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拳的“内气”和“外气”?这下都讲明白了

“气”是一个重要而神秘的话题。我国传统医学及武术很早就提出了“气”的概念。现代科学也很重视“气”的研究。在武术界有一句常说的谚语“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见“气”在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作为拳术与健身术的太极拳自然也不例外。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拳论里多处提到“气”,如“气沉丹田”“以心行气”“意到、气到、力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等。太极拳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本质上是意气运动。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练的是“内功”。“内功”就是“内意、内气、内力”,合称“内劲”。没有以内气为主的内功,就不是太极拳。这是太极拳与其他运动以及长拳的根本区别。

一、关于“外气”

太极拳的气分为两种:外气与内气。“外气”即呼吸之气,又称“后天之气”,是婴儿出生后启动肺呼吸才有的。外气主要通过呼吸系统(鼻、气管、肺),吸进新鲜氧气,呼出废气、浊气(二氧化碳)进行。外气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练拳三调(调心、调形、调息)之一。这是因为呼吸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对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的呼吸以人体生理呼吸即肺呼吸为基础,但又有区别。人体的呼吸可分为四种,即喉呼吸、肺呼吸、腹呼吸与体呼吸。腹呼吸又分顺、逆两种。顺呼吸是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逆呼吸相反,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太极拳是用逆腹式呼吸,称为“拳式呼吸”,有五个要点:一、腹呼吸,也就是深呼吸,又称“鼓荡”;二、逆呼吸;三、鼻呼吸,尽量用鼻孔呼吸,特别是吸气时;四、深长细匀缓,呼吸要深长、细微、均匀、缓慢,出入绵绵,不努气、不憋气;五、与动作协调配合,一般是合吸开呼,即做收蓄动作时吸气,做开放动作时呼气。但动作有快慢,呼吸有深浅,可视情况调节。

拳式呼吸的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练拳时注意力主要在动作上,无暇顾及呼吸,可以不管,任由肺部自由呼吸。动作比较熟练后,就可有意识的顾及呼吸,特别多注意吸气,可称自觉呼吸。练拳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自如状态,就可以似顾非顾,勿忘勿助,进行拳式自然呼吸。体呼吸,即全身毛孔都参与呼吸,是更髙级的呼吸形式。

二、关于“内气”

“内气”是相对于“外气”而言,是在体内脉络中运行的“气”,又称“真气”“元气”“先天之气”。与“外气”比较,太极拳更重视与强调“内气”。前面提到的关于气的论述大都指的是“内气”。产生“内气”,又称“得气”,是一种如电流穿过、如水银灌注,最后达于四梢,产生麻、胀、热,如针扎蚁爬,有微微刺痛的感觉,称为“气感”(四梢是指身体最末梢的部位,指甲为筋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

在身体各部位中,双手最敏感,所以,这种“气感”首先产生在手上,看时发红,比平时粗大,其次是双脚,如在全身出现,那就是气遍身躯了。还会伴以出口水(学名“津液”,古人称为“琼浆玉液”,营养丰富,十分珍贵)、肠鸣排气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与体验是十分难得的,证明全身血脉畅通了,新陈代谢旺盛了。所以练拳人都把“得气”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有没有“气感”、“气感”强弱以及出不出口水就成为拳打得对不对、好不好,拳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那么怎样才能产生“气感”呢?

第一,太极拳所要求的身形和动作,这是“得气”的基本条件。太极拳主要练的是“内功”,但有内必有外,内离不开外。太极拳练的是动气功,没有动作就不成为拳。所以手下要身形正确、动作规范。太极拳的身法、腿法、手法都有独特的要领,例如身形的虚领顶劲、立身中正、身备五弓、松腰落胯等等,动作上的稳定轻灵、圆活均匀、节节贯串、连续不断、画圆走弧、协调舒展等。

第二是放松。太极拳特别强调放松,这有多种理由,从“气”的角度讲,“气”在体内有一个流动的过程,这是一条“气”走的道路,道路必须畅通无阻,才能顺利通过。用力必然引起肌肉紧张,就会造成压迫,阻塞了道路,气血运行不畅,也就不会产生“气感”。所以打太极拳要求全身者都要放松,不挂力。

第三是用意。“用意”是产生“气感”的重要条件。拳论讲“以意导气”、“意到气到”。意是气的先导,意气总是紧密相联的。“意”就是意念、意识,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首先大脑产生想法,想到哪里,顺着想的路线,就会产生“气”,这就是“以心引气”。所以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要在意念的支配与控制之下。“意”连续不断,动作连续不断,“气”也就连续不断。这就必须精祌集中。专心致志,稍一走神,意中断了,“气”也就会马上消失。总之,头要静,身要松,意要行,血脉畅通,气感自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