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绘本,忆童年 | 《三个和尚》

文 | 安水如,图 | 网络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我们年幼之时,黄昏之时,响彻在这深山丛林的,除了孩子的清脆歌声,欢欣的蹦跳声,大概便是这首趣味十足的与和尚有关的童谣的了。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都市,已是响起了嘹亮的英文曲调,可这山脉阻隔的深山,却仍旧是在古朴中岑寂,让人看着,一片祥和。那时的我们,去过别镇,就是让人欢喜好半天的了,倘若深得上天眷顾有去县城走走,那可是莫大的尊荣,出门之前,我们都是需要把自己给从头到尾地好好装扮一番的。平日里头,大孩子就拿着毛笔在写字,捧着古诗在读诵,小孩子就在童谣里舞蹈,于各类游戏尽兴,不仅如此,我们还活得有点是“不知魏晋,无论蜀汉”的感觉,能讲普通话的村民,大概只有娘胎里的小婴孩儿。至今仍是清晰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村庄有了历史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像看怪物一般好奇地拥挤到那户人家去,守在他家不离开。后来的整个漫长童年,我们这些小孩都是跑那户人家家里去看影片的,只要他们开电视,我们就准是到场的,这比去河的对面听先生讲课还要积极不少,似乎,那能说话能蹦跳的电视剧情,远比讲台滔滔不绝的大活人要迷人多了。

在我年幼之时,就是书的影子,都很难能够有见。偶尔之时,大人上山砍伐木材,遇见国家从飞机上扔下来的宣传册子,就会将其给带回家,给我们这些小朋友玩,问有上学的小孩说这里头都画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见那写满文字的花花绿绿的宣传册子就手舞足蹈的了,那欣快的样子,给人感觉就是在过新年。那时,我的文字启蒙,除了卧室的挂历,大概便是那花花绿绿的宣传小册子的了。再大一些,我就会去翻找堂哥上学留下的课本,伯父书桌的小说传记,都是些古典作品来着。平日里头,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大孩子去玩耍,那时,我们所唱的童谣,几乎都是从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嘴巴出来的。她们说一句,我们学一句,学会了就去同龄伙伴那显摆儿,就这样地,在小孩之间,一边玩耍,一边吟唱,一边传颂。有的时候,就是去别的小镇拜访亲属,我们也会在空地奔跑着吟唱歌谣,一边奔跑,一边观月赏花。客家古屋的门前,都有一块很大的空地,忙时晾晒稻谷,闲时喝茶赏月,晨晚供取孩子奔跑、观星看月、或捕捉萤火虫,抓抓蜻蜓、戏戏蝴蝶,我们的房子就在山的边上,田的旁边,傍晚之时,蛇虫可来庭院。奶奶告诉我们说,以前,华南虎都会跑到房顶咆哮。就是我母亲都见过老虎,与我说那老虎的嘴巴可大的了。可以这么说吧,那时的我们,自然万物便是学习的唯一教参。这则《三个和尚》的故事,也是从老太太那学来的。因最近听到孩子经常蹦跳着说“山上有座庙”,我就禁不住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并因此而认为,不要觉得,自然教学是落后的教育。倘若真的深谙教育,那道具越少的教育,越能挑战一个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没有多少道具的教育,要将孩子给教育成才,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其实,《三个和尚》的绘本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对于绘本的选择,我不会像一般母亲那样地看作者,看名气,看受众度。相反,我这母亲倒是显得随意许多。在当当或哪个网络,瞧见了,看了一下图片,当下想买,经济亦是同样有所许可,就去下单。只是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我想,也许是觉得好玩吧。不论动漫,还是绘本,那画风都是清简至极,极具韵味,其深意又是如此的意味深长。我认真看过这无声动漫,也细细观察过绘本的每一页图片,那可真的是,不多一图,不少一画,完全可以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来形容。于是便不由地在想,这是怎样一位创作者,竟然能够将这般家喻户晓的故事,给创作成这般的恰如其分。一份经典作品,不仅仅是经典在内容,更是经典在整体。好比《道德经》,就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像《圣经》,那可是厚厚的一大本儿。也许正是《道德经》为中国文化打下了厚实的基垫,以至于后来的作品,经典之作,几乎都是抵达不多不少的近乎完美与极致。

然后我就去查找资料的了。想来,我还蛮感激自己大学生活的。那时的我不仅是个文字迷,每天都在写文章,还是一个电脑迷来着,只要有空,我就守着电脑在写作,也查找资料。与其他女孩子不大一样的是,我不喜欢电视剧,在宿舍待着,追最近电视泡沫剧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呢。尽管我很晚才有电脑,而且还是特别小的相当廉价的小本来着。但,我却用了好多年,并将自己的写作能力给打磨了出来。那电脑直至毕业都还经常被我给带在身边,不论多忙,都会日更一文,如同走路般寻常。只是喜欢,亦是与自己交流,与自己相处的好方式。安静而宁和。没有人群的琐碎与口角。我生来就不爱与人有争执,也不喜与人纷争。并觉得,这纷争与口角是很伤自己的陋习来着,还是为自己徒增麻烦的不良习惯来着。倘若没有伙伴,那不如一人独处,静静看书,默默发呆。人的存在,不是只有一群人的狂欢,还有一个人独处时的芬芳与安宁。人往往会是这般的样子,一群人待一块,难免地会是谈论人事,谈论人事,不论大小,都有可能会事伤人自伤。言多必失。也因此,古人都爱说,闲谈莫论人非。在这人世间,看似城墙无数,实则隔墙有耳。

