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柏林隧道事件:中情局与克格勃谍战斗法
《柏林间谍战》剧照
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是冷战时期欧洲三大间谍之都。
从地理位上看,这三座城市都位于中欧,处于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最前沿地带。
我们知道,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苏四大国分区占领。
其实,奥地利情况也一样,不仅整个国家被四大国分区占领,首都维也纳也有四大国驻军,直到1955年奥地利才恢复主权,成为永久中立国家。
两大阵营的军队交错在一起,为相互搜集情报提供了便利,柏林和维也纳因此谍影重重,每时每刻都上演着由美苏两大阵营情报机构主导的秘密战争。
《柏林间谍战》剧照
根据后来东德领袖昂纳克估计,西柏林至少活跃着80个间谍机构和恐怖组织,西方情报机构的资料显示,冷战时期活跃在维也纳的各国间谍人数最多时达2万人,维也纳是冷战时欧洲最大的间谍之都。
匈牙利情况特殊一点,它虽然处在苏东集团控制之下,不过早期它的政治空气比较宽松,当局对社会的控制不稳固,大量西方间谍涌入首都布达佩斯活动,这种情况直到1956年波匈事件后才有所改变。
在三大谍都上演的无数个谍战故事中,以“柏林隧道”事件的政治影响力最大。
间谍示意图
01
二战后,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位于东德境内的柏林,也被分裂成东柏林和西柏林。
这意味着,美、英、法三国占领的西柏林,是一块位于东德境内的飞地,它只能依靠几条固定的公路、铁路以及空中航线,与西方世界保持联系。
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使柏林成了高层情报活动、间谍交换活动的中心,苏联克格勃在东柏林设立有情报据点,美国中情局则在西柏林成立了行动站。
双方广泛搜集对方的各方面情报,如交通运输、食品供应、工业生产、社会舆论等,当然,情报搜集的重中之重,还是军事、政治情报。
时间进入1950年代,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对苏联情报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及1953年苏联成功试验氢弹,美国迫切需要获得更多苏联情报,特别是苏联核武器和核政策的情况。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情景
此外,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三驾马车并立的局面,政治形势很不明朗,美国迫切想知道谁会成为斯大林的真正的继承者,以及这个继承者上位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对内对外政策。
这一切,都依赖对苏情报。
然而,中情局柏林行动站的情报产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美国的需求。因此,它必须另辟蹊径来搜集情报。
1953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任命艾伦·杜勒斯出任中情局局长。
艾伦·杜勒斯
艾伦·杜勒斯是美国情报史上最传奇的间谍,也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情局局长。他有个哥哥比他更出名——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哥俩一个主抓外交,一个主抓对外情报,在冷战之初的美国政坛,拥有很大的能量。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艾伦·杜勒斯上任后,立即着手开辟新的对苏情报搜集渠道,这一过程中,他对美、英两国先前在维也纳进行的“白银行动”,产生了很大兴趣。
02
“白银行动”始于1949年。
英国军情六处的情报人员,在维也纳郊区买了一栋房子,然后挖掘地道,接通了苏联占领军司令部(位于维也纳帝国饭店)的地下电缆,然后用录音机将通话录下来,可以监听驻奥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的电话内容。
1951年,美国中情局也加入了“白银计划”,中情局驻维也纳情报站,获得了部分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联系的地下电缆网络图,他们以此为线索,请来了华盛顿总部电讯室的老资格电讯专家卡尔·纳尔森,让他帮助恢复完整的地下电缆网络图。
四大国分区占领奥地利
