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郭进拴||我读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1955年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分配至《浙江工人报》任编辑,后调至中国茶叶博物馆。1998年调入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 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自1979年发表第一部独幕话剧《承认不承认》至今,已创作近400万字。主要作品有《春天系列》、《西湖十景系列》《茶人三部曲》、《饮茶说茶》、《杭州史话》,大型电视片《浙江七千年》、《话说茶文化》(主撰稿)等。其中《南方有嘉木》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动笔,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共130万字,写了60多个主要人物,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相当的好评,其中《南方有嘉木》已重印四次。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她还创作有长篇小说《斜阳温柔》、《绿衣人》,还有散文随笔集、史话类作品等。"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一位评论家这样称赞王旭烽和她的《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中杭氏忘忧茶楼上的那幅出自《诗经》的对联倒似乎恰好可以做这句话、也做王旭烽和她的写作的注脚:谁为荼苦,其甘如荠。

  小说以1966年6月至1976年清明期间的“文革”为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杭家的第四、第五代传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登上人生舞台。世界很大又很小,杭、吴两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家族后代又撞到了一起,善良与愚昧、天具与邪恶都以革命的面孔、狂热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运动。杭嘉和这位世纪老人,目睹了浩劫的全过程,在家庭蒙受巨大灾难的年代里,保持了一个中华茶人的优秀品格。杭汉、罗力等茶业工作者在备受煎熬的苦难中从未停止过对事业的追求,茶支撑他们走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一个昌盛的科学时代。

2006年冬学期,王旭烽应邀在浙大开授“文学经典与创作”一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王旭烽的开课主旨是思考永恒命题、提炼地域文化、践行文本实验。希望听课者在互相的文学启迪中,感官如同鲜花一样开放。她认为一部好作品不单单需要作者对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创造,还需要对人类生存关注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生命、生活的体现。在文本创造中要去追求本质的真实,而不是满足于表现单纯的现实。地域文化对文学 创作的影响尤其深刻,但是要系统地看待文学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写实性与虚构性、思想性与风情性。 虽然课程比较专业,但是王旭烽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文本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丰富生动,根据讲解需要介绍历史人物以及一些很重大却往往被忽视的历史事件。有时还会和同学们探讨一些哲学上的问题,坦诚地表明自己的历史观和哲学思想,让同学们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理解文学作品。她认为,文学 作品应当适当地透露给读者作者的思想,从而便于读者理解,不应写得过于隐晦。

  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还有很多同学旁听。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门课不仅更加热爱文学了,也学会了尝试用一种历史的眼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有一位同学说:“听过王老师的课,懂得了如何从一滴水中发现太阳的光芒。”这门课还激发了同学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同学们都希望王老师能再次开课,也希望她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中的《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为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那时,王旭烽在接受读书报采访时就明确表示:从《茶人三部曲》开始,将以杭州为题材作为自己今后文学创作的定位。

  

如果说当年写作《茶人三部曲》,如同一个历史的绣球责无旁贷地抛在她的身上,那么15年后的今天,那个“绣球”是否依然须臾未曾远离?

  “作为一名小说家,一位茶文化的传播交流工作者,我目前所做的一切,正是用茶文化这样一个符号,去进行精神与美的劳作,去创造茶的世界,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5月25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台上,王旭烽自豪而凝重的表达,让人充满敬意。

  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不久,王旭烽调任浙江农林大学,目前在这所全球唯一的茶文化学院担任院长。除了正常教学,她的创作涵盖戏曲、随笔、小说等,王旭烽已然成为浙江的一张文化名片,甚至成为“茶文化使者”向全世界传播她的茶文化理念。最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茶语者》便是一本有关茶的主题散文集,分“茶之史”“茶之事”“茶之人”“茶之器”四部分,系统地阐述茶的发现,栽培,加工,营销,品饮、传播种种,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得以在书本上集中呈现;纪实文学《一片叶子》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而《茶的故事》更偏向于以随笔方式写成的关于茶的科普读物,关于茶的文字表达,王旭烽有着小说、散文随笔和科普读物的区别,但却具有共通的茶文化思考引领着她的文学表达。

  读书报:您的茶文化随笔很多,《茶语者》有何特点?对您来说,有格外的意义吗?

