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西安碑林
【前言:十年前去过西安碑林,那时还没正式写字,基本看不懂;这次借出差机会,又去看了下,时间仓促,走马观花;期待下次专程拜访,花1-2天时间,静下来认真看一遍。
西安碑林包括碑林、孔庙、石刻艺术馆三部分,本文主要讲述碑林,侧重作者书法成就评述。
文中图片都是采用现场碑石实物照片,因有玻璃罩,效果不好,有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要仔细看碑文,从网上找拓片看更加清楚。本文旨在讲述碑林本身,不具体欣赏书法。】
-----西安碑林的形成历史-----
从姜子牙“封神”开始,西安(时称镐京,汉始称长安,明至今称西安)就作为泱泱华夏的首都雄踞西北。之后一直至大唐结束,断断续续,十三次主宰中国,跨度二千余年。它是中华帝国资历最老、任期最长、连任最多的首都。
因此,西安也是中国“古气”最浓、“古迹”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
在这个古老首都众多的古迹中,碑林可能是西安作为首都时最后一个古迹,算是个“幺儿”了,还是个“遗腹子”。
大唐天宝四年(745年),朝廷号召以孝治天下,颇有才艺的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儒家《孝经》,并让工匠刻碑,碑座由三层石台砌成,因此也叫《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为碑林播下的第一粒种子。
开成二年(837年),唐文宗李昂为了让读书人校对方便,诏令艾居晦、陈介两位文臣用唐楷书写《周易》、《诗经》、《尚书》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并刻勒于石,共计65万余字,用石114块,人们把这一组石碑叫做《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为碑林播下的第二粒种子。
两位唐朝皇帝完成播种任务,接下来的接生和抚养的任务落到了两位大臣手上,他们是北宋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和清朝陕西巡抚毕沅。
唐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吕大忠把因战乱到处散落的碑石收拾归拢,和石台、开成二经一起搬运到孔庙附近,并修砌院落安置。
风雨沧桑中,儒家石经聚拢到儒家圣人身边,仿佛游子回家,身归心安。
至此,以《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为基础、集合众多石碑的一个固定安静的院落形成了,碑林正式诞生。
此后数百年,这里仿佛形成了碑石艺术的磁场,周边凡有一定规制和艺术价值的碑石都被搬移到这里,碑林在春风桃李、江湖夜雨中默默成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清康熙五十九年,此时的碑林已经拥有相当规模,俨然出落成一位精壮青年,人们考虑是时候给他起一个正式名称了,仿佛古人的成年冠字,于是“碑林”之名开始传向大江南北。
这个过程中,毕沅作为主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再后来,林则徐为碑林题写了匾额“碑林”。
原来,冰冷坚硬的石头,也能承载有温度有情义的历史文化。
-----走进西安碑林-----
今天的碑林占地3万多平方米,包括碑林、孔庙、石刻艺术馆三部分,总收藏4000多块各式碑石,陈列展出的有1000多块。
【碑林格局---展室】
“碑林一哥”:《石台孝经》
进入碑林各展室之前,首先观瞻的是《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体量最大的一块石碑,是唐玄宗为碑林播下的第一粒种子,一哥之位理所当然。其书体为八分隶书,较一般八分隶书要丰肥得多,从这里也能窥得李三郎为什么那么痴迷玉环妹妹。
第一展室:《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也是种子选手,而且是规模最大的组碑,把儒家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分拆扩充成十二经。其中,《礼记》扩充为《周礼》、《礼仪》、《礼记》三部,《春秋》分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部,又加入《论语》、《尔雅》、《孝经》。清代再增补《孟子》,共《十三经》。
第二展室:唐代精品书法石碑
1. 《皇甫诞碑》,欧体楷书,为“欧体”创始人、初唐第一书家欧阳询所书,其最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在陕西麟游县博物馆,不在这里。
2. 《孔子庙堂碑》,虞体楷书,为智永弟子、二王法脉第一个外族传人虞世南所书,虞世南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老师。
3.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褚体楷书,为“褚体”创始人褚遂良所书,褚遂良另一个更出名的《雁塔圣教序碑》在大雁塔内,不在这里。这两个碑和后面怀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唐太宗为玄奘大师西游取经回国而撰写的。