卡尔·纳尔森在维也纳地下设施图和其他市政建设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分析研究,花费巨大心血,将残缺不全的电缆网络图纸,拼凑成了一份完整的维也纳-莫斯科通信系统网络图。
利用这份图纸,美、英两国情报部门扩展了“白银行动”,建立了多条窃听专线。
从“白银行动”中,美、英不仅了解了奥地利苏占区的全部状况,还搜集到了大量苏联外交方面的情报。
比如,南斯拉夫和苏联闹掰后,中情局证实了铁托与斯大林分道扬镳(之前担心两人演双簧),而且获知苏联不打算对南斯拉夫动武,这个情报为美国拉拢南斯拉夫提供了依据,并让美国放心从欧洲抽调兵力,投入朝鲜战场。
斯大林和铁托画像
“白银行动”虽然获得了很大成功,但却无法满足美国的情报需求。
从整个欧洲来看,维也纳并不是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从这里搞情报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从1951年开始,苏军开始使用加密电话,这增加了美、英获取情报的难度。
当时,柏林才是中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同时它也是欧洲最大的通信中心之一,莫斯科、华沙、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之间的通信,都依赖柏林中转。
对中情局而言,如果能监听到柏林的苏军通信,必将大大提高美国获取苏联和东欧情报的能力。
艾伦·杜勒斯一锤定音,要求把“白银行动”复制到柏林——从西柏林挖一条隧道,延伸到东柏林地下,窃听苏军通信电缆。
示意图
03
艾伦·杜勒斯的想法十分大胆,要实现这个想法,有两个前提:一是掌握苏军使用地下电缆的情况,二是破解苏军加密电话。
1953年春,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中情局掌握了驻东柏林的苏联军事和民事机构,大量使用地下电缆的情况,通过小型无线电发射装置,可以准确找到苏军地下电缆的位置。
不久,破解苏军加密电话的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卡尔·纳尔森通过研究发现,电话在通话时,真实的声音在受到加密干扰后的一瞬间,仍然留在电话线上,这一现象被称为“回波现象”。
而通过特殊手段,可以把电话线上的回波搜集起来,然后经过技术处理,还原成清晰的通讯内容,从而破解加密电话。
示意图
卡尔·纳尔森的研究成果,在当时非常先进,苏联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对美国的研究成果也一无所知。
既然各方面条件都基本到位了,那就干吧。
经过实验和搜集技术资料,确定选址和掩护方法后,中情局于1954年8月17日启动了计划,代号“黄金行动”。
“黄金行动”既是“白银行动”的升级,同时也寓意优质的情报比黄金还值钱。
“黄金行动”最重要的一步是挖掘隧道。
按照计划,隧道总长2500米,其中270米位于东柏林,隧道高2米,顶部距离地面4米,通往东柏林郊区的索恩法尔德公路——苏联驻东德空军司令部与东柏林之间的通信电缆,就埋在这条公路下面。
东德士兵(左)
公路上经常有苏联士兵和东德军警巡逻,所以挖掘隧道时不能有响声。另外,由于隧道位于分界线两边,如何掩护隧道口以及处理挖掘出来的泥土也是一个大问题。
04
中情局的处理办法很巧妙,他们让美国工兵部队在西柏林边界线100米多处,修建了一个大型的半地下仓库,对外放风说是在修建雷达站,以便观察东柏林机场及其附近的交通情况。
这个大型半地下仓库,既可以为挖掘隧道提供掩护,又可以容纳挖掘出来的泥土。工地上,装有建筑工具和电子仪器的车辆进进出出,也让外界确信美国人是在修建雷达站。
修建雷达站是很常规的操作,你可以修,我也可以架,这没什么好说的,苏联人并不以为意。
从雷达站到目的地这段隧道长450米,为了避免闹出动静,美国工兵在挖掘隧道时小心翼翼,每天只能推进几米,有时还会碰到地下水和化粪池,异常艰辛。
柏林隧道示意图
为了确定地下电缆的准确位置,2名中情局特工化装成美国士兵,以执行公务为名,开车混进了东柏林,他们在预定地点后,借口轮胎漏气,停车更换轮胎,然后趁监视人员不注意,在附近安置2个小型无线电发射装置。
这种装置能确定地下电缆的位置,让隧道挖掘有精确的方位。根据无线电侦测,苏军的地下电缆就埋在索恩法尔德公路的一侧,距离地面0.5米。
索恩法尔德公路,是连接苏联驻东德空军司令部与东柏林之间的主要公路,交通十分繁忙,经常有重型军车通过,因此隧道必须修的非常坚固,能承受任何来往车辆的压力。
美国工兵使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隧道四壁全部用厚铁板镶接而成,承重性能极佳,铁板表面还贴了隔音材料。此外,隧道内还安装了空调设备,用来调节温度和湿度,配备了水泵,用来抽除不断渗透的地下水。
柏林隧道内景