  

王旭烽:《茶语者》是在八十万字的关于茶的各种非虚构文字中选择出来的,相对而言,知识性更强,随笔性更强一些。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茶人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这本书从多角度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茶人的精神。

  读书报:茅盾文学奖之后,您作为浙江省作协常务副主席,为什么选择了离开?

  王旭烽:离开作协是在2006年5月,因为文学的原因。我写了《走读西湖》,被邀请去浙江农林大学讲课时,校领导告诉我,他们最近正在申报全球唯一的茶文化学院,我讲了些茶文化的常识。半个月之后,他们打电话问我能否去担任学科带头人。我一点儿没有犹豫——我希望能有机会再静下来写小说。

  读书报:那么去了之后是否如愿以偿?

  王旭烽:我和我的同仁们,用了八年时间,把这门学科做起来了。茶文化学常常被以为是农学,其实是文化学,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不努力的话,这个学科建立不起来。后来三个学院合并为农林大学,学校的新老书记同时来找我,希望我担任院长。此后就没时间写小说了。所以这几年间,除了《爱情西湖》之外,我没写小说,写的多是纪实文学,还有大量茶文化的随笔,《爱茶者说》《品饮中国》《茶语者》类似茶文化随笔三部曲。

  读书报:茅盾文学奖给您带来了什么?

  王旭烽:我最欣慰的是茶界对我的认可。《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出来时,就有很多茶界的学者评价说基本没有专业知识上的错误。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了系列纪录片,第一部是《话说茶文化》,第二部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获得中国首届茶界“鼎承奖”、在国际纪录片评选中获人文类纪录片大奖等,在茶界影响特别大。我作为茶文化的学者,在圈内是被认可的。

  读书报:当年采访的时候,您提到自己受《日瓦格医生》影响特别大?

  

王旭烽:我深受《日瓦格医生》的影响,不但受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也受到小说中主人公的影响。我不需要为了谋生写作,而是因为热爱才写作。我有专业的知识,假如我不是作家,我可以做一个茶馆,可以做茶的培训师,或者可以当中学哪怕小学的茶文化的老师,甚至也可以开茶器店。因为我的小说中茶的知识都是真实的,我在大段的文字描写里写了大量的茶文化知识。正因为此,很多茶馆把《茶人三部曲》作为进入茶文化修养的读本。

  读书报:也有评论认为这是《茶人三部曲》的不足。

  王旭烽:第一部出版时,有评论给我提意见,认为我的小说有些掉书袋。我在写作时想过这个问题:你选择什么缺点作为小说的缺点?我选择了掉书袋。在小说中我必须要有块状的散文式的叙述。《日瓦格医生》是一部40万字的作品,但是充满诗意。作者完全超越了生活,在大段的对话里阐述他的观点和思想。正因为这样,这部小说在1958年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所谓的“掉书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茶人三部曲》在茶界阅读的人非常多,每年不停地加印,我关于茶文化的随笔很多,但是每次去演讲,签名最多的还是《茶人三部曲》。

  读书报:您最有开创性的是茶文化的传播与梳理,写了几十万字的茶学专著,其中《饮茶说茶》还被韩国作为茶文化的大学教材。

  王旭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系统应该自成体系,我希望好好梳理茶文化的话语系统,编写了茶文化教材《茶文化通史》(上卷是编年,下卷是叙事)。很多茶文化的内容大家都知道,重要的是用什么办法传递知识。

  读书报:《茶人三部曲》之后,读者可能还是对您的小说创作有所期待。

  王旭烽:这是接下去我要完成一件事——把《茶人三部曲》一直没有完成的部分完成。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茶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没有序言,三部中也缺少一个历史阶段。因为“三部曲”写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部应该写共和国成立之后的17年,但这一段我没有写。这部分我构思了很多年,打算最近动笔,书名叫《望江南》。

  读书报:当时写《茶人三部曲》时,为什么没有写?

