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灵秀-皇寺镇
皇寺古镇,是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邢台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带,在雷公山与龙山(棋盘山)之间。东南距邢台市20千米,西北有羊卧湾水库(玉泉湖),邢昔公路(S321)从村北穿过。古镇处于浅山区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地形为东西稍长的盆地状,西部有太行余脉玉泉山(火焰山),南有龙山(棋盘山)、凤山、雷公山和马鞍山等。
皇寺古镇水源丰富,村北雷公山北侧有白马河,金玉河、银玉河环村流过。镇中有三处著名的泉眼,即金泉、银泉、玉泉。金泉在村南马鞍山下,玉泉位于皇寺镇村西,银泉在雷公山上。金泉、银泉、玉泉是金玉河、银玉河的发源地。尤其是玉泉山下的玉泉,一年四季永流不涸,民间俗称“流不干”。泉水经金玉河从村中穿过,东流里许注入村东的洼地中,河水潜入地下,当地又俗称“灌不满”。
一、皇寺景观与景点
皇寺镇村自然风光秀丽,山水优美。龙山、马鞍山、雷公山、羊卧湾水库是这一带的自然景观。村西的玉泉寺景色优美,旧志誉为“玉泉夕照”,是邢台八景之一。
玉泉禅寺 位于皇寺镇村的西部,太行东麓之龙山下(亦称棋盘山),始建于唐,重修于金,中兴于元。寺院平面呈方形,轴线上分东西两院,山门前有玉泉池、寺以龙山为案山。自山门依次建有天王殿、观音殿、三宝殿(华严殿、古称大佛殿),在轴线两侧有斋堂、客堂、祖师殿等,在东侧建有独立禅修院落,各个封闭互不干扰。西院建有五叶堂、忆可亭和禅堂等。三宝殿后正在建筑的净慧老和尚舍利塔院。
唐柏 在寺院内有三棵唐代植种的柏树,即鸟柏、茶柏和唐柏,三棵唐柏历经千年的风雨苍桑,至今郁郁郁郁葱葱。鸟柏高达二十多米,树冠十分繁茂,枝桠繁壮,其势如烟如云,挺拔苍劲。为什么称为鸟柏?当地百姓说:历史上鸟柏经常栖息珍奇的鸟类,再加上树冠庞大,经常迎风自吟,两鸣交响,酷似百鸟鸣唱。民间还美传,这棵柏树“每落一鸟,便增加一鸟形花纹,久而久之,柏纹如落鸟之众,”故名鸟柏。三宝殿前两侧还有两棵柏树,其中一棵为茶柏,村民常用柏叶泡茶,气味芳香,口感醇厚,说具有强身壮骨,清心健胃的功能。
在茶柏后植有古梅一株。枝干奇特多姿古意盎然,枝条疏密曲直有度挺拔苍劲,每到初春“凌寒独自开”,“梅破知春近”,给人们送来春天到来的信息,现已经成为皇寺的新景观。
当代高僧净慧长老驻锡玉泉禅寺,并进行修复,现已成为河北著名的“生活禅”禅修寺院。建有“五叶堂”多次传法于此,新增“忆可亭”、“净慧梅”等新文化景点。
玉泉池 在寺院前,池直径约30米,深约10米,泉池为明代所凿,池壁以料石精砌,原池中有凉亭,池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牌坊横枋匾芯上刻有明代邢台县知县朱浩题写的“玉泉池”三个大字。池周围植柳成行,泉水千年不竭,不仅可供全村千人饮用,还可灌溉良田千亩。
皇寺镇 历史上又称寺口村、黄寺店等。关于皇寺村名的来历,《邢台县地名志》记载:据唐初燎燃僧《重修玉泉寺碑》记载,唐代建玉泉寺,植唐柏、鸟柏、茶柏等,成为邢州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建于马鞍山口,村子因寺而兴故称寺口村;又说:皇寺镇原名黄寺店,宋元时期有皇帝驾临玉泉寺,后改寺口村为黄寺店。
《邢台县志》记载:明代皇寺名为黄寺堡;“在县西北四十里,计地四亩五分,垣高一丈五尺,厚八尺,有券门,右有隙地为演武场”。又有碑文说:“寺口村亦名皇寺镇。由是居民众多,道路畅通,而市廛亦自是起焉。”皇寺镇村背山面水,因寺而兴,临泉而建,村子形状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街口建有阁门,东阁门上嵌青石门额镌题“皇寺镇”榜书大字。明清时期,皇寺镇村为顺德府官兵驻守的要地,在此建巡检司、戍兵防秋处与观察行台。于玉泉寺前修建观察行台衙门“庭、堂、亭、舍俱备,前为太平楼,翼以营房,巍然一方雄镇”。
