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244:古人吃喝有什么讲究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10.06)
本章讲吃喝。民以食为天,饮食要有所讲究。
一、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期间,改变日常的饮食,不饮酒,不吃荤。居处也要变动,暂时由燕寝迁到正寝安歇。齐,同斋,即斋戒。
注意这里的荤,是指蒜韭等辛辣食物,不是鱼肉等腥膻食物。《四书典故辨正》云:
《说文》:“荤,臭菜也。”通谓芸台椿韭蒜葱之属,其气不洁,故不茹之,非不食肉之谓。《国语》:“先耕耤(jí)三日,王即斋宫,乃淳濯飨,及期飨醴(酒)乃行。”是斋亦非不饮酒。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既然斋戒,一定要心诚,而必有明衣、变食、迁坐都通过仪式来表达内心的虔诚。
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饭食不贪求精粹,鱼肉不贪吃细美。厌,足,贪求。孔子主张“食无求饱”。另,脍(kuài),根据李零先生引台湾学者萧璠考证说:
脍就是生鱼片或生肉片,特别是生鱼片,我国叫鱼生。吃生鱼片蘸青芥末不是日本独有,我国历史上一直就吃,而且也蘸芥末吃。比如诗人称美的“松江鲈鱼脍”,就是生鲈鱼片。
三、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饐(yì),饭食受潮变味。餲(è),饭食馊臭。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这四种情况的食物都不吃。
四、色恶,不食。
颜色难看,不吃。《集注》云: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
五、臭(xiù)恶,不食。
味道难闻,不吃。臭,气味。
六、失饪,不食。
火候不当不吃。饪,煮熟。《集注》:饪,烹调生熟之节也。
七、不时,不食。
不按正常饭点吃饭,不吃。古时一日三餐,朝、夕、日中。按《论语偶记》的说法,这只是概而言之:
其实贵贱有别,天子食则四时,诸侯三时,大夫以下,惟朝夕二时。
《吕氏春秋·尽数》亦言: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八、割不正,不食。
宰杀方式不当的肉,不吃。古代分割牲肉的方式很有讲究,方法不对不能吃。
九、不得其酱,不食。
酱,有肉酱、芥酱。古人吃鱼、肉都会搭配相应的酱。《集解》引马融说:
鱼脍非芥酱不食。
十、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吃肉多,也不能超过粮食。《集注》言:
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
十一、唯酒无量,不及乱。
喝酒不限量,但不要醉后耍酒疯。皇侃疏:
酒虽多无有限量,而人宜随己能而饮,不得及至于醉乱也。一云:不格人为量,而随人所能,而莫乱也。
十二、沽酒,市脯,不食。
从外面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大概因为不干净。《集注》:
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皆伤人也。
十三、不撤姜食,不多食。
虽然不去掉姜,也不能多吃。《集释》引梁陶宏景《本草经注》说:
今之人噉辛辣物,惟此(姜)为常。故《论语》云:“每食不撤姜”,言可常食,但不可多耳。
关于姜的功效,《本草纲目》载: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姜之所以不能多吃,《本草经疏》说姜“久服损阴伤目”。今日仍有“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传承经典 涵养性情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