  王旭烽:我事先写过,大概有两万字左右,但是雏形出来后,这一部分没能在国内发表。后来这些内容在台湾版的《茶人三部曲》中作为第三部的序言发表。我想总有一天,会完成《茶人三部曲》全部故事,那时就是《茶人四部曲》了。

  

经历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积累了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新的体会。在写《走读西湖》时,我了解到有关西湖刘庄的故事。毛泽东主席生前曾53次亲临浙江,他就是在杭州刘庄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毛泽东在杭州刘庄的下榻处,据考证就是原来刘庄老庄主刘学询的书房和卧室。1972年,周恩来、基辛格就是在刘庄八角楼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以刘庄为背景的《雷锋夕照》写完后,我才知道刘学询的儿子刘启言还健在。他1950年参军离开刘庄,其后转业赴柴达木勘探石油,60年代退职回到祖籍广东斗门平沙农场。刘启言看了《雷锋夕照》后给我写信,他认可我作品中他的形象。

  当年民族的实业家,散落在里弄街巷,变成了平民,我想以他们为主要人物,集中起来写作。现在唯一不足的是没有时间。

  读书报:这么多年来,您写茶人茶事,写茶文化随笔,那么您的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以及传达给读者的理念有什么变化吗?

  王旭烽:有的作家像牛虻一样,勇敢地批判这个世界。我的天性是建设性的,势必会选择茶这一类的文化。一开始我没想到为自身之外的人传递什么,我只是想把自己修补好。但是逐渐地我有余力把和谐的观念传播开来,用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直接从农耕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我有这种愿望,把这种观念表达出去。我的《茶人三部曲》一直是主张改良,主人公杭天醉及他的后人,一代代用渐进的方法,维护人类的生存。因为人类的欲望不被遏制就会越来越强烈,茶是拉住欲望的强有力的东西。从春秋到两晋,茶文化叫俭,不是勤俭,而是内敛。“俭”这个词是在贵族里产生的。两晋时出现了儒家道家,出现了“俭”的风气,就是为了抵抗奢侈。中国文化有一个理念,有相应的力量,冲出去的力量有多强,抓住他的力量有多强。就像一滴水,有两种力量,一是拼命往下落,一是被外面的张力裹住的力量。我想表现中华民族饱满的、被裹住的力量。

  读书报:您的创作多以杭州为背景,地域对自己的创作是否形成很大的影响?在《爱情西湖》里,您将西湖称为“一个有终极意义的人文之地”。

  王旭烽:我的全部著作都以西湖景观和历史作为背景。曾经有很多机会离开杭州。之所以留在这里,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湖的文化,这是非常完整的中国文化中的雅文化。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首先是看山是山,之后是看山不是山,再回到看山是山。还是生活的艺术化,不是需要时刻提醒人家:我在艺术。任何事情的最高的境界是忘我,生活的艺术化也是这样。

  如果没有西湖,没有杭州,不可能有我这样的作家。所以我一直遗憾,写《茶人三部曲》时,我很想建构虚构的纸上的杭州,但是后来就直接进了学院,没能再继续虚构。

  读书报:在您的创作中,看上去的确是非虚构作品更多一些。《爱情西湖》也是吗?

  王旭烽:《爱情西湖》由十个有内在联系的中篇爱情故事组成,故事发生时间有的在古代,有的在现代,但发生的地点都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书里的十个故事的写作方法不尽相同,比如《雷锋夕照》很先锋,《曲院风荷》用了白描手法,风格很像《三言两拍》。当我写第十部《三潭印月》时,我突然想明白了月亮是什么。我用了六年的时间,才悟出满月是温暖的金黄色的泪珠。

  读书报:您怎么评价自己?

  王旭烽:我真正调到大学是2007年的4月,整整八年,我把这个时期称为我的“山居时代”。整整八年我都在劳动,而且所有劳动都不是无用功。如果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我会觉得这八年是值得的。小说的第一、二部(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叙事的历史跨度,始于清末,迄于抗日战争胜利;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绿茶之都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及其家族的生死恩怨、离合聚散、浮沉歌哭;小说的艺术结构,把世纪风云、杭州史影、茶人茶事巧妙而浑和地熔于一炉;在从容展开、宛曲有致的生活长卷中,凝重而灼然印入读者心中的,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富强的不可阻遏的意志和酷爱自由、爱好文明、珍重尊严的形象。

在20世纪行将落幕之际,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志于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概括百年史者,不乏其人。王旭烽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特出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是她具备了现在尤为难得的湛深而明达的史识。小说毫不含糊躲闪地把忘忧茶庄的人物故事,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漩涡之中。从太平天国起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到抗日战争,顺流而下,清晰准确,而且有她独特的反映角度和深邃警策的思考。在小说的前台演出的,主要的并不是站在历史潮头的革命者的英雄故事,而是被历史潮头摔打、裹挟的带着天然的软弱性的茶人们,他们的行动是动摇的,眼光是迷茫的,灵魂是哀伤的,因袭是沉重的。但是,在他们的身旁和身后,看得见、听得到一股奔腾激荡、呼啸前行的历史巨流,读得出中国人民用鲜血写出的革命史诗的铿锵声韵。

