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共产党简史》精读笔记Vol.005:仁人志士勇探索
005
中国共产党简史1-1-4
从这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有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也好,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无数志士仁人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接上一段,“这时”指的就是“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的这个时候。一个民族就如一个人一样,曾经辉煌过,如今落后了,那么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必然是重新辉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如今落后了,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近代的具体条件和历史任务是什么呢?《简史》是这么阐述的: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这里提到了四个方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民族独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首要条件。《简史》前面已经论述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所以要想民族复兴首先要解决这个根本原因,如何解决?那就是民族独立。只有民族独立了,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了,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说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所以,近代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就在于他们本身就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他们依靠的仍然是列强帝国主义。依靠人家又如何可能抵御人家呢?
人民解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项条件。光有民族独立不行,还需要人民解放。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也是独立的;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也算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为何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们民族就已经开始落后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我们民族还是无法屹立在世界上,备受世界列强的欺辱呢?这就是因为没有“人民解放”。近代社会是工业化社会,只有人从封建保守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创造工业化价值,才能逐步迈入现代化社会。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还是一个纯粹封建制的国家,自然很难跟上世界工业化的步伐;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同样没有真正做到“人民解放”,他们代表或代表着军阀的利益,或代表着财阀家族的利益,他们反而惧怕那些“工人农民”阶级,更不可能主动实现“人民解放”了。
国家富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项条件。只有民族独立了,只有人民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得到极大地发展,国家才能逐渐走向富强。故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光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仍旧无法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就是民族独立了,人民解放了,但是那个时候却是“一穷二白”,在经济上远远无法与欧美资产阶级竞争,在国际社会上地位仍旧还是相对靠后,这显然还不是我们民族曾经最辉煌的那一刻,要实现辉煌,还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国防、提高外交话语权,让国家不断富强。
人民幸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项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足点。是在前三点条件达成后,这一点条件才能逐渐实现。直到今天,我们仍旧还是走在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而人民幸福的这个条件还远远没有实现,许多人仍旧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社会财富的不均衡、收入差距巨大、不平等的一些现象也同样在我们社会广泛存在,很多人还远远无法感受倒所谓的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四大具体历史任务提出后,《简史》肯定了以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不懈奋斗的先辈们的努力:
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有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就有许多爱国先驱不懈探索,渴望改变中国的命运,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历史传统,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存在很多自强不息的风云人物和平民英雄,而进入近代,面对着国家的落后,无论是在对抗列强的战争中,还是发展国家改造国家的事业中,更涌现出无数的自强不息的革命志士,他们正如《简史》所说,“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
《简史》在这里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统统称为“不懈探索”,这样提法很有趣,这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观点,也是从我们后来人的角度客观评价历史的准确判断。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一成功,但是却给后来者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这些革命经验仍旧值得肯定,他们就如先驱者一样,做出了“探索”。而一个“前赴后继”来修饰这探索的过程,更让我们看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努力与传承创新。
在肯定了近代的探索之后,简史用一个“然而”又表达出这些探索最终的结局,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然而”之后,《简史》用排比句的方式将这些“探索”列出,读来给人一种惋惜中再见惋惜的感觉,让人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然后失败,体会到近代革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艰难。
《简史》列举了哪些探索呢?有这么几点:
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
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这不用过多解释,每一次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下,我们民族都做了反抗,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反抗的精神永远值得歌颂和肯定。
太平天国的农名起义,说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等人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不仅反对清政府,还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由于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运动缺乏科学的纲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内部的开明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发展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但是由于只是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制度与思想的落后,最终仍然失败了,甲午战争的战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则是其失败的象征。
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这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在甲午战败后倡导的一次制度改革运动。甲午战争的战败,让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认识到国家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与光绪皇帝一起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不过,维新运动,同样因为缺乏明确的改革进程以及没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以失败告终。
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这是康梁变法失败后,一些爱国的底层人民发起的一场“扶清灭洋”的运动,虽然义和团运动有着广泛群众规模,这不同于前几个事件,但是却缺乏明确的政治斗争纲领和目标,也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来指导,最终同样失败了。
《简史》对这些近代以来的革命改革运动失败的原因做了综合分析,即“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也就是说,革命改革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有科学的理论、有正确的道路、有可依靠的社会力量。而这也就是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终天之恨”意思是: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这里最后落足于“无数志士仁人为此而抱终天之恨”,让人读来不胜唏嘘,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啊,但是他们终究没有看到。一个“终天之恨”恰恰体现出的,就是他们到人生最后关头仍旧还在担忧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这些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让人可敬,也永远激励着后人。
End
文字:含谦 图片:网络
林含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通识学习爱好者,业余作者。忙来育人授业、谈心解惑,闲来读书治学、写文烹菜,愿陪你发现这世间未知的美好。