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桃花源记忆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灼灼如斯人,落英缤纷如斯事,世人心目中的乐土。
我知道年少某日背起行囊离开它的时候,我终有一日还会怀念它。
果然。
其实当初我并没有觉得它有多美。
一条简单的国道旁,桃花源已经存在了好多年。
等我去的时候,它无晴雨,也无多惊喜。
我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初次拜会,遇荷、遇桃、遇方竹,就是没在遇仙桥上偶遇仙家,可是那秦人古洞也太简陋,真应了那句“初极狭,才通人”,等到豁然开朗,拾级而上,才有了一丝丝的乍见之欢,想必陶渊明先生也是因此而动了“采菊东篱下”的念头吧!到得桃花山山顶,清风徐来,竹叶轻吟,我才真意识到已经在传说的桃花源里了。那种超然物外、宠辱不惊也不屑惊的心理,很是符合我19岁少不经事的孤傲与狂妄。
再次去,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元旦,天白茫茫,地白茫茫,我略带一点感冒的初愈,走在秦人村无垠的白茫茫里,望着遮掩了一切的兀自飘舞的雪花,前不见来者,后亦无来者,感到无尽的茫然。大抵对前途和命运未知的人都会有这个感慨吧! 但是桃花山、秦人洞、秦溪们都默默无语,在雪落声中看着我孤独而来,黯然而去... 我想离去的念头初起渐酝。
而后又去过几次,都不是桃花最灿烂的时候,几乎都是陪友人游玩,但每次,我都要在遇仙桥上坐上一会儿,期待什么呢?望着潺潺自山坡跌落的溪水,在桥边的一泊水湾聚集,升腾起一片细小的水珠。溪水簌簌,有时也会令我暂时忘了世间的俗杂与烦忧。
前不久我偶然听了一位文学大家的讲座,讲起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自不消再细说,但是他讲到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诡谲的不存在,是武陵人偶然闯入的不可言说的仙地。有些未知我们不知道它存在于何处,心向往之,有些人幸遇,有些人遍寻。他的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乐土,已经是桃花源的标签了。
最近一次去,桃花源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可能被刻画得更桃花源了一些吧。古镇的青墙画壁,五柳湖的玲珑小桥,湖边的亭亭高塔,无不呈现出人事的精雕细琢。我一边欢喜一边遗憾,欢喜的是家乡的兴盛,遗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难道所有事物,都要永远是最初的模样吗?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又耽搁了多少怀旧的人?
但是秦溪上邂逅的那一台晚会,却是让我惊艳到了。
溪还是那条曾经不语的秦溪,现在却热闹了起来。整条秦溪都是晚会的舞台,游客坐在船上在秦溪穿行,恍若自己便是在演着一场自己的独角戏。戏之初起,氤氤氲氲雾气中,两岸三两渔人或结网,或捕鱼,一片古朴祥和。城市中呆久了的我,好久没有感觉到这种令人神往的宁静。
清晨鸟鸣,水声缭绕,两岸场景变为念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学童,他们古董先生的摇头晃脑,像极了我师范时的一位语文老师,“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接着是捣衣少女与踩水少郎的情歌对唱。
是了,爱情,人生大戏里怎会少了它?就在仙乐飘飘中,我看到邻座一对年轻人,男孩终于牵起了身边女孩的手,也许,那是他想了许久终于鼓起的勇气;也许,那是她等了许久终于等到的惊喜,谁知道呢?那一刻,我看到的就是爱情的模样,或有雷霆未可知,或有悲伤亦未可知。
复前行,就是武陵渔人惊扰桃花源,建筑、灯光、布景美轮美奂。对今人的惊叹之余,也意识到古人本自作息有序,怡然自得,一个无故闯入的外人,让桃花源再度隐藏,不再展示于世人面前,或许,陶渊明老先生心中就是有一个梦?这个梦,只有他自己独享,不想任何人来惊扰?
最后的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家乡的一个风俗: 哭嫁。热闹、排场、风趣,喜中有泪,泪却是喜。整台晚会在一片飘洒的桃花中结束,美丽的桃花自天空中漫天飞舞,绚烂至极,落到盈盈的水面上,随水飘走,又落寞至极!
桃花源,只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
有些梦,不惊醒才是最美!
关注书韵闲话
无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