即使是离革命很远的忘忧茶庄传人们,在他们冲淡清雅的茶人生涯中,也难免有被革命的风涛波及、渍染的时候;他们的命运曲线,或远或近、或疏或密地织入了历史运行的主线之中。茶的袅袅青烟里,有志士的血痕,搏战的铁光;茶的悠悠逸闻中,有民族的节操,自由的精魂。这一切,显示着小说主题的深和史识的正。这种透视历史的智光,显然取自于唯物史观的炬火,得之于作家潜心多年、学有专攻的近、现代史研究。有此严谨朗润的史识,小说才能有百川同赴的提挈力,成功地表现出意识到的历史深度和时代趋向。

其次,是作家对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小说倾注笔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创造上。在人物灵魂的深层的多角度的穿掘方面,在人物与环境(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关系交织而成的)的紧密联系的剖示方面,在反映人物的文化气质、生活习尚、个性特征的文学语言的提炼方面,王旭烽都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功力。

在小说的纷繁众多的人物队列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评论者分析研究、探其底蕴的人物,不仅有杭九斋、杭天醉、杭嘉和这样血脉相承、风神宛似但因时移世易、遭逢各异而性格有别的茶庄传人;也有林藕初、沈绿爱、杭嘉草这样的在杭氏家族中强有力地生存着、支撑着、承受着女性在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痛苦但也表现出睿智、激情和义勇的女性形象。不仅有赵寄客、杭嘉平、杭汉这样的江湖侠士、革命飘泊者、血性男儿;也有沈绿村、李飞黄、杭嘉乔、小崛一郎这样的人类蝥贼、历史丑类。林林总总的人物之中,分别置于小说一、二部生活画面中心的杭天醉、杭嘉和这两个具有较高典型意义的人物,是塑造得尤为成功的。杭天醉那种在特定历史契机中喷发的激情、浪漫和勇气与他陷入茶庄、家庭的负累之中无所作为的迷离景况;他那“不是我要‘这样活’而是‘这样活’找上了我的门”的无奈的嗟叹;他表面的洒脱恬淡和灵魂里的创痕隐痛;他在巨大的历史风暴袭来时气节上的凛然、言行上的激烈与革命退潮期中的沉沦、自戕所有这一切矛盾交缠的性格发展曲线,都被作家显幽烛隐的笔,纤毫毕现地和盘托出,使这个集民族资产者与茶人于一身的人物,成了扪之可触、呼之欲出的纸上生灵。如此准确地把握住了杭天醉身上几乎是胎记一样的革命性、反抗性与动摇性、妥协性并存的两重性;又如此精微地捕捉住了他独特的血缘特征、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并把两者艺术地浑融成一体,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艺术概括的深广度与艺术个性的完美度的统一———这不能不说是王旭烽对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的一个贡献。

杭天醉这个人物,常常使我想起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虽然倪吾诚是一个大学教授,是一个在病态的婚姻关系中煎熬、挣扎的自虐者,是一个比杭天醉更敏感着精神上的苦痛也更飘浮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上的零余者。但他作为历史进程和革命风暴中无所作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余的人”的形象,却是和杭天醉有着某种共同的精神血缘的。王旭烽和王蒙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艺术个性也迥异,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凝视着并开掘了这类为历史风涛所激活又为历史风涛所伤害的边缘人物的性格内涵———这大概是因为,这类人物的悲剧命运,最能体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生动性、丰富性、复杂性,最能折射出中国社会变革之深刻、曲折的轨迹吧。

小说的第一、二部(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叙事的历史跨度,始于清末,迄于抗日战争胜利;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绿茶之都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及其家族的生死恩怨、离合聚散、浮沉歌哭;小说的艺术结构,把世纪风云、杭州史影、茶人茶事巧妙而浑和地熔于一炉;在从容展开、宛曲有致的生活长卷中,凝重而灼然印入读者心中的,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富强的不可阻遏的意志和酷爱自由、爱好文明、珍重尊严的形象。