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竟然没有作者。我以为是出自于哪个大师之作呢。最起码也得是在文艺界响当当的人儿。资料显示为“这是一个民间小故事,没有作者”。一个没有作者的民间小故事被搬上了荧幕,然后拿到了相应奖项。说真的,这不是简单的画风简,故事好,更为重要的是真意深。在初始之时,因为文字多,专注读文的我,并没有像阅读其他绘本那样,认真而细心地观察图片的某些细节,而后孩子告诉我说这个小和尚生气了,那个高和尚不开心了,他们在打架等,我才恍然大悟,哦。对于绘本的阅读,我们不要有厚此薄彼的姿态。不论中文绘本,还是英文绘本,我们不能只是在阅读文字,我们还要去观画。绘本不同于小说的一大亮点是,故事的很多东西,并没有给用文字描绘出来,都被藏了起来,需要我们认真去看画,观察表情,才能有所读懂的呢。如此看来,这阅读绘本,还有点是在猜谜的感觉,很能训练一个人的思维与观察等能力。还少不了我们要身具强有力的感受力,不然,凭借一张画,我们是很难能够深切感受到图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与其他寂静无声的深意之所在。如同自然,倘若我们的心不够敏锐,自然的细微变化,我们是很难能够有所捕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我们变得敏锐起来,唯有敏锐,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身与心,对他人的情与心,有着更为清晰的了知。粗糙的心,很难能够敏锐感知自己,感受他人。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日子活细致,我们更是要让自己的心,细致起来,细腻下来。孩子因为年幼,与自己的心连接深了些,那感受力相当来说就要敏多了。

其实,对于这本绘本的阅读,我们是相当简单的了。只是我在读,孩子就爱的呢,他听了一遍又要再听一遍。直至我都累的了,他才有所罢手。可第二天,他又拿出了这本绘本,与我说,妈妈,我们来读这本绘本吧。然后我就想了一个小方法,即我读一句话,然后问他下一句话是什么。对于词语较多的句子,我就只是简单空出一个词来考他。降低难度是为了让孩子有成就感,而不至于在这过程里产生畏难情绪,以至于慢慢滋生出对阅读的抵触情绪。在我看来,对于学龄前的低龄儿童来说 ,引导孩子对阅读有兴趣是重要的,亦是阅读的前提,其次才是在慢慢地增加阅读难度,并经由阅读来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比方说思辨力,比方说逻辑性,比方说举一反三能力等等。当前社会,很多成人都不具思辨力与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我们就想着让刚学会阅读的孩子具有逆向思维等能力,这就有点是在拔苗助长。拔苗助长的教养方式并不是一定不能将孩子给培养成精英,只不过说,这种教养方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了些。至少我就不希望为了自家孩子的他日成才,自己就对他有了各种各样的高要求。在这人世间,精英是有限的少数,成功是偶然的少数。作为母亲,能够将自家孩子给教养到懂得自食其力,不给社会添麻烦,少给地球造垃圾,就已是有所足够的呢。余下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儿,远非人力所能左右。人很伟大,但人不能左右人世一切,我们要学着去接受。这并非认命般的消极,而是对人世一切的冷静了知。也因此,我很是喜欢中国的一句古话“尽人事,听天命”。

说真的,这本绘本不是简单的中国寺庙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普通大众对人性的透彻理解。在初始之时,孩子的教学内容,更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给传承下来。当然,年幼的孩子是理解不了这么深的人性话题的。就是我在初始之时都没有读出人性,与孩子一起,将这绘本读多了,将那图片看多了,慢慢地才看出了画风清简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性。不论小和尚还是高和尚,抑或说胖和尚,他们在寺庙脚下之时,都是相当的良善有爱。可上了山,入了庙,那颗良善有爱的纯心,都慢慢地发生了病变。这似乎真的是应了世人耳熟能详的那一句话“心在事中修,红尘是最好的道场”。对于和尚来说,寺庙就是最好的道场,对于我这般的寻常百姓来说,社会就是最好的道场。人,不论是谁,只要是进了道场,几乎都能将自己人性的另一面,给真实呈现出来。几乎无一能是例外。由此看来,我们与绘本中的和尚,并无多大区别。我们都是一样的,在山下很良善,入了庙之后,那心就开始慢慢地病变了。也许,正是有了病变之后,我们的身与心,才能有个清透般的纯粹爽亮吧。暴雨之后的天空,越发透亮,就是山脉,也是越发的清新。

然,这本绘本所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并不仅仅是止于此。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学着接纳。接纳山下良善的自己,接纳庙里坏恶的自己。真实的人性,不是只有良善的美好,还会有坏恶的歹毒,这两者之间的转换,就好比是人体深处癌细胞的转换,在某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那熟睡多年的癌细胞就会有所苏醒,并慢慢地裂变,生长,茁壮。癌细胞不是只存在于癌症患者身上,人世间的每一人,都有癌细胞。如同绘本里的和尚,不论大小胖瘦高矮,都有善,也有恶的时候,只不过说,那激发人性恶的一面的条件,是否有所具足。从这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人都是一样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名人,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不要以为乞丐就一定是恶的。不要以为和尚就不会伤生,在寺庙,他们每一人都会对那小老鼠有举动,不是砸它就是踩它。这让我不由想起自己的闭关经历。在闭关之时,我请求丁老帮我照看着,然后来了苍蝇,嗡嗡地叫个不停,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起来打苍蝇的了,然后我就停止了闭关,从此之后再也不闭关的了,那次闭关看似一无所获,但却让我得以很好明白,苍蝇惹了我,我当然可以有相应举动。其实,这绘本的一张图片,也正是在默默地传递我们这点信息,做功课的小和尚在打了老鼠之后是偷偷地发笑呢。想来,也许,世间的我们,都是和尚来着。不论外型,不管出处,不问年龄,那本质,都是一个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