少开伙做饭。

问题来了,为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呢?民间为何有这说法?

因为寡妇门前男人多

中国古代,属于父系社会,男人由于身高体壮,主要赚钱养家;而女人身形纤弱,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

当一个女人,老公死了,或者被人休了,就如同房里的顶梁柱倒了,女人托家带口,就会无比艰难。

但生活还得继续,而很多事情需要男人来帮忙,寡妇们只有央求其他男人了。当然,也有男人感觉寡妇可怜,会主动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人看到寡妇门前有别的男人了,而且男人还不止一个。

除了生活中需要男人帮忙外,寡妇的情感由于处于空窗期,也需要男人的安慰。于是,有些男人开始尝试接近寡妇,这些人中,有些是单身,接近的目的在于拉近距离,看能不能共结连理;有些是已婚的,纯粹是前来“搔扰”,看能否有机会揩油。

于是,寡妇的门前男人多了起来,热闹起来了。

男人多了,故事就多了

寡妇门前男人多了后,未免就会有人让寡妇真正动心,因为寡妇需要情感,也需要男人坚强有力的臂膀,关键是寡妇单身,无需背负更多的责任感,喜欢就选择,不喜欢就放弃。

很多寡妇,特别是有姿色的寡妇,大多都有和某个男人或几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这让左邻右舍看在眼里后,逐渐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随着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各种案例的积累,在大众意识里,认为寡妇门前有男人出现时,肯定有些情况,在意识里就给寡妇整个群体定了性。

这时,哪怕寡妇生活很干净,和个别男人的交往也很平常,也会让东拉西扯的“八婆们”,推理和想象出活色生香的若干故事。

所以,正经的男人们,大多会谨慎的远离寡妇门前,主要是害怕招惹是非。

今非昔比,过去寡妇们的社会地位确实不高,容易遭人非议。

但,现在离异或丧偶的寡妇们,早已少了过去那种被看低或不断被八卦的待遇,除了边远农村外,城市里对于寡居女人的议论,也许有,但少了太多,大家都那么忙,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议论?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女性,多做正事,少些是非。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1.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2.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少妇琳娜,当时因二战爆发,所有人都认为琳娜的丈夫已经战死前线,琳娜一夜之间变为了寡妇,当她走在西西里的大街上时,所有男人都都喜欢他的美貌,却引来所有妇女妒忌和排斥。大家都骂她她是“婊子”“贱货”,可谓“寡妇门前是非多”真是人言可畏!

再者来说,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村有一个婶婶因丈夫工作原因去世成为了“寡妇”,刚开始大家都特别同情这位婶婶,帮她干农活和重活,后来,当这位婶婶重新找到了另一个丈夫准备再嫁时,有留言说是急疯了吧!

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没有谋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别的男人,这样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男人,去寡妇门前探头探脑,看是否有机会揩油,欺负她也没有丈夫替她出气,就算和男性正常的交往也容易被人过多关注,所以就有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由来。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社会,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准则,做的好还能得到一副贞节牌坊,犹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耸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楷模。

寡妇门前为什么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寡妇是弱势群体,易招惹是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艰难,这时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虚而入,趁机占便宜,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还说不上是非多,有这种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来了,比如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严格意义上说她不能算寡妇,但是由于男人不在身边,各种人随着上门,各种是非也就来了。

(2)社会对女人的欺凌。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的欺负对象,各种破事烂事找不到责任人,女人就成为背锅工具,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女人,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寡妇更是女人中的弱势群体,更好欺负,比如说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天下”,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寡妇来说,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锅从天上来”,躲都躲不掉。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正在走入历史,但是依旧有许多女人沦为各种是非的牺牲品。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种新类型的寡妇,男人不在身边,女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起来像是女人有错在先,但是社会对于女人犯错的容忍度远远不如男人,男人出轨可以用一句犯错来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则永远被绑在耻辱柱上,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是非。

希望这种是非越来越少!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点赞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