在20世纪行将落幕之际,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志于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概括百年史者,不乏其人。王旭烽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特出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是她具备了现在尤为难得的湛深而明达的史识。小说毫不含糊躲闪地把忘忧茶庄的人物故事,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漩涡之中。从太平天国起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到抗日战争,顺流而下,清晰准确,而且有她独特的反映角度和深邃警策的思考。在小说的前台演出的,主要的并不是站在历史潮头的革命者的英雄故事,而是被历史潮头摔打、裹挟的带着天然的软弱性的茶人们,他们的行动是动摇的,眼光是迷茫的,灵魂是哀伤的,因袭是沉重的。但是,在他们的身旁和身后,看得见、听得到一股奔腾激荡、呼啸前行的历史巨流,读得出中国人民用鲜血写出的革命史诗的铿锵声韵。

即使是离革命很远的忘忧茶庄传人们,在他们冲淡清雅的茶人生涯中,也难免有被革命的风涛波及、渍染的时候;他们的命运曲线,或远或近、或疏或密地织入了历史运行的主线之中。茶的袅袅青烟里,有志士的血痕,搏战的铁光;茶的悠悠逸闻中,有民族的节操,自由的精魂。这一切,显示着小说主题的深和史识的正。这种透视历史的智光,显然取自于唯物史观的炬火,得之于作家潜心多年、学有专攻的近、现代史研究。有此严谨朗润的史识,小说才能有百川同赴的提挈力,成功地表现出意识到的历史深度和时代趋向。

其次,是作家对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小说倾注笔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创造上。在人物灵魂的深层的多角度的穿掘方面,在人物与环境(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关系交织而成的)的紧密联系的剖示方面,在反映人物的文化气质、生活习尚、个性特征的文学语言的提炼方面,王旭烽都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功力。

在小说的纷繁众多的人物队列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评论者分析研究、探其底蕴的人物,不仅有杭九斋、杭天醉、杭嘉和这样血脉相承、风神宛似但因时移世易、遭逢各异而性格有别的茶庄传人;也有林藕初、沈绿爱、杭嘉草这样的在杭氏家族中强有力地生存着、支撑着、承受着女性在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痛苦但也表现出睿智、激情和义勇的女性形象。不仅有赵寄客、杭嘉平、杭汉这样的江湖侠士、革命飘泊者、血性男儿;也有沈绿村、李飞黄、杭嘉乔、小崛一郎这样的人类蝥贼、历史丑类。林林总总的人物之中,分别置于小说一、二部生活画面中心的杭天醉、杭嘉和这两个具有较高典型意义的人物,是塑造得尤为成功的。杭天醉那种在特定历史契机中喷发的激情、浪漫和勇气与他陷入茶庄、家庭的负累之中无所作为的迷离景况;他那“不是我要‘这样活’而是‘这样活’找上了我的门”的无奈的嗟叹;他表面的洒脱恬淡和灵魂里的创痕隐痛;他在巨大的历史风暴袭来时气节上的凛然、言行上的激烈与革命退潮期中的沉沦、自戕所有这一切矛盾交缠的性格发展曲线,都被作家显幽烛隐的笔,纤毫毕现地和盘托出,使这个集民族资产者与茶人于一身的人物,成了扪之可触、呼之欲出的纸上生灵。如此准确地把握住了杭天醉身上几乎是胎记一样的革命性、反抗性与动摇性、妥协性并存的两重性;又如此精微地捕捉住了他独特的血缘特征、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并把两者艺术地浑融成一体,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艺术概括的深广度与艺术个性的完美度的统一———这不能不说是王旭烽对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的一个贡献。

 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小说的一开始讲到太平军的残兵吴茶清闯入杭九斋和林藕初的新婚之夜,在他们俩的帮助下使得吴茶清养好伤。太平天国失败后,吴茶清回到杭州忘忧茶庄,帮助经营,以此报答杭家的救命之恩。最终,林藕初和吴茶清生下了杭家的一个儿子(杭天醉)。自小生长在茶叶世家的杭天醉从此走上祖辈延续的茶叶道路。杭天醉与赵寄客是世交。他们两人从小就立下雄心勃勃的志向。原想一起东渡日本参与革命。最终因阴差阳错,只剩寄客去了日本。留下杭天醉与茶清伯一起经营茶庄生意。