隧道的主体工程是窃听室,室内装置着大型交换机以及432个扩音器和600个录音机。
从1954年8月17日开始,到1955年2月25日隧道竣工,光挖隧道就挖了半年多。此后的几个月里,隧道的自来水工程、电缆工程相继完工,工程总耗资670万美元。
05
电缆铺设好后,录音就开始了。
事实证明,中情局确实开辟了一个情报宝库,来自地下电缆的情报,就像自来水一样,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情报流出来。
中情局拦截的这条地下电缆,有1路有线电报线,4路有线电话线,各条线路都很繁忙,通信量很大。
东西柏林的一处通道
记录这些通讯内容,中情局窃听人员平均每天要用掉800盘录音磁带,打印至少4000米长的文传打字带。
每个星期,中情局都会派出专机,将录音磁带送到华盛顿,经过翻译处理后,再送到中情局和英国情报机关,供分析人员研究使用。
为了处理这些磁带,中情局召集了50名精通俄语和德语的工作人员,将他们安置在一间只有25平米的房子里,进行翻译工作。
为了防止室内无线电信号扩散,进而被克格勃反窃听,中情局将房子四周用铁板裹得严严实实,且不留窗户。一切都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
截止1956年4月柏林隧道被苏军发现,中情局通过“黄金行动”,总共获得了5万盘录音磁带,44.3万个转录谈话,4万个小时的电话交谈,600万个小时的电传通信,以及1750份情报报告。
中情局通过柏林隧道窃听的情报,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其他情报搜集渠道无法企及的。事实上,自斯大林死后,美国在苏联和东欧有很多情报空白区,而来源于柏林隧道的情报,填补了很多空白。
比如,中情局掌握了苏联和东德地面部队的训练、组织以及装备情况;也知道苏联为驻东德的空军装备了新式武器,强化其核打击能力;还识别并定位了苏联在东欧的约100个空军设施,以及苏联建在东德、波兰的飞机制造厂。
东德军队
此外,中情局还窃听到了大量战略情报,如通过东德铁路、车辆年久失修状态,判断出苏联不会对西方盟国发动整体战;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情局就知道了赫鲁晓夫要在会上批判斯大林;它还掌握了东德铋公司将开采的铀资源运往苏联,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中情局还掌握了参加苏联原子能计划的近百名德国科学家的信息,他们是战后被苏军抓走的,内心对苏联不满,美国特工成功策反了一些科学家,搞到了不少苏联核武器的情报。
06
柏林隧道如此绝密,它又是如何暴露的呢?
千防万防,内奸难防,英国情报部门出了叛徒泄了密。这个叛徒,就是克格勃安插在英国的王牌间谍乔治·布莱克。
乔治·布莱克
布莱克出生于荷兰,二战德军占领荷兰,布莱克参加了抵抗纳粹的运动,被盖世太保追捕,逃往英国,后来他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精通荷兰语、英语、德语、法语,加入英军情报部门,成了一名间谍。
1948年,布莱克被派往韩国汉城,搜集远东情报。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和英国使馆人员被朝鲜人民军俘虏,关押了3年之久。期间,他接受了主义的洗礼,转变了信仰,加入了克格勃,代号“鼹鼠”。
布莱克被释放回国
1953年朝鲜停战后,布莱克回到英国,被分配到了军情六处,2年后又被派往西柏林情报站,担任技术情报部副主任,负责研究驻东德苏军的情况以及策反苏军军官。
布莱克被俘3年,回来后居然立即被任用甚至重用,也不知道英国人的政审是怎么搞的。
此后,“鼹鼠”向克格勃提供了大量英国和美国的情报,包括几百名军情六处间谍的名字以及柏林隧道。“鼹鼠”告诉克格勃:东柏林有一条专用于对苏联进行间谍行动的秘密通道。
当然,“鼹鼠”只知道有这么一条隧道存在,隧道的具体运作情况他不了解。
然而奇怪的是,苏联知道这个情报后,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听之任之。
苏军发现柏林隧道
后来有人推测,苏联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自己的加密系统有信心,认为美国人破译不了,二是为了保护“鼹鼠”,避免其身份暴露,毕竟知道这个情报的人不多,美、英方面很容易倒查出来。
直到1956年初,赫鲁晓夫才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关闭柏林隧道,以及如何利用这事从舆论上攻击美国。
07
1956年4月,东柏林郊外索恩法尔德公路上,苏军通信兵在对地下电缆例行检查时,一个小兵突然发现了一条包着厚铅皮的电线,这条电线显得那么扎眼,那么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