褚遂良先学欧阳询,后学虞世南,两位老师故去后他自成一家,创立“褚体”。
4.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王羲之行书,这是怀仁和尚搜集书圣王羲之的墨迹,然后刻石而成。所谓“一字千金”,就是怀仁曾经花费1千两黄金悬赏征求散落民间的王羲之墨迹单个字。
5. 《三坟记碑》,玉箸篆,李阳冰书丹。李阳冰是“诗仙”李白的族叔,偏爱篆书,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自“小篆之祖”秦相李斯之后,再也没有篆书比他写得好的了。后面颜真卿的《颜家庙碑》的碑额也是李阳冰所书,能和颜真卿合作,可见其所言不虚。
6. 《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体唐楷,《争座位帖》,行书。均为“颜体”创始人颜真卿所书。书法史上,王羲之当然是书法造诣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人物,颜真卿书法造诣排不上第二,至少不如其师张旭,但其影响力足以排第二,后世如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等很多唐宋大家都深受颜真卿书风影响。
7. 《不空和尚碑》,唐楷,徐浩书丹。徐浩是颜真卿同学,二人同师张旭,也是唐楷大家。
8. 《玄秘塔碑》,柳体唐楷,为“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所书。“颜筋柳骨”体现了颜、柳两家的书风差异,但“颜柳”并称是不太合适的,柳体出自颜体,而且无论书法造诣还是影响力,柳公权都无法与颜真卿并称。
第三展室:历代精品名碑
1. 《熹平石经》,汉隶,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书丹。蔡邕是隶书集大成者,创造“飞白书”,只是“飞白书”后世流传不广。《熹平石经》开创了把儒家经典刻石以供读书人校对的先河,《开成石经》完全仿照,只是书体采用唐楷,内容有所扩充而已。
2. 《曹全碑》,八分隶书,无名氏书丹。《曹全碑》记载了东汉末年合阳县令曹全率领军民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的历史事迹。其书法成就很高,为八分隶书的最高代表,可惜作者没有留下姓名。
3. 智永《真草千字文》,草书与楷书,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俗名王法极)用草书和楷书并行书写。在智永之前,二王书法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因智永出家无后,所以就把王氏书法秘笈传给了同乡人虞世南,从此,二王书法更加广泛地传播,也因此,王羲之开始走上登顶书法宝座的道路。
再说下“千字文”,千字文是梁武帝为推广王氏书法而令大臣周兴嗣编排的四字骈文体教学课本,之后千字文成为最常用的书法IP。
从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作为一个僧人,不书写佛经(如《心经》《金刚经》),而是书写儒家《千字文》,据说智永一生总共书写了800本《千字文》流传于世。原来,智永志在推广自家书法,并非弘传佛法。
4. 《断千字文》《肚痛帖》,小草,张旭书迹。张旭可以说是“二王系统学校校长”兼“今草草圣”,座下一大帮徒子徒孙,如颜真卿、徐浩、韩愰(《五牛图》作者)、柳公权、怀素、柳宗元、刘禹锡、日本书圣空海等等,其书法造诣极高,只可惜留下的墨迹太少。
5. 《千字文碑》,小草,“醉僧”怀素所书。怀素和柳公权同师张旭弟子邬彤,也受过颜真卿指导,怀素不肯练基本功,只挥洒性情作狂草,其代表作《自叙帖》颇为后人追捧。历史上经常把他和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这和“颜柳”并称一个毛病,怀素只是追寻张旭的书风,但始终只能望其项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另外,作为一介僧人,又喝酒又食荤腥(怀素喜欢吃鱼),终不似佛门中人。
6. 《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宋徽宗赵佶书。赵佶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最高、治国水平最差的皇帝。客死他乡未免惨,艺术珍宝永流传。
第四展室:宋至清名碑
1. 《集归去来辞诗碑》,行书,苏东坡书。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法水平历来评论有分歧,按照传统笔法来看,东坡在“宋四家”中水平可能是最低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但是如果按照书法尚意的观点看,东坡天生是个艺术家,艺术感觉特别好,其《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2. 《黄庭坚诗帖》,行书,黄庭坚书。黄庭坚紧跟苏东坡,既是“宋四家”之一,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字特点是“长撇大捺”,曾有故事调侃苏东坡的字偏扁,如“石压蛤蟆”,黄庭坚的字偏长,如“死蛇挂树”。