 在辛亥革命,正是忘忧茶庄与世界打茶叶大战时,杭天醉与唱戏的小茶发生了关系也有了小孩(嘉和、嘉乔,嘉草)。在日本的赵寄客,取妻生子,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吴茶清半路捡来的儿子吴升,在杭州日租借地无聊之极中了大奖,与日本人发生了冲突。天醉无意救了日本习茶道羽田。在1911年末,忘忧茶楼里藏匿着手枪子弹等秘密武器,准备在杭州举义。在此时,羽田把他的独生女儿带来,小女儿(羽田叶子)与天醉的儿子嘉和、嘉平一起玩,羽田为了答谢救命之恩,便把兔毫盏送给了天醉,上面还刻了“供御”二字,并一起谈论共同的话题——茶。

  在辛亥革命进攻杭州府衙的战争中,茶清伯走了。忘忧茶庄的人无一不悲痛,最后茶清伯在杭家的祖坟里安息了。杭家人将茶清伯葬入祖坟,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情。吴升引诱杭天醉抽大烟,最终霸占了“忘忧茶庄”。在沈绿爱与赵寄客的努力下,终于帮助杭天醉戒除烟瘾。

 五四运动期间,杭嘉平与和在老家的嘉和,两兄弟一南一北,纷纷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到处宣传,播撒了革命的种子。他们还实行“工团主义”,参与实践试图构建起新的平等“无政府主义”社会。

  军阀混战中,杭家下代也分成了以嘉和为代表的共产党和成为国民党的嘉乔。革命中的杭嘉草和共产党人林生一起产生了感情,但在嘉乔的举报下,林生被捕枪毙了,使刚产生的爱情夭折了。林生被枪毙,嘉草却疯了,但她为革命孕育了下一代革命人。转眼间,半疯半醒的嘉草给天醉带来了一个外孙,忘忧出世了。杭嘉和也和方西泠结婚,生下了杭忆和杭盼。

  《不夜之候》讲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给杭家人物带来人们带来命运的变化。 赵寄客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维持会上,他敢于拍案怒骂掀翻了桌子,把茶杯都砸在了自己的儿子小崛一郎的脸上。小崛一郎亲自将他软禁在杭州孔庙里。他为了守护孔庙大殿,最终撞石经而死。“江海侠客”赵寄客凸显英雄本色。

 杭嘉和是全书中,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物。他沉默寡言,处事沉稳,对茶深有研究,经历八年的抗战。他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儿子,经历了亲人失散的痛苦和生活艰辛的磨练,始终保持平和的士绅本色。

 杭嘉平是一个热烈、激昂向上的人。在日本回国后,,妻子(叶子)和儿子杭汉一起回杭州。不久就跑到新加坡去宣传革命,鼓动华侨为抗战作贡献。还和一位新加坡画家黄哪结婚。最后在吴觉农先生的影响下,成立抗战时的茶叶“统购统销”用茶叶换来子弹,为抗战作了很大的功劳。

   杭嘉草是在1927年,认识了共产党人林生。二人一见钟情,在四一二反革命时期,林生被捕杀头后;最终嘉草为林生生下了杭忘忧(浑身雪白的异类)。在日本占领杭州,嘉草为了找自己的儿子,疯疯癫癫的,被日本人用枪打到。虽然满身是血,头乱的但她坚强的站了起来,问:“一个白孩子,匿名看见了吗?一个孩子,还有他妈妈,忘忧、忘忧忧儿…….”重又想到的刚才打自己的人抓了儿子,带伤去追赶,在寺庙里.见着日本人,又问,又一次被让步人开枪,她在死前两只手紧紧地抱着那条大鱼,嘴里还不停的叫忘儿……最终她是死死抓住一条“玉泉的鱼”和它一起下葬。

 叶子的原名是羽田叶子,是个日本女孩,但是,由于她在杭府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她的身上聚集了江南女子的灵气和贤淑,已经完全被江南文化同化成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娇小可爱,让人怜惜。她在杭家生活了大半生,最终成为“江南色彩”的中国女子。可惜的是,结局的她尽然在文革中痛失孙子,痛楚的她生病去世了。

 杭寄草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在烽火的抗战时期遇到罗力也产生了感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杭寄草不远千里从杭州到越南,云南,寻找罗力的烽火战争爱情场景。终于在云南的大茶树下有了他们的儿子布朗,他们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在反右倾斗争和反右派扩大化中,受到了批评,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直到文革结束后的平反,他们两才开始拥有美好的生活。

 杭布朗是罗力和杭寄草在云南大茶树下生下的,天性喜欢喜欢大自然。还帮助杭家度过困难。杭忆杭盼两兄妹,从小手革命的影响较大积极性高,觉悟性强。和革命党人一起在抗战转移百姓,在战争中流过血流过泪。下一辈的得放、迎霜、得荼,在解放后,用激情与腐败做斗争,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为了中国的发展,主动从家里开始废四旧,也积极的参与与红卫兵集团造反作斗争。其中还对茶有颇深研究,成为新一代的茶专家.

