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前世今生
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帝国沸腾,太史令司马谈更是激动到颤抖。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吾辈生逢此盛世,幸哉!
司马谈心已飞往泰山,但身体却生生因病而不能随驾,滞留洛阳。
是命也夫,命也夫!
疾病、抑郁、悲伤一时将司马谈击得奄奄一息。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千叮万嘱。
我死之后,你必为太史,别忘了我想做的事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涕泣横流,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初元年,已经当上太史令的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谈生前已经编写了部分书稿,司马迁是在其父编写的基础上继续书写。
▲汉武帝泰山封禅 【图片摘自网络】
天汉二年,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瞬间让帝国的朝堂炸开了锅。举国皆非李陵,落井下石者比肩接踵,司马迁战战兢兢,为了抚慰汉武帝的情绪,他替那位有“国士之风”的李陵稍作辩解。
武帝是一个好脸面的人,武帝内心里是希望李陵做烈士的,司马迁的辩解瞬时将武帝的脸面摔在地上,碎了一地。
司马迁被投进了监狱,死刑。罪名是“诬上”、“沮贰师”。司马迁囊中羞涩,司马迁没有李广、张骞的财大气粗,司马迁生生就凑不齐赎罪之钱,司马迁无奈选择了宫刑。
垢莫大于宫刑。司马迁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只是单纯为了将《史记》书写完毕。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征和二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梦想。
▲司马迁 【剧照】
《报任安书》载:“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史记》从轩辕黄帝一直写到当今圣上汉武帝时代。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之名为《太史公书》,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没有选择将《太史公书》公之于众,司马迁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都”。正本藏之名山,副本交由可信之人保管。
从此,那个才华横溢的司马迁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翻遍史料,没有人知道司马迁最后之归宿。
司马迁苟延生命,只是为了完成这部旷世巨著。就如他自己所说,“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后汉书.班彪列传》载:“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皇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
史料林林总总,司马迁最终给作以整理。而从汉初至武帝年间之事,为司马迁之原创。汉以前,司马迁亦是对各种史料作以归纳整理。
▲班彪 【图片摘自网络】
而汉初之事,司马迁一是以其中书令之职得以方便查看有关史料,司马迁更是“采访”了许多功臣之后。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太史公从樊哙孙子樊他广那里可是听了不少。司马迁身边好多朋友亦是汉初功臣之后,所以,给其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
《太史公书》开启了其沉默之岁月。
《汉书.杨恽传》载:“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
杨恽,彻底被外祖父的才华镇住了。
《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太史公书》终于在其外孙平通侯杨恽的手里公布于世,此时历史已经开进了汉宣帝刘询的时代。
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谓《太史公书》为实录。
但我们可以稍作猜测,杨恽在将其外祖之《太史公书》呈上之前,一定是对其进行了删改,因为此时的皇帝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病已。当然了,这也只是猜测。
▲汉宣帝 【剧照】
《汉书.司马迁传》载:“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此时的《太史公书》已经缺了十篇,这十篇分别是,《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元成之间,褚少孙补缺,但水平与司马迁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就是后来有好事者想续写《史记》,然终是徒劳,因为司马迁之文采就是一座泰山,众人亦只有望洋兴叹。
《后汉书.班彪列传》载:“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
班彪、班固父子继承了司马迁的遗志。
然如今我们看到的《史记》亦绝非原汁原味,《史记》被改动之次数不知几多。
《后汉书.杨终列传》载:“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馀万言。”
在东汉时,《史记》已由最初的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被删减为十馀万字,内容肯定也是动过小手术的。
但历史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
相关链接: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