皇寺的居民建筑大都用当地的红砂岩石垒砌,大多为平顶房,顶施灰渣夯打而成,有的屋顶用红石板铺成。聚居形式以穿堂石巷四合院和多进套院为主,构成了南北格局前店后宅的格局,在面朝大街的一侧有传统式店铺,后面有居住的宅院和用于生活、生产的院落。
穿堂大院是皇寺村的特色建筑,是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院落一面临河一面临街,平面呈长条状,以纵深贯通南北大街,院子的中部建有天井、望楼、廊棚等。两组院落之间形成宽窄不一的街巷,街巷随民居建筑布局而设置走向,两宅相错,巷道变化时左时右,有遇宅门而宽阔,有遇院墙石巷收窄深长。穿堂大院的南面为金玉河,建有石影壁和跨河石桥,民居的原始地形高低起伏,建设时用青石条自河底垒砌成墙,使建筑墙体高大,有青石墙基高深达十多米。为方便取水和生活,沿河修建有台阶与河面相接。这样的穿堂大院现在保存最好的有王家院、姚家院等。
村东有观音庙和城隍庙。观音寺位于金玉河南岸,村子东南角,与南北相对,庙内供奉观音,保存着一些古碑刻。城隍庙位于南北街的北侧,保存硬山式大殿一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从墙体和木作观察,建筑墙体用大砖砌筑,工艺十分精美,在山墙上保留有砖雕牡丹图案,构图严谨,高浮雕手法表现牡丹盛开的形态,建筑的正脊和垂脊有精致图案,专家研究认为,该殿的建筑手法应与明代晚期的作法相同。
金玉河 金玉河发源于玉泉池,横贯皇寺村,东接灌不满,河上保存八座古石桥,多为单孔式石拱桥,石桥座于山岩上,以条石砌成拱券,每座“跨长三丈有余,拱高约丈五”,桥券上正中均雕刻有镇水兽头。上有石栏板,栏板的隔柱厚重,式样简洁古朴。在村中有许多古井,古井旁边的石壁上砌有石龛,供奉井神。
皇寺古街 为自古为邢台的重要贸易集市,拥有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优势,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是皇寺最大的传统庙会。民间集贸文化丰富多彩。商业活动繁多,在临街有各种开间的店铺,店铺的门是传统的板搭门,每天暮色时分,大街上传来上门板“叭哒叭哒”的上门声。
2012年7月,皇寺村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序列。2013年为保护历史街区和古镇风貌,邢台县政府完成了皇寺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制定了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近年来,皇寺村加强古镇的保护宣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玉泉寺“生活禅”体验禅修活动深入开展,古镇村落风光和佛教禅修文化不断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参访。
龙山 在龙山上保存有摩崖石造像,其中三处位于龙山的北坡半山腰处,共四龛雕有八尊佛像,左侧的一龛有立像两尊,龛为长方形,上部微圆,佛踏莲花座,有背光,头部有损坏,保存基本完好。在立像龛的右侧分别雕有两龛造像,两龛基本相连,一龛为一佛二菩萨坐像,一龛为一佛两胁侍菩萨立像。还有一龛仅露有上部,损坏较重,为立佛三尊。在龙山之顶,有一龛成组佛像,在山崖石壁上雕有佛造像十六尊之多,围绕主尊坐像,坐西朝东,构成造像群,这些佛像造像也各不相同,有菩萨、观音、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这些造像雕工细腻,手法娴熟,造型美观,据研究造像的年代为唐代。