  杭嘉乔,嘉和的亲兄弟。在抗战中,他成为了日本侵华,在华东一线的一个走狗.他思想不开窍,在日本下苟活着,对革命党人心狠(害死了沈绿爱)但对杭家人也还有一点心软。抗战结束时葬在离杭家祖坟的一片茶蓬里。吴升、吴有、吴坤,一生都与杭家人作对,仇恨似乎生来就对杭家人有的。最终是在时代大潮下消逝。  小崛一郎,赵寄客的儿子,在侵华战争时,杀害使许多百姓。但他对仍然有着一定的感情,也敬重杭嘉和的为人。在抗战胜利后,他在西湖投湖自杀。其女儿小合,后为父亲赎罪选择了和平之饮的茶道,走上中日友好之路。

《不夜之侯》写日本侵略者进入杭州,人间天堂陷入了漫漫长夜,以杭嘉和为代表的几代茶人的斗争和爱情故事。其中沈绿爱、杭嘉草等杭家女性惨死于日寇及汉奸之手;寄草、杭忆、杭汉、忘忧等,作为新一代杭家儿女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有的在战争中牺牲了,有的坚持着茶叶事业。杭嘉和作为茶世界的传人,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劫难,呈现出中华茶人的不朽风骨。

 杭嘉和与小堀一郎正反两个人物。这两个人虽然都与茶有关,最终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杭嘉和心中始终有爱,他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和事业,爱自己的亲人,更爱自己心仪的女人,为了这些爱,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最终从精神上彻底打败了对手。而有中国血统的日本军官小堀一郎虽然熟知中国文化,但由于被军国主义彻底洗脑,心中失去了人性的光照,征服的欲望使他兽性暴发,征服人间一切之爱成了他的终极目的,甚至连自己内心残存的那点爱也要荡涤干净,最终,他失去了茶的滋润,陷入心灵的沙漠,落得个投湖自尽。

日本女孩羽田叶子从小被父亲寄养在杭家,与嘉和嘉平兄弟青梅竹马,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后嫁与了嘉平,但叶子真正爱着的是哥哥嘉和。嘉平天马行空,婚后远走异国,又娶了新妻子,与嘉和深深相爱的叶子,却只是将爱意放在心里。战争爆发以后,这一对有情人终日相守,相濡以沫,历尽磨难,最终得以结合。

 爱写诗的青年杭忆,一首又一首地给心上人楚卿写诗,战火纷飞,诗情激扬,然而,热血青年杭忆最终还是放下了笔而拿起了枪,组织了水上游击队,顽强地打击敌人。尽管战火纷飞,爱情依然生长,长眠茶林的这一对青年,留下了爱情的结晶,革命的后代(杭记和那楚卿生下了杭得荼)。

 第三部《筑草为城》讲述文革时期杭家的命运变迁。“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一次“浩劫”,这部小说也是把它作为一个“浩劫”来写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里,杭家人几乎无一幸免地受到迫害,先后有几个家人含冤离开了人世。年事已高的主人公杭嘉和以顽强的生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凡的定力,周旋在那个风雨如磐风雨如晦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始终支撑着风雨飘摇的那个茶叶世家,成为全家的主心骨。这个长寿的有着茶一样性格的老人,一直亲眼看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诞生。