3. 《四条屏诗碑》,行书,米芾书。传统笔法观点认为米芾是“宋四家”中水平最高。宋徽宗曾经让米芾评述众书家,米芾言: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东坡画字。宋徽宗让他自评,米芾自评“臣刷字”。“刷字”主要说笔法好,会调锋,写字快速。无论是“描字”还是“画字”肯定不如“刷字”,可见米芾的自信。
4. 《乐志论碑》,行书,祝允明书。祝允明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其行、草俱佳。
第五展室:地方史料碑石
1. 《峄山刻石》宋摹本,小篆,李斯书。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法家代表,既是杰出政治家,也是大书法家。“车同轨,书同文”就是在他手上完成的,其中,小篆的统一写法即为李斯本人亲笔书写,因此被称为“小篆之祖”。秦朝短暂,汉立后,隶书逐步替代篆书,汉末又出现草、行、真,篆书大概只有限地应用于碑额等。此后一直到清晚期,一千八百年间,几乎无用武之地。只在盛唐时期出了个李阳冰,也难怪小李夸口“斯翁之下直至小生”,其实按照后来的情况,还可以再加句“完白之前,唯有老李”,完白是指清代篆书改革家邓石如。
2. 《宁静致远》,楷书,康熙帝书。在有清一代中,康熙书法最好,其次雍正,再次乾隆,可谓一代不如一代。
第六展室:文人诗词歌赋、格言警句等
1. 《游天冠山诗碑》,赵体行楷,赵孟頫书。“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名家,赵孟頫是宋之后唯一与唐代大家合称的后辈书法家,在宋之后的书法家中,赵孟頫如果排第二,估计没人敢排第一了。
2. 《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碑》,行书,董其昌书。董其昌作为“明朝第一”问题不大,清康熙帝极力推崇董书,颇类唐太宗力推王羲之,只是无论是推者还是被推者都无法与前者相比,所以也就不了了之。清中晚期,碑学兴起,董书作为帖学代表只好归于寂寂了。
3. 《难得糊涂碑》《吃亏是福碑》,六分半书,郑板桥书。郑板桥和金农一起领衔“扬州八怪”,其书从八分隶书、魏碑中混合而出,他自己戏称为“六分半书”,其作品章法如“乱石铺街”,极其怪异,是晚清“丑书”之代表,然自成一家,别有韵味,在其家乡乃至江浙一带很有影响力,拥趸甚多。
4. 《游华山诗碑》,楷书,林则徐书。在历史书上,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赋诗“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重臣。他的书法也是颇有造诣的,“碑林”匾额正是出自其手。
5. 《曾贡生裕汉碑》,楷书,康有为书。康有为是光绪帝信任的帝师,是“戊戌变法”的主将。在书法史上,康有为也是一位激进改革家,他大力鼓吹“尊碑抑贴”,其书法理论名著《广艺舟双楫》在“碑派”先锋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基础上继续力挺“尊碑抑贴”。
第七展室,《淳化阁帖》复刻碑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诏令翰林院翻刻内务府所藏历代名家墨迹,共十卷,145石,其中有一半为二王墨迹。如果说梁武帝扯起挺王的大旗,唐太宗把王羲之送上“书圣”宝座,那么宋太宗就是为“书圣”之位贴上封条,永不打开。也就是说,宋太宗进一步巩固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圣人地位,从此之后,书法界不再讨论“谁是第一”的问题,只可能讨论“谁是第二”的问题。
【碑林格局---碑廊】
连接各展室的是碑廊,总共六条,陈列着很多著名的北朝碑石、各类墓志等。如著名的魏碑《元桢墓志》、《元简墓志》、《贵华恭夫人墓志》、《穆亮墓志》等。
魏碑是北碑的杰出代表,是隶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第一个出现的楷书大类,之后才是唐楷。
历史上,北魏王朝定都洛阳,所以洛阳是魏碑的大本营,如龙门造像记,北邙山碑刻、墓志铭等。
这里最杰出的北魏作品当数《元桢墓志》,虽为魏碑,然透过刀锋,能感受到其行书笔意,雄强中透露着优美。
【吐槽】
一 陈列格局有点乱,七个展室,既没有按照碑石产生年代顺序,也没有按照书体归类,甚至同一位书家的碑石被分放到多个展室。
二 古碑石都是文物,都应妥善安置到室内保护好,不少碑石竟然直接嵌在外墙上,任风吹雨淋日晒。
三 碑林应该以碑学为重点,而碑学的杰出代表——北碑却没有登堂入室,大多被安置在走廊间,甚至外墙上。
四 碑林中发现有些碑石文字是倒着的,不明原因。网上搜来搜去,只有一处官方“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解释:一块石头两面刻字,一面刻正,另一面刻反,所以只能选择一面文字朝上。为何要一面刻正另一面刻反呢?完全可以两面刻正的呀。希望能得到官方进一步的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