雷公庙 乾隆版《邢台县志》坛庙中记载:“雷公庙,在县西四十里,雷公山下,有屋前后各三檁,东西各三檁,有垣有门,其祭用六月初六,主于府,碑文载艺文志。祭文说:学宗岐伯,法传炮制,心本活人,功垂济世,爱此烟霞,摄生于是,山以名崇,物因时祭。”至今村民及周边群众每到祭祀时日,自发前去进香朝拜。《顺德府志》记载:皇寺北有雷公庙,每旱祷雨辄应。编修刘德渊有记,现有遗址可寻。属府级庙,每年六月,顺德府知府率众县令到此求雨祭祀。古人有诗说“兹山信异灵,庙貌亦崇严。”明代顺德知府顾绶写下《雷公庙辨》一文。庙宇依山而建,呈台阶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遗址至今尚存,现在地方志书中存有关诗文及传说。
二、皇寺镇文化
皇寺村自古就是一个区域文化中心,民间文化十分丰富,有口传文学、故事、传统庙会为大观的民间文化。
口传文学与民间故事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神话传说,二类为村落文化,三类为寺庙故事。
神话传说有王志观棋、马鞍山张果老韭菜、棋盘山的传说、神仙枉法、磨箭沟的故事、仙姑磨金豆、雷公的神威、铁拐李拜师等;村落文化方面有“二柏单一孔桥”、玉泉池的来历和传说、流不干与灌不满,寺庙故事有观音堂传奇、武僧除害、鸟柏的故事,茶柏的传说等等。
在村东金玉河石桥上有二棵古柏,因桥均为单孔桥,故有“二柏壹孔桥”的传说故事。相传有位艺人在北京天桥说书时提及该桥,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想北京颐和园的大石桥才十七孔,顺德府皇寺镇的古石桥却201孔,那怎了得?有人不远千里前来查看,围着皇寺镇转了好几圈也没有发现201孔大石桥,后经当地人指点才幡然大悟,原来传说中的“二柏壹孔桥”实为二棵柏树和一座单孔石桥,从此“二柏壹孔桥”更加有名。
因集市而带来的庙会文化也很丰富,一些民间技艺在集市期间得到展示,乡艺有高翘、秧歌、扇鼓、采莲船等等。手工艺制作如制瓷工艺、纸扎及解玉砂等等。
解玉砂是中国传统琢制玉器时所使用的矿砂。《诗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它山之石”即为解玉砂。因古邢地所产的解玉砂最为出名,为此又有名称为邢砂,古文献说:“碾玉邢砂出河北,水晶玛瑙及诸工,若无此物碾不成,体似潮砂灰扑扑。此砂出河北邢州,贩到此间。价平每斤直钱四百文。如遭漏烧过者亦中,使稍慢。夹新砂使价低。”《明一统志》记载:“顺德府土产白瓷,解玉砂”,《邢台县志》称:惟解玉砂产皇寺,攻玉者用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砂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为此玉泉水中所产解玉砂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自古皇寺村的山水风光与人文文化吸引了许多文人前人踏访,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诗词文赋,保留有自元至明清以来诗赋文章近三十篇。如明顺德府知府顾绶的《观察行台》:“众峰还抱见山泉,碧玉凝池翠却圆。一派真源停洌清,分流远丽各潺缓。天开图昼晴光照,地接边关杀气连。胜迹元知风土厚,桑麻随处徧平田。”
当代高僧净慧长老驻锡玉泉寺后,倡导“生活禅”理念,为皇寺镇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