   小说描写了中学生杭和放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杭家的后代,他渴望投身运动,投身革命,这和他的父辈、祖辈一脉相承。从他的身上,从他充满激情而盲目冲动的做法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杭嘉和、杭嘉平乃至杭天醉的影子。但是,随着运动的开展(特别是母亲黄蕉风被迫害致死后),杭得放开始反思“文革”,他把自己的思考向社会“发布”,最终遭到迫害——思考的代价是付出自己的和爱人(女同学谢爱光)的两条年轻鲜活的生命。看到两个年青人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想来真是时代的一个大悲剧。杭得荼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一个年青有为的大学助教,一个学习和研究茶叶历史的老师。文革开始之前的杭得荼一直沉湎在自己的专业里面,即便当上了大学老师,依然对男女之情不甚了了。但是,当他感觉到因某种需要必须站出来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烈士父亲杭忆烈士母亲楚卿为战友复仇的果敢和机智,烈士的精神和遗传基因在他身上得以复原。他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浪漫和感人,为了所爱的人(杨真的女儿白夜),他甘愿牺牲自己,亲自抚养政治对手(吴坤)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大爱。

    作为一部写茶的小说,一有机会作者便向读者介绍茶人、茶树、茶叶、茶具、茶书、茶文、茶画、茶歌、茶道……对于不懂茶也不想研究茶的读者,觉得有点多余。但是,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说,此书确实起到了一种普及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茶叶世家的传人,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杭汉始终没有放弃他的茶叶事业,甚至去到非洲植茶,回来后又到金华的大山之中,研究茶树密植。杭家人为中国的茶文化茶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杨真在《资本论》中写下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困境中,杭家的男人在抗争、在战斗,杭家的女人说过这样的话:“连日本人打进来时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   林忘忧在文革期间保护杭布朗、窑窑、夜生等家族成员,在武斗期间保护杭州的灵隐寺,杭汉,杭得荼在文革期间仍旧用心对茶的研究工作,杭盼则是家族中虔诚的基督徒,在困难中为家中的成员悉心帮助。 杭家的家族史展现着茶叶世家的百年兴衰变迁,给人不尽的思索回味。  

(0)

相关推荐

  • 战乱下的茶叶情事——读《茶人三部曲》

    <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者王旭烽.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由<南方有嘉木>.<不候之夜>和<筑草为城>这三部小说组成,共130 ...

  • 【散文】赵畅/清心可“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 ...

  •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读书笔记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茶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这部书除了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还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还是中国当代名家长 ...

  • 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谈《茶人三部曲》 | 扬州活动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诗是许多人对扬州的初印象,春江水暖,烟花烂漫.古人的精神故乡江南一词,扬州在历史上给它填上了七八分颜色.   它是杜牧 ...

  • “一起来听书”之《西湖十景》

    "一起来听书"之<西湖十景> 浙江图书馆.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联合推出 2020年7月8日21:00 FM996播出 [主持人口播] 秋雨:北京时间晚上的21:06,欢迎各 ...

  • 《茶人三部曲》-----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美丽的人生有几样事情不能错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感人肺腑或优雅舒缓的文字:健康祥和的家庭氛围:一份值得为之奋斗并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今天只谈文字问题.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起源于作家茅盾的遗嘱和留下的钱财. ...

  • 王旭烽:工夫茶艺的现代性

    本文整理自王旭烽老师在"世界工夫茶大会成立仪式暨第三届国际工夫茶论坛"发表以工夫茶艺的现代性为主题的演讲: 人物简介 /Profile/ 王旭烽 |国家一级作家.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 ...

  • 「独家」王旭烽:我对茶艺创新有话说

    编辑部的话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及大健康.大休闲.大时尚背景下,中国茶艺发展如何与时俱进? 11月7日在京举行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上,特邀嘉 ...

  • 郭进拴|我读《深情三部曲》

    郭进拴|我读<深情三部曲>我读<深情三部曲>作为教科书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中国近代文学大家还有着怎样的"烟火"一面?他们的恋爱和创作 ...

  • 郭进拴|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郭进拴原创]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最近邮购了一册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全书共73万余字,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专论集,也是一部汇集了其40年来报告文学 ...

  • 郭进拴|我读丰子恺散文

    [郭进拴原创]我读丰子恺散文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 ...

  • 郭进拴|我读《萧红大传》

    [郭进拴原创]我读<萧红大传> 她曾被鲁迅赞为"当今中国很有前途的女作家",被柳亚子誉为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但在生命的黄金时代却悄然凋零, ...

  • 郭进拴|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郭进拴原创]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刘庆邦,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十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七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 ...

  • 郭进拴|再读《烈火金钢》

    [郭进拴原创]再读<烈火金钢> 最近重读了一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烈火金钢>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描写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